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八景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淡水八景]]的概念源於中國地方志的傳統,這些志書習於將某地景色湊齊八樣,可說是傳統方志的特色之一。清同治年間所修的《淡水廳志》中所列八景為戍台夕陽([[紅毛城]])、屯山積雪([[大屯山]])、坌嶺吐霧([[觀音山]])、劍潭夜光(劍潭)、淡江吼濤([[淡水港口]])、蘆洲汎月(鷺洲)、關渡分潮([[關渡]])、峰峙灘音(汐止),此八景迄至日治時期不變。爾後隨著行政區之劃分,部份淡水八景已不在「[[淡水]]」境內,今遂多將清同治年間所列之淡水八景稱為'''「淡北八景」'''。
 
  [[淡水八景]]的概念源於中國地方志的傳統,這些志書習於將某地景色湊齊八樣,可說是傳統方志的特色之一。清同治年間所修的《淡水廳志》中所列八景為戍台夕陽([[紅毛城]])、屯山積雪([[大屯山]])、坌嶺吐霧([[觀音山]])、劍潭夜光(劍潭)、淡江吼濤([[淡水港口]])、蘆洲汎月(鷺洲)、關渡分潮([[關渡]])、峰峙灘音(汐止),此八景迄至日治時期不變。爾後隨著行政區之劃分,部份淡水八景已不在「[[淡水]]」境內,今遂多將清同治年間所列之淡水八景稱為'''「淡北八景」'''。
  
  淡水八景首次登載於清康熙卅五年(1696年)《臺灣府志》之「淡水廳四景」,而今日所謂之[[淡水八景]]則為曾任[[淡水鎮公所]]秘書的李育鈞所定,其於民國55年([[1966年]])12月5日在《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及民國65年([[1976年]])8月4日在《民族晚報》發表了[[淡水八景]],包括觀音吐霧([[觀音山]])、大屯春色([[大屯山]]主峰)、黌崗遠眺([[淡江大學]]所在山崗)、烈祠松濤(臺北縣[[忠烈祠]])、海口嚥日(淡水河口)、鷺洲泛月([[淡水]]、[[八里]]間之沙洲)、煙雨孤帆([[淡水河]])、漁港堤影([[淡水舊漁港]])。
+
  淡水八景首次登載於清康熙卅五年(1696年)《臺灣府志》之「淡水廳四景」,而今日所謂之[[淡水八景]]則為曾任[[淡水鎮公所]]秘書的李育鈞所定,其於民國55年([[1966年]])12月5日在《微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及民國65年([[1976年]])8月4日在《民族晚報》發表了[[淡水八景]],包括觀音吐霧([[觀音山]])、大屯春色([[大屯山]]主峰)、黌崗遠眺([[淡江大學]]所在山崗)、烈祠松濤(臺北縣[[忠烈祠]])、海口嚥日(淡水河口)、鷺洲泛月([[淡水]]、[[八里]]間之沙洲)、煙雨孤帆([[淡水河]])、漁港堤影([[淡水舊漁港]])。
  
 
  惟此八景隨時代之變遷,有些景色已不復見,如鷺洲汎月之沙洲今已不在、煙雨孤帆亦隨科技之進步而不再用風帆,故[[淡水區公所]]於民國100年([[2011年]])舉辦'''「淡水新八景——全民大公投」'''的活動,選出新的淡水八景。
 
  惟此八景隨時代之變遷,有些景色已不復見,如鷺洲汎月之沙洲今已不在、煙雨孤帆亦隨科技之進步而不再用風帆,故[[淡水區公所]]於民國100年([[2011年]])舉辦'''「淡水新八景——全民大公投」'''的活動,選出新的淡水八景。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