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區" 修訂間的差異
(→行政沿革) |
|||
行 26: | 行 26: | ||
==行政沿革== | ==行政沿革== | ||
+ | |||
+ | ===日據時期=== | ||
+ | |||
+ | 1920年,臺灣總督府實施「區政改正」政策,將舊有街庄重劃,將日本人活動較多的街區,以約四到十三個里的面積規劃為一個「町」,其餘臺灣人的生活區仍沿用舊地名,僅將「庄」字拿掉,在日本人所繪的地圖上以較大的字作為標示,稱之為「大字名」,計有大正町、三橋町、御成町、宮前町、圓山町、大宮町等六個日本人生活區,而臺灣人生活區有中庄子、朱厝崙、上陂頭、下陂頭、西新庄仔與大直等六處。 | ||
+ | |||
+ | ===民國年間=== | ||
+ | |||
+ |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原日人規劃的大正町、三橋町、御成町、宮前町、圓山町、大宮町,以及舊名中庄子、朱厝崙、上埤頭、下埤頭、西新庄仔合併為一區,命名為中山區。 | ||
+ | |||
+ | 目前的中山區的範圍如下: | ||
+ | *東北:自北起沿雞南山稜線,向東沿[[基隆河]]舊河道銜接大彎段口與[[內湖區]]相鄰 | ||
+ | *西界:北起[[劍潭]]山稜線、[[圓山]]保齡球館前南下沿[[中山北路]]山腳線,跨昔日之[[中山橋]]後向左作一U形大彎沿基隆河道中心線,再次左彎緊切[[圓山]]西背脊南下,沿今[[淡水]][[新店]]捷運線,至[[市民大道]]、[[華陰變電所]]、[[建成國中]]東側間之中心點與[[大同區]]為臨 | ||
+ | *南界:南以市民大道與[[中正區]]、[[大安區]]為界 | ||
+ | *北界:以內湖路一段一巷沿[[劍潭山]]、[[雞南山]]與[內湖區|內湖]]、[[士林]]為界 | ||
==參考資源== | ==參考資源== |
於 2021年3月4日 (四) 14:12 的修訂
簡介
- 區樹:楓香
日據時代開闢的中山北路,選擇本土的楓香作為行道樹,它的樹型端正優美,冬季還會紅葉,落葉遍地可營造浪漫氣氛。至今仍然林蔭密布、樹姿優美的中山北路楓香林蔭大道,是最代表中山區的地標。
- 區花:蝴蝶蘭
高貴典雅的蝴蝶蘭,是臺灣的瑰寶,代表我們農業科技的進步。在外國人出入頻繁,商業發達的中山區,商家大都喜歡應用在櫥窗布置,辦公室美化,也最能改善環境氣氛,增進友善的氣質。尤其形似翩翩舞蝶的花容,讓她有著「幸福翩然而至」的花語,中山北路婚紗街的櫥窗布置大都採用蝴蝶蘭。
歷史沿革
清朝以前
最初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活動範圍。
清朝時期
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5),大陸漳泉二地漢人開始大批移入,並建立有新庄、上埤頭庄、下埤頭庄及周厝崙等村落,居民務農維生。後來陸續發展、擴大村落規模,在光緒21(1894)年時,該區隸屬於淡水廳大加蚋保及芝蘭一保(今中山區大直)的一部份。
日據時期
1895年,日據時期開始,中山區發展成大宮町、圓山町、宮前町、三橋町、大正町、御成町等町,且附近規劃有上埤頭、下埤頭、朱厝崙、西新庄子、中庄子及大直等衛星農里。
1930年代市區改正,該區域又合併為大正區、御成區、中園區、宮前區、大宮區及下埤頭區等六個區會。其中,連絡區會的敕使大道,成為前往圓山明治神宮與連接貫通此區域的主要道路。
民國時期
1945年,台灣光復,臺北市廢除區會制度。且敕使道路站附近的梅屋敷曾接待過國父孫中山先生,因此政府將敕使道路改名為中山北路,並將六區會合併且命名中山區。
行政沿革
日據時期
1920年,臺灣總督府實施「區政改正」政策,將舊有街庄重劃,將日本人活動較多的街區,以約四到十三個里的面積規劃為一個「町」,其餘臺灣人的生活區仍沿用舊地名,僅將「庄」字拿掉,在日本人所繪的地圖上以較大的字作為標示,稱之為「大字名」,計有大正町、三橋町、御成町、宮前町、圓山町、大宮町等六個日本人生活區,而臺灣人生活區有中庄子、朱厝崙、上陂頭、下陂頭、西新庄仔與大直等六處。
民國年間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原日人規劃的大正町、三橋町、御成町、宮前町、圓山町、大宮町,以及舊名中庄子、朱厝崙、上埤頭、下埤頭、西新庄仔合併為一區,命名為中山區。
目前的中山區的範圍如下:
- 東北:自北起沿雞南山稜線,向東沿基隆河舊河道銜接大彎段口與內湖區相鄰
- 西界:北起劍潭山稜線、圓山保齡球館前南下沿中山北路山腳線,跨昔日之中山橋後向左作一U形大彎沿基隆河道中心線,再次左彎緊切圓山西背脊南下,沿今淡水新店捷運線,至市民大道、華陰變電所、建成國中東側間之中心點與大同區為臨
- 南界:南以市民大道與中正區、大安區為界
- 北界:以內湖路一段一巷沿劍潭山、雞南山與[內湖區|內湖]]、士林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