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社區工作室" 修訂間的差異
(新頁面: {{導覽條1|團體}} ==簡介== '''淡水社區工作室'''是一個投身於社區建築的公益組織。它是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在社區紮根的實驗...) |
小 (→簡介) |
||
行 6: | 行 6: | ||
[[1993年]],同為OURs成員的淡江大學建築系陳志梧、曾旭正、黃瑞茂三位老師,因有感於淡水的生活環境在房地產炒作下快速毀壞,身為在地的專業者應該有所作為,為市鎮空間轉型創造出不同的機會,於是帶領一群學生共同組成「淡水社區工作室」。1993年在淡水鎮公所委託下,淡水社區工作室提出一整體的《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構想。在規劃過程中,不僅與淡水在地的文化團體及社區居民共同討論市鎮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促成縣政府與鎮公所開始進行生活空間的實際改造工程,如淡水河岸自行車道規劃設計、屎礐渡頭公廁改建案與福佑宮前廟埕與市場改建案。1994年,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推動了淡水和嘉義新港兩地的傳統文化建築空間改造計劃。同時積極參與關渡到紅毛城之間的河岸空間規劃設計工作,臺北縣政府終於在2005年完成整個淡水河口的自行車道遊憩系統的工程,奠定了淡水朝向深度之旅的遊憩地景經營的基礎工作。 | [[1993年]],同為OURs成員的淡江大學建築系陳志梧、曾旭正、黃瑞茂三位老師,因有感於淡水的生活環境在房地產炒作下快速毀壞,身為在地的專業者應該有所作為,為市鎮空間轉型創造出不同的機會,於是帶領一群學生共同組成「淡水社區工作室」。1993年在淡水鎮公所委託下,淡水社區工作室提出一整體的《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構想。在規劃過程中,不僅與淡水在地的文化團體及社區居民共同討論市鎮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促成縣政府與鎮公所開始進行生活空間的實際改造工程,如淡水河岸自行車道規劃設計、屎礐渡頭公廁改建案與福佑宮前廟埕與市場改建案。1994年,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推動了淡水和嘉義新港兩地的傳統文化建築空間改造計劃。同時積極參與關渡到紅毛城之間的河岸空間規劃設計工作,臺北縣政府終於在2005年完成整個淡水河口的自行車道遊憩系統的工程,奠定了淡水朝向深度之旅的遊憩地景經營的基礎工作。 | ||
− | + | 除了以專業實作介入於地域生活空間的改善之外,淡水社區工作室也協同了淡水在地關懷社團推動與參與關於自然與人文資源的搶救活動,包括「[[小白宮]]」、「[[大屯溪]]」、「[[淡水中正路老街]]」、「[[淡水河岸空間]]」、「[[殼牌倉庫]]」、「[[重建老街]]」等等,提出「文化地圖建構作為地域活化」的概念。近年來,則以結合淡水社區大學課程,將焦點轉移到淡水的生活世界的經營,特別有關於淡水作為成長教育與終身學習之場域。 | |
淡水社區工作室一直是以「社區參與」為發展重點,期望能累積更多經驗,摸索臺灣「社區建築」的可能出路,並以「社區建築」的實踐來回應現實的挑戰。淡水社區工作室不僅關心空間品質的呈現,更關心品質改變的社會過程。 | 淡水社區工作室一直是以「社區參與」為發展重點,期望能累積更多經驗,摸索臺灣「社區建築」的可能出路,並以「社區建築」的實踐來回應現實的挑戰。淡水社區工作室不僅關心空間品質的呈現,更關心品質改變的社會過程。 |
於 2013年10月10日 (四) 01:20 的修訂
簡介
淡水社區工作室是一個投身於社區建築的公益組織。它是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在社區紮根的實驗性基點之一,旨在推動社區參與自身的環境設計,以建構新的生活文化,形成社區共同體意識,並落實草根民主。
1993年,同為OURs成員的淡江大學建築系陳志梧、曾旭正、黃瑞茂三位老師,因有感於淡水的生活環境在房地產炒作下快速毀壞,身為在地的專業者應該有所作為,為市鎮空間轉型創造出不同的機會,於是帶領一群學生共同組成「淡水社區工作室」。1993年在淡水鎮公所委託下,淡水社區工作室提出一整體的《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構想。在規劃過程中,不僅與淡水在地的文化團體及社區居民共同討論市鎮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促成縣政府與鎮公所開始進行生活空間的實際改造工程,如淡水河岸自行車道規劃設計、屎礐渡頭公廁改建案與福佑宮前廟埕與市場改建案。1994年,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推動了淡水和嘉義新港兩地的傳統文化建築空間改造計劃。同時積極參與關渡到紅毛城之間的河岸空間規劃設計工作,臺北縣政府終於在2005年完成整個淡水河口的自行車道遊憩系統的工程,奠定了淡水朝向深度之旅的遊憩地景經營的基礎工作。
除了以專業實作介入於地域生活空間的改善之外,淡水社區工作室也協同了淡水在地關懷社團推動與參與關於自然與人文資源的搶救活動,包括「小白宮」、「大屯溪」、「淡水中正路老街」、「淡水河岸空間」、「殼牌倉庫」、「重建老街」等等,提出「文化地圖建構作為地域活化」的概念。近年來,則以結合淡水社區大學課程,將焦點轉移到淡水的生活世界的經營,特別有關於淡水作為成長教育與終身學習之場域。
淡水社區工作室一直是以「社區參與」為發展重點,期望能累積更多經驗,摸索臺灣「社區建築」的可能出路,並以「社區建築」的實踐來回應現實的挑戰。淡水社區工作室不僅關心空間品質的呈現,更關心品質改變的社會過程。
參考資料
- 1.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2. 張建隆、謝德錫、蘇文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