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鄞山寺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0: 行 10:
 
  根據汀州府志記載,[[定光古佛]]俗家姓鄭名自嚴,生於唐末宋初,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現廈門市同安區)人,11歲就精通佛法,17歲到汀州傳法時為當地除蛟患,收猛虎、巨蟒。在他逝世多年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於是朝廷賜匾,將庵寺命名為「定光院」,他被尊為「定光佛」,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鄞山寺]]之信徒為閩西客家移民,因此兼當[[淡水汀州會館]],當地人又稱之為「鄧公廟」(閩南語音近「定光廟」)。該寺由汀州府人[[張鳴岡]]等捐建,[[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施田以充經費。會館則是一種地緣性民間組織,以互相濟助為目的是一種同鄉會。
 
  根據汀州府志記載,[[定光古佛]]俗家姓鄭名自嚴,生於唐末宋初,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現廈門市同安區)人,11歲就精通佛法,17歲到汀州傳法時為當地除蛟患,收猛虎、巨蟒。在他逝世多年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於是朝廷賜匾,將庵寺命名為「定光院」,他被尊為「定光佛」,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鄞山寺]]之信徒為閩西客家移民,因此兼當[[淡水汀州會館]],當地人又稱之為「鄧公廟」(閩南語音近「定光廟」)。該寺由汀州府人[[張鳴岡]]等捐建,[[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施田以充經費。會館則是一種地緣性民間組織,以互相濟助為目的是一種同鄉會。
  
  鄞山寺自[[1822年]](清道光2年)建成至今有一百八十多年,[[1858年]](清咸豐8年)重修,[[1873年]](清同治12年)再修,該寺大體上完整保存道光初年原貌,包括當年施工的的屋脊泥塑都相當完整,其建造所用石材為觀音山石。建成之時位於[[淡水]]當時主要市街的邊緣地帶,整座建築以山坡而建。寺的配置上坐東朝西,背後是[[大屯山]]為案山,前面朝向[[淡水河]]口前景開闊,早年[[淡水]]未開發前周圍均為良田美地。淡水當地民間傳說中亦稱為該寺基地屬於風水上之「蛤蟆穴」。寺後左右空地鑿有兩口井被視為蛤蟆眼,而寺前半月池為蛤蟆口,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傳說的意象,更證實了所謂「'''後山為屏,前水為鏡'''」的風水說法。
+
  鄞山寺自[[1822年]](清道光2年)建成至今有一百九十多年,[[1858年]](清咸豐8年)重修,[[1873年]](清同治12年)再修,該寺大體上完整保存道光初年原貌,包括當年施工的的屋脊泥塑都相當完整,其建造所用石材為觀音山石。建成之時位於[[淡水]]當時主要市街的邊緣地帶,整座建築以山坡而建。寺的配置上坐東朝西,背後是[[大屯山]]為案山,前面朝向[[淡水河]]口前景開闊,早年[[淡水]]未開發前周圍均為良田美地。淡水當地民間傳說中亦稱為該寺基地屬於風水上之「蛤蟆穴」。寺後左右空地鑿有兩口井被視為蛤蟆眼,而寺前半月池為蛤蟆口,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傳說的意象,更證實了所謂「'''後山為屏,前水為鏡'''」的風水說法。
  
 
  鄞山寺為兩殿兩廊兩護龍式建築,前殿開三門(故曰三穿或三川),符合主神定光古佛的神格,寺中的棟樑、屋架,採用「二通三瓜」、「三通五瓜」、「疊斗」等手法,結構簡明大方,而棟架間的裝飾雕工精巧、取材特別,如「定光佛除蛟患」的斗座、鰲魚身形,飛鳳姿態的插角等,另外殿前的龍柱石雕、山牆泥塑和屋頂上的剪黏裝飾,各個生動別緻樣式多變,處處可見當年匠師的巧思。可惜的是近年寺後寺左都增建新的高樓住宅及文化大樓,優美風貌大有損害。
 
  鄞山寺為兩殿兩廊兩護龍式建築,前殿開三門(故曰三穿或三川),符合主神定光古佛的神格,寺中的棟樑、屋架,採用「二通三瓜」、「三通五瓜」、「疊斗」等手法,結構簡明大方,而棟架間的裝飾雕工精巧、取材特別,如「定光佛除蛟患」的斗座、鰲魚身形,飛鳳姿態的插角等,另外殿前的龍柱石雕、山牆泥塑和屋頂上的剪黏裝飾,各個生動別緻樣式多變,處處可見當年匠師的巧思。可惜的是近年寺後寺左都增建新的高樓住宅及文化大樓,優美風貌大有損害。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