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Prin1020212 (對話 | 貢獻) (→參考資源) |
|||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導覽條中山區|學校}} | {{導覽條中山區|學校}} | ||
+ | {|border="1" align="right" width=300 | ||
+ | |-bgcolor="#a35e39" | ||
+ | !width="90% colspan="2"| | ||
+ | <font color="#ffffff">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font> | ||
+ | |- | ||
+ | !width="90% colspan="2"|[[image: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jpeg|right|thumb|295px|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 ||
+ | |-bgcolor="#d4b09d" | ||
+ | |width="90% colspan="2"|舊稱(別稱):中山女高、臺北第三高女、北二女中 | ||
+ | |-bgcolor="#d4b09d" | ||
+ | |width="50%|電話:02-25073148 | ||
+ | |width="50%|創校時間:1897年 | ||
+ | |-bgcolor="#d4b09d" | ||
+ | |width="90% colspan="2"|地址: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 | ||
+ | |-bgcolor="#d4b09d" | ||
+ | |} | ||
==簡介== | ==簡介== | ||
+ | 現稱<b>中山女子高級中學</b>,簡稱<b>中山女高</b>。從西元1896年創校以來歷經四次遷校,最後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一帶([[臺北市]][[中山區]]內地名之舊稱),就是現在「中山女高」的所在位置。在日本時期的建校初期,學生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年齡甚至從七歲到三十歲都有。不僅是臺灣少數超過百年歷史的高等學校,也曾作為師範學校,教育女性教師,是臺籍女子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該校代表了臺灣女子教育發展的縮影,在升格為「三高女」後,學生數量增多,競爭逐漸變得激烈。 | ||
− | == | + | ==歷史沿革== |
===日本時期=== | ===日本時期=== | ||
*1896(明治29)年:日本政府在[[臺北|臺北]][[芝山岩]]創立學堂,開啟臺灣新式教育 | *1896(明治29)年:日本政府在[[臺北|臺北]][[芝山岩]]創立學堂,開啟臺灣新式教育 | ||
行 21: | 行 37: | ||
===民國時期=== | ===民國時期=== | ||
− | * | + | *1945(昭和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改制為「<b>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高級中學</b>(簡稱北二女)」,並將12月8日正式接收日定為校慶日 |
*1955(民國44)年:設立汐止分部招收初中生,直到1964(民國53)年汐止分部改為[[新北市立秀峰高級中學|秀峰高中]]為止 | *1955(民國44)年:設立汐止分部招收初中生,直到1964(民國53)年汐止分部改為[[新北市立秀峰高級中學|秀峰高中]]為止 | ||
− | * | + | *1967(民國56)年:更名為「<b>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b>」,簡稱中山女高 |
==交通地圖== | ==交通地圖== | ||
−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 | +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 |
{{Map1|25.049144361216733, 121.53804226441818}} | {{Map1|25.049144361216733, 121.53804226441818}} | ||
行 33: | 行 49: | ||
*[https://www.csghs.tp.edu.tw/category/about/ 校史沿革,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 *[https://www.csghs.tp.edu.tw/category/about/ 校史沿革,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 ||
*[https://women.nmth.gov.tw/?p=1961 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https://women.nmth.gov.tw/?p=1961 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
− | + | *[http://ms2.ctjh.ntpc.edu.tw/~tlf/BT-402.htm 中山女高百年來的時空變遷] | |
[[Category:中山區]] | [[Category:中山區]] | ||
+ | {{模板:中山區地景導覽盒}} |
於 2021年6月21日 (一) 16:17 的最新修訂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 |
---|---|
舊稱(別稱):中山女高、臺北第三高女、北二女中 | |
電話:02-25073148 | 創校時間:1897年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 |
簡介[編輯]
現稱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從西元1896年創校以來歷經四次遷校,最後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一帶(臺北市中山區內地名之舊稱),就是現在「中山女高」的所在位置。在日本時期的建校初期,學生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年齡甚至從七歲到三十歲都有。不僅是臺灣少數超過百年歷史的高等學校,也曾作為師範學校,教育女性教師,是臺籍女子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該校代表了臺灣女子教育發展的縮影,在升格為「三高女」後,學生數量增多,競爭逐漸變得激烈。
歷史沿革[編輯]
日本時期[編輯]
- 1896(明治29)年:日本政府在臺北芝山岩創立學堂,開啟臺灣新式教育
- 1897(明治30)年:臺灣總督府於士林大北街設置全臺第一所女子分校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女子分教場」
- 1898(明治31)年:學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又稱士林女子學校。創校初期教學內容以技藝、實用類別為主,包括:日語、造花、編織和裁縫,開啟臺灣女子教育
- 1902(明治35)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是當時日本政府提供臺籍女子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的學校
- 1908(明治41)年:遷至艋舺龍山寺蓮花池畔左側,並借用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的校舍作為教室授課,宿舍設於祖師廟內
- 1910(明治43)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附屬女學校」
- 1915(大正4)年:校址遷移至西門町三丁目11番地的後菜園,並增建校舍、食堂、特科教室
- 1919(大正8)年:臺灣教育令頒布後,改制為「臺灣公立台北女子高級普通學校」,附設女子師範科,提供女子教育員培訓功能
- 1922(大正11)年:升格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 1931(昭和6)年:日本皇族賀陽宮恆憲王參訪時,認為校園太小,主張遷校,促使校方與家長思索
- 1932(昭和7)年:最早興建的木構造校舍遭蟻害嚴重,且據同窗會與學友會的調查表示,當時全島共計11所高等女學校,不論就校地總面積或每人平均使用之坪數,臺北第三高女均屬最少且排名最後
- 1933(昭和8)年:為革新校地空間,創立保護者會,並發起舊校舍蟻害調查、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等相關陳情運動與集捐基金活動
- 1935(昭和10)年:當時的小野校長,前往日本內地東京、京都等地考察當地新舊校舍結構、樣式及設備,回臺後,將其成果提供給臺北州土木課在設計學校時參考
- 1936(昭和11)年:因校舍老舊,決定遷移至朱厝崙附近,並建立現代化鋼筋混凝土式的校舍,及興建逸仙樓、敏求樓圖書館等建築
民國時期[編輯]
- 1945(昭和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高級中學(簡稱北二女)」,並將12月8日正式接收日定為校慶日
- 1955(民國44)年:設立汐止分部招收初中生,直到1964(民國53)年汐止分部改為秀峰高中為止
- 1967(民國56)年: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
交通地圖[編輯]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源[編輯]
|
||
文化資產 | 古蹟 | 七海寓所.圓山別莊.建國啤酒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前美國大使官邸.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
歷史建築 | 梅屋敷.林安泰古厝.美援宿舍群 | |
歷史地標 | 中山橋 | |
機關團體 | 學校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 |
宗教 | 劍潭古寺.臨濟護國禪寺.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臺北市文昌宮 | |
景點 | 觀光建築 |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 |
傳統建築 | 國民革命忠烈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