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渡"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天德宮)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3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檔案:三角渡擺渡口.jpeg|thumb|550px|三腳渡擺渡口|right]]
 +
 
=簡介=
 
=簡介=
其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基隆河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劍潭抽水站旁的小碼頭
+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基隆河]]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介於名勝里和福華里之間,劍潭抽水站旁的小碼頭。三腳渡過去稱為「下山腳仔」;
 +
 
 +
士林社子的「葫蘆堵」、「劍潭」和「大龍峒」這三個地方,因為三方都有渡船頭,居民在三地之間渡船往返頻繁,因此稱為三腳渡
 +
 
 +
==地圖==
 +
{{Map1|25.0807858,121.5177536}}
 +
 
 +
==歷史==
 +
三腳渡-台北最後的碼頭。
 +
三腳渡是當時[[基隆河]]上唯一的三角渡船頭。昔日因做為[[葫蘆堵]]、[[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因陸上交通系統建設發達逐漸式微,現已轉型為人文景觀區。
 +
 
 +
當年政府為了解決水患,讓這裡不在淹水,民國53年開始執行「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包括「番仔溝的填平」和「基隆河的改道」兩項工程。將分割[[社子島]]的番仔溝填平了,使得社子島和大龍峒連成陸地。加上,還有[[基隆河]]士林段的截彎取直工程,將原本在基隆河兩岸的劍潭和後港墘連成一片陸地,不再需要渡船,渡船碼頭也因此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而三腳渡的歷史,見證了[[淡水河]]的變遷,是一個極富歷史意義的空間。
 +
 
 +
隨著台北市人口激增,家庭污水變成了污染[[基隆河]]、[[淡水河]]的主要原因,魚類、蜆仔,連重要的紅蟲也逐漸減少、消失。以前熱鬧的場景不再出現,三腳渡漁業逐漸沒落。當地的龍舟師傅阿正師也說:「基隆河已死。以往,三腳渡最繁榮時,船隻高達兩百多艘,經常一艘4萬噸的船,就直直往上游開到汐止,載了大量的煤回來,但現在連1萬噸的船都沒辦法開了。」現在也僅有10多艘舢舨船在三腳渡靜靜的待著。
 +
現今三腳渡的盛大活動也只剩下每年端午的龍舟比賽了,如今的繁榮早已被都市化給覆蓋。
 +
 
 +
=設施=
 +
*'''籃球場'''
 +
 
 +
*'''腳踏車步道'''
 +
 
 +
*'''橄欖球場'''
 +
 
 +
*'''足球場'''
 +
 
 +
*'''百齡橋下'''大家都會在這裡烤肉
 +
 
 +
=天德宮=
 +
[[檔案:天德宮.JPG|thumb|200px|天德宮|right]]
 +
 
 +
全台唯一可以升降的土地廟。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明勝里、基隆河畔三腳渡碼頭的土地廟,祖先為了逃避違建拆除而裝了輪子,後來設有升降機以必淹水,現被台北市政府列為裝置藝術。早期當地捕紅蟲的漁民蒐集了被六合彩彩迷丟棄的眾多神像,並搭起鐵皮屋供奉,後來因被拆除隊破壞,所以改用帆布車棚容納,為了躲避違建稽查,被設計成了可活動的鐵皮屋,之後又在四角裝上了輪子,當工務局要前來拆除時,可以方便信眾推著神像上大卡車逃跑。
 +
每當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時,天德宮就會漸漸上升。天德宮四周裝了四隻高達七米高的鐵柱,廟舍底盤有一組馬達及變速裝置,就在神桌的正下方,颱風來時,最高可以升到七米高,與堤防齊高。
 +
 
 +
=龍舟=
 +
三腳渡是指「葫蘆堵」、「劍潭」和「大龍峒」三地的渡船頭,早期三地間船隻往來頻繁,更是附近居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場所。
 +
 
 +
 
 +
 
 +
==影片==
 +
{{youtube|6kAgmMaVHqs|600|center|[5/28 水岸臺北2017端午嘉年華-大佳龍舟隊] 划龍舟比賽}}
 +
 
 +
==國寶級人物==
 +
{{youtube|fGQytHEgQms|500|right|[阿正師造龍舟 聞名海內外 第042集 part3【台灣1001個故事】2010年]國寶級人物阿正師製作龍舟}}
 +
阿正師-國寶級人物,臺北三腳渡的造船家,十七歲學造船,製作過舢舨船近300艘,龍舟100艘,是臺灣目前少數的手工造龍舟師傅讓龍舟文化傳承下去。
 +
 
 +
他親自為學子講課指導,親身體驗實體大龍舟繪製,用藝術美學記錄龍舟文化。
 +
 
 +
但因基隆河逐漸被污染,加上國際上使用玻璃纖維製的龍舟變多,近年來訂做木造龍舟和舢舨的漁民訂單也變得愈來愈少。如今已不需打、製圖,憑著簡單的量尺、電鋸及釘子就可打造出各式各樣的船。他從事製船工作不以為苦,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期環境困苦,為了生活下去,辛苦的工作也就不辛苦了。
 +
 
 +
阿正師對製造龍舟這份工作最感到喜悅的部份是終究有人珍惜賞識劉師傅所製作的龍船,以前政府要贈送龍傳給外國人做文化交流時,聽到外國人士指明要他製作的龍船時,格外覺得榮耀。
 +
 
 +
=紅蟲=
 +
紅蟲是一種搖蚊科昆蟲的幼蟲,俗稱「紅筋蟲」,由於其血液中含有血紅素,所以全身呈紅色,用作釣石九公或者林哥等的小魚,餵魚、餵螃蟹用。
 +
三腳渡早年因連結[[社子]]、[[劍潭]]、[[大龍峒]]三地而稱呼。早期社子是個四面環水的小島,出入必須靠船運,碼頭也是附近居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場域。當地人常利用渡船的舢舨來扒蜆仔,大粒的拿到市場賣,小粒的就當成養鴨飼料。隨著台北市人口激增,家庭污水逐漸成為基隆河、淡水河的主要污染源,魚類、蜆仔漸漸消失,三腳渡漁民卻在基隆河排水口發現紅蟲(又名血紅蟲,常作為釣魚用誘餌)。紅蟲是養鴨及鰻魚業不可多得的飼料,自此三腳渡人以販賣紅蟲為生,對當地人而言,那段日子最是難忘。
 +
 
 +
=照片=
 +
<gallery widths="200px"heights="150px">
 +
檔案:三角渡河邊.JPG|thumb|200px|三腳渡河邊
 +
檔案:三角渡1.JPG|thumb|200px|三腳渡
 +
檔案:三角渡2.JPG|thumb|200px|三腳渡
 +
</gallery>

於 2020年7月9日 (四) 07:19 的最新修訂

三腳渡擺渡口

簡介[編輯]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基隆河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介於名勝里和福華里之間,劍潭抽水站旁的小碼頭。三腳渡過去稱為「下山腳仔」;

士林社子的「葫蘆堵」、「劍潭」和「大龍峒」這三個地方,因為三方都有渡船頭,居民在三地之間渡船往返頻繁,因此稱為三腳渡

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歷史[編輯]

三腳渡-台北最後的碼頭。 三腳渡是當時基隆河上唯一的三角渡船頭。昔日因做為葫蘆堵劍潭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因陸上交通系統建設發達逐漸式微,現已轉型為人文景觀區。

當年政府為了解決水患,讓這裡不在淹水,民國53年開始執行「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包括「番仔溝的填平」和「基隆河的改道」兩項工程。將分割社子島的番仔溝填平了,使得社子島和大龍峒連成陸地。加上,還有基隆河士林段的截彎取直工程,將原本在基隆河兩岸的劍潭和後港墘連成一片陸地,不再需要渡船,渡船碼頭也因此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而三腳渡的歷史,見證了淡水河的變遷,是一個極富歷史意義的空間。

隨著台北市人口激增,家庭污水變成了污染基隆河淡水河的主要原因,魚類、蜆仔,連重要的紅蟲也逐漸減少、消失。以前熱鬧的場景不再出現,三腳渡漁業逐漸沒落。當地的龍舟師傅阿正師也說:「基隆河已死。以往,三腳渡最繁榮時,船隻高達兩百多艘,經常一艘4萬噸的船,就直直往上游開到汐止,載了大量的煤回來,但現在連1萬噸的船都沒辦法開了。」現在也僅有10多艘舢舨船在三腳渡靜靜的待著。 現今三腳渡的盛大活動也只剩下每年端午的龍舟比賽了,如今的繁榮早已被都市化給覆蓋。

設施[編輯]

  • 籃球場
  • 腳踏車步道
  • 橄欖球場
  • 足球場
  • 百齡橋下大家都會在這裡烤肉

天德宮[編輯]

天德宮

全台唯一可以升降的土地廟。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明勝里、基隆河畔三腳渡碼頭的土地廟,祖先為了逃避違建拆除而裝了輪子,後來設有升降機以必淹水,現被台北市政府列為裝置藝術。早期當地捕紅蟲的漁民蒐集了被六合彩彩迷丟棄的眾多神像,並搭起鐵皮屋供奉,後來因被拆除隊破壞,所以改用帆布車棚容納,為了躲避違建稽查,被設計成了可活動的鐵皮屋,之後又在四角裝上了輪子,當工務局要前來拆除時,可以方便信眾推著神像上大卡車逃跑。 每當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時,天德宮就會漸漸上升。天德宮四周裝了四隻高達七米高的鐵柱,廟舍底盤有一組馬達及變速裝置,就在神桌的正下方,颱風來時,最高可以升到七米高,與堤防齊高。

龍舟[編輯]

三腳渡是指「葫蘆堵」、「劍潭」和「大龍峒」三地的渡船頭,早期三地間船隻往來頻繁,更是附近居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場所。


影片[編輯]

  • 影片描述:[5/28 水岸臺北2017端午嘉年華-大佳龍舟隊] 划龍舟比賽
  • 影片來源:YouTube


國寶級人物[編輯]

  • 影片描述:[阿正師造龍舟 聞名海內外 第042集 part3【台灣1001個故事】2010年]國寶級人物阿正師製作龍舟
  • 影片來源:YouTube

阿正師-國寶級人物,臺北三腳渡的造船家,十七歲學造船,製作過舢舨船近300艘,龍舟100艘,是臺灣目前少數的手工造龍舟師傅讓龍舟文化傳承下去。

他親自為學子講課指導,親身體驗實體大龍舟繪製,用藝術美學記錄龍舟文化。

但因基隆河逐漸被污染,加上國際上使用玻璃纖維製的龍舟變多,近年來訂做木造龍舟和舢舨的漁民訂單也變得愈來愈少。如今已不需打、製圖,憑著簡單的量尺、電鋸及釘子就可打造出各式各樣的船。他從事製船工作不以為苦,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期環境困苦,為了生活下去,辛苦的工作也就不辛苦了。

阿正師對製造龍舟這份工作最感到喜悅的部份是終究有人珍惜賞識劉師傅所製作的龍船,以前政府要贈送龍傳給外國人做文化交流時,聽到外國人士指明要他製作的龍船時,格外覺得榮耀。

紅蟲[編輯]

紅蟲是一種搖蚊科昆蟲的幼蟲,俗稱「紅筋蟲」,由於其血液中含有血紅素,所以全身呈紅色,用作釣石九公或者林哥等的小魚,餵魚、餵螃蟹用。 三腳渡早年因連結社子劍潭大龍峒三地而稱呼。早期社子是個四面環水的小島,出入必須靠船運,碼頭也是附近居民維持生計的重要場域。當地人常利用渡船的舢舨來扒蜆仔,大粒的拿到市場賣,小粒的就當成養鴨飼料。隨著台北市人口激增,家庭污水逐漸成為基隆河、淡水河的主要污染源,魚類、蜆仔漸漸消失,三腳渡漁民卻在基隆河排水口發現紅蟲(又名血紅蟲,常作為釣魚用誘餌)。紅蟲是養鴨及鰻魚業不可多得的飼料,自此三腳渡人以販賣紅蟲為生,對當地人而言,那段日子最是難忘。

照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