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遺跡分布) |
小 (→簡介) |
||
行 13: | 行 13: | ||
[[1918年]](大正7),台灣總督府選上[[滬尾礮臺]]旁的北臺山草埔建造[[淡水高爾夫球場]]。礮臺周邊的營壘、城岸、土垣等因而逐漸被破壞。[[1940年]](昭和15),二次大戰時,日軍將滬尾礮臺的巨礮當廢鐵拆除,滬尾礮臺遂成「'''有壘無礮'''」的礮臺。滬尾礮臺在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而其周邊的營壘、城岸及最外一道土垣則被剷平改變。 | [[1918年]](大正7),台灣總督府選上[[滬尾礮臺]]旁的北臺山草埔建造[[淡水高爾夫球場]]。礮臺周邊的營壘、城岸、土垣等因而逐漸被破壞。[[1940年]](昭和15),二次大戰時,日軍將滬尾礮臺的巨礮當廢鐵拆除,滬尾礮臺遂成「'''有壘無礮'''」的礮臺。滬尾礮臺在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而其周邊的營壘、城岸及最外一道土垣則被剷平改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相片== | ==相關相片== |
於 2017年12月17日 (日) 17:12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歷史建築
簡介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分為內城岸和外城岸兩處,內城岸位於現今的外城岸台灣高爾夫球場內;而外城岸則分布於現今沙崙海水浴場周邊,留下些許林投等高大岸邊植物。據說當時因為岸邊林投、黃槿等生長於岸邊植物密集是其中一個使法軍無法順利登陸的主要原因。於2013年1月30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依據文化部資料,此遺跡被指定登錄之理由如下:
- 1884-1885年清法戰爭之前,劉銘傳奉命守臺灣,命孫開華提督率軍民於淡水沙崙所建防禦工事,當時雙方在此激戰,皆有重大傷亡,為臺灣著名之古戰場,乃抗法保臺留下之歷史見證物。
- 城岸為沙土構造,高約4公尺,內外斜坡上窄下寬,易守難攻,為典型之防禦工事,原左內外二重,今僅存外岸四段較為完整。
- 臺灣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雷同者,具稀罕性。
此一防禦工事係中法戰爭滬尾之戰時,從「水雷營」連結「滬尾礮臺」,並向北延伸經北臺山(今高爾夫球場)諸營壘到大庄埔,以當地的土沙堆積而成的防衛長堤。由於其機能與長城同,其形與堤岸同,因而稱「城岸」。又分為內、外兩條城岸,特別是「水雷營」與「滬尾礮臺」之間的這一段城岸,大約在今礮臺、忠烈祠前與兵營間的榕蔭道路。
1918年(大正7),台灣總督府選上滬尾礮臺旁的北臺山草埔建造淡水高爾夫球場。礮臺周邊的營壘、城岸、土垣等因而逐漸被破壞。1940年(昭和15),二次大戰時,日軍將滬尾礮臺的巨礮當廢鐵拆除,滬尾礮臺遂成「有壘無礮」的礮臺。滬尾礮臺在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而其周邊的營壘、城岸及最外一道土垣則被剷平改變。
相關相片
交通地圖
- 一部分戰場位於前沙崙海水浴場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淡海路302號
- 大眾交通工具:搭乘公車「857」、「紅23」、「紅26」於觀景台站下車,步行450公尺即可抵達。
- 沙崙海水浴場已被公定為危險海域,嚴禁戲水並請注意自身安全!!
- 讀取地圖中...
資料來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滬尾街》(第一期至第九期),蘇文魁等主編,(淡水:滬尾文史工作室,1990—2004年)。
- 《國定古蹟滬尾砲台修復或再利用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清法戰爭滬尾戰役 130 周年研討會成果集
相關頁面
相關新聞
- 2011-11-15 古戰場開挖 淡水人批 先斬後奏【自由時報】
- 淡海輕軌經城岸遺跡 路線調整改高架【蘋果日報】
- 2017-05-01 淡海輕軌遇古戰場城岸遺蹟 施工力求「防振」【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