"芳蘭大厝"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導覽條1|古蹟}} | ||
==簡介== | ==簡介== | ||
− | 臺北市定古蹟「[[芳蘭大厝]] | + | 臺北市定古蹟「[[芳蘭大厝]]」興建於清代[[淡水廳]]領土內,位於今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174號,是臺北盆地四周近山地區僅存少數清代古宅之一,屋主陳振師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建造[[芳蘭大厝]],其後代又陸續建造另兩座大宅,分別稱為玉芳居與[[義芳居古厝]],目前由[[國立臺灣大學]]管理中。 |
==相關人物== | ==相關人物== | ||
===陳振師=== | ===陳振師=== | ||
− | + | 陳振師,乳名爍,諡文俊,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享壽六十六歲。幼年家境貧寒,九歲時隨親戚隻身渡海來臺,受僱於[[艋舺]]「芳蘭記船頭行」,充當雜役謀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來接手經營芳蘭記船頭行,逐漸累積可觀的財富。嘉慶十一年(1806年),陳振師在下內埔購建住宅,取名「芳蘭大厝」,以紀念使他發跡的「芳蘭記」,並成為陳氏在臺灣基業的基礎。 | |
− | + | ||
+ | 芳蘭大厝興建後五年,陳振師的長子去世。為使人丁興旺,從大陸家鄉認養甫出生數月的陳朝來為幼子。陳朝來出生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於光緒六年(1880年),享壽六十一歲。 | ||
==建築特色== | ==建築特色== | ||
− | + | 芳蘭大厝的原始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它的建材採用臺灣本地的石材與大陸運來的杉木與磚頭。外牆水車垛以泥塑裝飾,門額及窗上亦有泥塑字樣,雖經歲月腐蝕,仍可見其精緻之手工藝術。 | |
+ | |||
+ | ==地圖== | ||
+ |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174號 | ||
+ | {{Map1|25.013472, 121.548492}} | ||
+ | |||
+ | ==參考資料與來源== | ||
+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9062900000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於 2023年9月26日 (二) 00:51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臺北市定古蹟「芳蘭大厝」興建於清代淡水廳領土內,位於今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174號,是臺北盆地四周近山地區僅存少數清代古宅之一,屋主陳振師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建造芳蘭大厝,其後代又陸續建造另兩座大宅,分別稱為玉芳居與義芳居古厝,目前由國立臺灣大學管理中。
相關人物[編輯]
陳振師[編輯]
陳振師,乳名爍,諡文俊,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享壽六十六歲。幼年家境貧寒,九歲時隨親戚隻身渡海來臺,受僱於艋舺「芳蘭記船頭行」,充當雜役謀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來接手經營芳蘭記船頭行,逐漸累積可觀的財富。嘉慶十一年(1806年),陳振師在下內埔購建住宅,取名「芳蘭大厝」,以紀念使他發跡的「芳蘭記」,並成為陳氏在臺灣基業的基礎。
芳蘭大厝興建後五年,陳振師的長子去世。為使人丁興旺,從大陸家鄉認養甫出生數月的陳朝來為幼子。陳朝來出生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於光緒六年(1880年),享壽六十一歲。
建築特色[編輯]
芳蘭大厝的原始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它的建材採用臺灣本地的石材與大陸運來的杉木與磚頭。外牆水車垛以泥塑裝飾,門額及窗上亦有泥塑字樣,雖經歲月腐蝕,仍可見其精緻之手工藝術。
地圖[編輯]
-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174號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