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 修訂間的差異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2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檔案:下載.jpeg|thumb|600xp|石牌界碑]] | [[檔案:下載.jpeg|thumb|600xp|石牌界碑]] | ||
+ | ==名稱由來== | ||
+ | 在清朝以前,石牌地區原為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範圍,在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常常發生爭端,所以建了番漢界碑,因為此界碑有了石牌這個名稱。 | ||
− | == | + | ==番漢界碑== |
− | + | 清初康熙以降,閩南與客家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或其他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在開墾等事務上產生摩擦,尤與生番(高山族)衝突最烈,時有漢人侵犯土地,高山族出草抵禦的情況。為解決此衝突,清政府決定以番制番的政策治理,承認番民自治地權,自清康熙61年(1722年)起,採漢番隔離政策,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為「原漢界碑」(如:臺北市石牌)。並有種種措施來防止漢人侵墾「番地」。 | |
− | + |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高山族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原漢界線。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在臺灣,也有多處地方直接以土牛作為地名,代表早期位於土牛界沿線。 | |
長期以來,土牛界線作為分界,以西為臺灣漢人及入籍清朝的平埔族、以東則為高山族。土牛界線隨著漢人的拓墾資及清廷的開放,曾多次調整。《大清律例》中雖明文規定「凡民人偷越定界 私入臺灣番境者 杖一百」,但仍無法制止漢人越界開墾。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後,部分土牛界線制度改為隘勇制度,仍基本上沿襲舊有武力壓制臺灣原住民的基本政策。 「蕃界」在日治時期主要是用來指涉關於蕃地的事務,而蕃界一詞本身應該是單純用來指稱原住民的生活和活動領域。 | 長期以來,土牛界線作為分界,以西為臺灣漢人及入籍清朝的平埔族、以東則為高山族。土牛界線隨著漢人的拓墾資及清廷的開放,曾多次調整。《大清律例》中雖明文規定「凡民人偷越定界 私入臺灣番境者 杖一百」,但仍無法制止漢人越界開墾。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後,部分土牛界線制度改為隘勇制度,仍基本上沿襲舊有武力壓制臺灣原住民的基本政策。 「蕃界」在日治時期主要是用來指涉關於蕃地的事務,而蕃界一詞本身應該是單純用來指稱原住民的生活和活動領域。 | ||
− | |||
==地理== | ==地理== | ||
− |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石牌'''大約包含了現今石牌里 (臺北市)| | + |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石牌'''大約包含了現今石牌里 (臺北市)|石牌、文林、榮華、振華、裕民、福興、榮光、建民等8里,北與唭里岸以石牌路為界,東和(臺北市)磺溪與士林區天母為鄰。 |
臺北市現行的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北投區|石牌次分區除傳統石牌地區外,還併入了原屬唭里岸的永欣、永和2里及原屬洲尾的洲美里。 | 臺北市現行的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北投區|石牌次分區除傳統石牌地區外,還併入了原屬唭里岸的永欣、永和2里及原屬洲尾的洲美里。 | ||
今日許多周圍地區也常以石牌為名,例如石牌路周邊,位於唭哩岸次分區的石牌國小、石牌國中、北投石牌郵局。 | 今日許多周圍地區也常以石牌為名,例如石牌路周邊,位於唭哩岸次分區的石牌國小、石牌國中、北投石牌郵局。 | ||
+ | |||
+ | ==歷史== | ||
+ | |||
+ | ===史前時代=== | ||
+ | 依典籍及人文地理生物研究,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族的傳統生存區域。 | ||
+ | |||
+ | ===社群時期=== | ||
+ | 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的傳統生存區域。 | ||
+ | 依西班牙,葡萄牙,清國,日本文獻,對照太平洋海島民族之研究,凱達格蘭族人為傳統世居北臺灣之援助民族,有自己的文明系統。 | ||
+ | |||
+ | ===清領時期=== | ||
+ | 隨著1697郁永河所記錄的地震下陷大湖區的逐漸淤積,這些陷落水底的文明與田產,凱達格蘭人民尚未重新開墾之處,被當作沒有主人之地, | ||
+ | 引來了清朝漳州移民的入墾。於是糾紛常常發生。沿著水邊,漳州人與凱達格蘭人逐漸由衝突與合作中形成起了漢化的凱達格蘭庄頭如板 | ||
+ | 橋港阿嘴今江子翠,鷺洲今蘆洲社子島,芝蘭城堡,石牌庄,唭里岸社等等。於是才有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 | ||
+ | ,淡水廳同知曾曰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設立漢番界碑。 | ||
+ | |||
+ | 繼之,泉州人也想入墾臺灣北部,所以才有後來的漳泉械鬥之事。甚至於西元1859年造成芝蘭城堡老士林被全城火焚毀滅,今之舊士林,新士林,則又是隨著 | ||
+ | 水退重墾而興盛的區域。如今隔著承德路的大片洲美區域,原屬板橋林本源家系的被放領地,也逐漸開發而遠離農作的田野型態。 | ||
+ | |||
+ | 漳泉械鬥的遺緒,也是石牌士林內湖等漳州區域,向來不通於新莊艋舺等泉州勢力範圍的基本原因。 | ||
+ | 一個臺北,漳泉史觀不同,何況本省外省,所以就不用說凱達格蘭的原民史觀更是巨大差異。 | ||
+ | |||
+ | ===日治時代=== | ||
+ | 日治前期石牌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石牌庄」,隸屬於芝蘭二堡。該庄北與唭里岸為鄰,東邊隔著磺溪與三角埔 (臺北市)三角埔、湳雅 (臺北市)湳雅相鄰,南邊與福德洋以外雙溪為界,西邊與洲尾相隔五分港溪 | ||
+ | 1901年臺鐵淡水線淡水線鐵路通車,1915年設立唭里岸站(1955年3月1日改名為石牌站 (臺北市)石牌車站)。 | ||
+ | |||
+ | 1920年行政區劃調整,當地屬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石牌大字。 | ||
+ | |||
+ | ===戰後=== | ||
+ | 石牌改屬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北投鎮,1967年臺北市升格直轄市,石牌隨北投鎮被劃入臺北市。 | ||
+ | |||
+ | 1988年7月16日,臺鐵淡水線淡水線鐵路停駛改建為捷運,臺鐵石牌站 (臺北市)石牌車站拆除。 | ||
+ | |||
+ | 1997年3月28日,捷運石牌站 (臺北市)石牌站台北捷運淡水線淡水線通車啟用。 | ||
+ | |||
+ | 現在石牌地區為一人口密集之住宅區,生活機能完整。 | ||
==交通地圖== | ==交通地圖== | ||
行 21: | 行 58: | ||
− | == | + | ==石牌周邊介紹== |
軍艦岩: | 軍艦岩: | ||
高164公尺,位於石牌榮總醫院後山。因為山頂有巨岩突起,宛如乘風破浪的軍艦, 故得此山名。 | 高164公尺,位於石牌榮總醫院後山。因為山頂有巨岩突起,宛如乘風破浪的軍艦, 故得此山名。 | ||
+ | 石牌國小:石牌國小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石牌地區,1922年創立,原為北投公學校石牌分教場,1926年獨立並定名為石牌公學校,經多次更名後成為現有校名。學生人數最多時曾超過6000人,現有學生約2400人,普通班84班、幼稚園6班、資源班6班共108班。校舍土地總面積25739平方公尺,校內設有游泳池、活動中心等設施,體育場地下設有社區地下停車場。學生社團有十餘個,管、弦樂團不定時於附近社區表演,於地方小有名氣。 | ||
+ | |||
+ | 石牌國中:石牌國中創立於1986年,校地原為石牌國小之一部分,但長期遭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佔用。因附近社區學生人口逐漸增加,在臺北市政府的要求下,國家安全局遷移至陽明山,原址設立石牌國中,現有石牌國中校門與石牌路側圍牆皆為原國家安全局之建築(原為灰色外牆,後加貼磁磚)。石牌國中成立後,因附近住宅區密集,學生人數快速成長;現有班級達86班,為台北市額滿學校之一(現約3200位學生)。雖然學生人數眾多,但升學率與鄰近人數較少的蘭雅國中、天母國中等等不分上下 | ||
+ | |||
+ | 耶誕巷:在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一段71巷15弄一帶,每到耶誕季節,家家戶戶就會掛起五彩的耶誕燈飾與擺出別出心裁的園藝盆栽,將整條巷子妝點的絢爛非凡,「耶誕巷」的名號不逕而走。同時配合每年一個主要的木製作品展示及活動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與遊客慕名而來。 | ||
+ | |||
+ | 商城:商城商圈範圍大致上為石牌路二段與裕民六路之間。商圈內的商家聚集係因為石牌綜合市場而興起,石牌綜合市場建於民國60年間,由前陽明山管理局核准獎勵投資中國房屋興建之私有市場;石牌綜合市場當地人慣稱「商城」,商城內有戲院、電動玩具間等商家,而商城外頭周遭則有許多美食小吃,十分熱鬧;但在2006年,綜合市場因地主換了新東家[2],而爆發百名攤販與舊地主中國房屋抗爭的場面,新地主將原市場之土地改建成停車場。雖然市場消失了,原市場周邊還是石牌人重要的生活區域。 | ||
+ | |||
+ | 自強市場:石牌自強市場座落於捷運明德站跟捷運石牌站之間的自強街三角廣場。 地理上,此處便是原自強街頂端北淡火車石牌站前的傳統商業市集。也可說是相當於 把火車石牌站拆了後,向左右挪移成捷運明德站與捷運石牌站。但是人口消費習慣卻仍維持著, 所以自強市場仍然是扮演傳統菜市場的中心角色。 內行的石牌地區觀光,是必然要利用早晨來此一遊,把自強街走一趟,看遍老廟\石牌派出所\石牌公車站\自強市場\舊火車站遺址。 | ||
+ | |||
+ | 陽明大學:前國立陽明醫學院,中華民國第一所,現時唯一一所,以醫學教育為主之國立大學以醫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研究為主要研究領域。現設有醫學院、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生命科學院、護理學院、牙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及藥物科學院,共計有7個學院、11個學士班、33個碩士班、4個碩士在職專班,以及31個博士班,並有5間大型教學醫院及1間附設醫院。 | ||
==影片== | ==影片== | ||
− | + | {{Youtube|w8Y4CfsV4Co|400|right|番漢界碑–石牌之探索}} | |
+ | 影片介紹了石牌的番漢界碑的由來及帶領大家探索他的樣貌。 | ||
+ | |||
+ | ==資料來源== | ||
+ | 維基百科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7%89%9B%E7%95%8C%E7%B7%9A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C_(%E8%87%BA%E5%8C%97%E5%B8%82) | ||
+ | google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25.1145029,121.5156276,18.67z | ||
+ | |||
+ | youtube |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Y4CfsV4Co | ||
+ | |||
+ | 照片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7%9F%B3%E7%89%8C%E7%A2%91&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tzMO6nIrqAhWSwJQKHXSUB1QQ_AUoAXoECA0QAw&biw=1920&bih=969#imgrc=iL5Q_P5X7vHJ5M |
於 2020年6月18日 (四) 09:35 的最新修訂
名稱由來[編輯]
在清朝以前,石牌地區原為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範圍,在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常常發生爭端,所以建了番漢界碑,因為此界碑有了石牌這個名稱。
番漢界碑[編輯]
清初康熙以降,閩南與客家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或其他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在開墾等事務上產生摩擦,尤與生番(高山族)衝突最烈,時有漢人侵犯土地,高山族出草抵禦的情況。為解決此衝突,清政府決定以番制番的政策治理,承認番民自治地權,自清康熙61年(1722年)起,採漢番隔離政策,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為「原漢界碑」(如:臺北市石牌)。並有種種措施來防止漢人侵墾「番地」。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高山族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原漢界線。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在臺灣,也有多處地方直接以土牛作為地名,代表早期位於土牛界沿線。
長期以來,土牛界線作為分界,以西為臺灣漢人及入籍清朝的平埔族、以東則為高山族。土牛界線隨著漢人的拓墾資及清廷的開放,曾多次調整。《大清律例》中雖明文規定「凡民人偷越定界 私入臺灣番境者 杖一百」,但仍無法制止漢人越界開墾。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後,部分土牛界線制度改為隘勇制度,仍基本上沿襲舊有武力壓制臺灣原住民的基本政策。 「蕃界」在日治時期主要是用來指涉關於蕃地的事務,而蕃界一詞本身應該是單純用來指稱原住民的生活和活動領域。
地理[編輯]
日治時期的行政區石牌大約包含了現今石牌里 (臺北市)|石牌、文林、榮華、振華、裕民、福興、榮光、建民等8里,北與唭里岸以石牌路為界,東和(臺北市)磺溪與士林區天母為鄰。
臺北市現行的臺北市次分區列表#北投區|石牌次分區除傳統石牌地區外,還併入了原屬唭里岸的永欣、永和2里及原屬洲尾的洲美里。
今日許多周圍地區也常以石牌為名,例如石牌路周邊,位於唭哩岸次分區的石牌國小、石牌國中、北投石牌郵局。
歷史[編輯]
史前時代[編輯]
依典籍及人文地理生物研究,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族的傳統生存區域。
社群時期[編輯]
石牌地區為臺北盆地東北邊坡上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的傳統生存區域。 依西班牙,葡萄牙,清國,日本文獻,對照太平洋海島民族之研究,凱達格蘭族人為傳統世居北臺灣之援助民族,有自己的文明系統。
清領時期[編輯]
隨著1697郁永河所記錄的地震下陷大湖區的逐漸淤積,這些陷落水底的文明與田產,凱達格蘭人民尚未重新開墾之處,被當作沒有主人之地, 引來了清朝漳州移民的入墾。於是糾紛常常發生。沿著水邊,漳州人與凱達格蘭人逐漸由衝突與合作中形成起了漢化的凱達格蘭庄頭如板 橋港阿嘴今江子翠,鷺洲今蘆洲社子島,芝蘭城堡,石牌庄,唭里岸社等等。於是才有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 ,淡水廳同知曾曰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設立漢番界碑。
繼之,泉州人也想入墾臺灣北部,所以才有後來的漳泉械鬥之事。甚至於西元1859年造成芝蘭城堡老士林被全城火焚毀滅,今之舊士林,新士林,則又是隨著 水退重墾而興盛的區域。如今隔著承德路的大片洲美區域,原屬板橋林本源家系的被放領地,也逐漸開發而遠離農作的田野型態。
漳泉械鬥的遺緒,也是石牌士林內湖等漳州區域,向來不通於新莊艋舺等泉州勢力範圍的基本原因。 一個臺北,漳泉史觀不同,何況本省外省,所以就不用說凱達格蘭的原民史觀更是巨大差異。
日治時代[編輯]
日治前期石牌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石牌庄」,隸屬於芝蘭二堡。該庄北與唭里岸為鄰,東邊隔著磺溪與三角埔 (臺北市)三角埔、湳雅 (臺北市)湳雅相鄰,南邊與福德洋以外雙溪為界,西邊與洲尾相隔五分港溪 1901年臺鐵淡水線淡水線鐵路通車,1915年設立唭里岸站(1955年3月1日改名為石牌站 (臺北市)石牌車站)。
1920年行政區劃調整,當地屬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石牌大字。
戰後[編輯]
石牌改屬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北投鎮,1967年臺北市升格直轄市,石牌隨北投鎮被劃入臺北市。
1988年7月16日,臺鐵淡水線淡水線鐵路停駛改建為捷運,臺鐵石牌站 (臺北市)石牌車站拆除。
1997年3月28日,捷運石牌站 (臺北市)石牌站台北捷運淡水線淡水線通車啟用。
現在石牌地區為一人口密集之住宅區,生活機能完整。
交通地圖[編輯]
石牌周邊介紹[編輯]
軍艦岩: 高164公尺,位於石牌榮總醫院後山。因為山頂有巨岩突起,宛如乘風破浪的軍艦, 故得此山名。
石牌國小:石牌國小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石牌地區,1922年創立,原為北投公學校石牌分教場,1926年獨立並定名為石牌公學校,經多次更名後成為現有校名。學生人數最多時曾超過6000人,現有學生約2400人,普通班84班、幼稚園6班、資源班6班共108班。校舍土地總面積25739平方公尺,校內設有游泳池、活動中心等設施,體育場地下設有社區地下停車場。學生社團有十餘個,管、弦樂團不定時於附近社區表演,於地方小有名氣。
石牌國中:石牌國中創立於1986年,校地原為石牌國小之一部分,但長期遭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佔用。因附近社區學生人口逐漸增加,在臺北市政府的要求下,國家安全局遷移至陽明山,原址設立石牌國中,現有石牌國中校門與石牌路側圍牆皆為原國家安全局之建築(原為灰色外牆,後加貼磁磚)。石牌國中成立後,因附近住宅區密集,學生人數快速成長;現有班級達86班,為台北市額滿學校之一(現約3200位學生)。雖然學生人數眾多,但升學率與鄰近人數較少的蘭雅國中、天母國中等等不分上下
耶誕巷:在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一段71巷15弄一帶,每到耶誕季節,家家戶戶就會掛起五彩的耶誕燈飾與擺出別出心裁的園藝盆栽,將整條巷子妝點的絢爛非凡,「耶誕巷」的名號不逕而走。同時配合每年一個主要的木製作品展示及活動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與遊客慕名而來。
商城:商城商圈範圍大致上為石牌路二段與裕民六路之間。商圈內的商家聚集係因為石牌綜合市場而興起,石牌綜合市場建於民國60年間,由前陽明山管理局核准獎勵投資中國房屋興建之私有市場;石牌綜合市場當地人慣稱「商城」,商城內有戲院、電動玩具間等商家,而商城外頭周遭則有許多美食小吃,十分熱鬧;但在2006年,綜合市場因地主換了新東家[2],而爆發百名攤販與舊地主中國房屋抗爭的場面,新地主將原市場之土地改建成停車場。雖然市場消失了,原市場周邊還是石牌人重要的生活區域。
自強市場:石牌自強市場座落於捷運明德站跟捷運石牌站之間的自強街三角廣場。 地理上,此處便是原自強街頂端北淡火車石牌站前的傳統商業市集。也可說是相當於 把火車石牌站拆了後,向左右挪移成捷運明德站與捷運石牌站。但是人口消費習慣卻仍維持著, 所以自強市場仍然是扮演傳統菜市場的中心角色。 內行的石牌地區觀光,是必然要利用早晨來此一遊,把自強街走一趟,看遍老廟\石牌派出所\石牌公車站\自強市場\舊火車站遺址。
陽明大學:前國立陽明醫學院,中華民國第一所,現時唯一一所,以醫學教育為主之國立大學以醫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研究為主要研究領域。現設有醫學院、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生命科學院、護理學院、牙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及藥物科學院,共計有7個學院、11個學士班、33個碩士班、4個碩士在職專班,以及31個博士班,並有5間大型教學醫院及1間附設醫院。
影片[編輯]
影片介紹了石牌的番漢界碑的由來及帶領大家探索他的樣貌。
資料來源[編輯]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7%89%9B%E7%95%8C%E7%B7%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C_(%E8%87%BA%E5%8C%97%E5%B8%82) google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25.1145029,121.5156276,18.6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