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李彤恩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3: 行 3:
 
  李彤恩(出生年不詳-[[1888年]]),字迪臣,福建省閩縣人。僅知其活躍時間為[[1861年]]~[[1888年]],深根北臺灣長達27年。
 
  李彤恩(出生年不詳-[[1888年]]),字迪臣,福建省閩縣人。僅知其活躍時間為[[1861年]]~[[1888年]],深根北臺灣長達27年。
  
  [[1858年]]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臺灣開放四座通商口岸分別為安平、打狗、滬尾、基隆。1862年淡水通商委員李彤恩,由福州將軍文清指派,渡臺協助首任監督區天民開設海關,並擬定臺灣通商章程。李彤恩也扮演著華洋糾紛的調停者,如[[喬治‧勒斯萊‧馬偕|馬偕博士]]、英商[[約翰‧陶德]],都曾在他的調停之下,解決在臺灣所面臨的衝突事件。
+
  [[1858年]]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臺灣開放四座通商口岸分別為安平、打狗、滬尾、基隆。1862年淡水通商委員李彤恩,由福州將軍文清指派,渡臺協助首任監督區天民開設海關,並擬定臺灣通商章程。李彤恩也扮演著華洋糾紛的調停者,如[[馬偕博士]]、英商[[約翰‧陶德]],都曾在他的調停之下,解決在臺灣所面臨的衝突事件。
  
 
  李彤恩的職涯經歷淡水開港、開山撫番、清法戰爭、臺灣建省、洋務新政,是清末臺灣史中,少數在任時間長達27年的歷史人物。1884年[[清法戰爭]]時期,李彤恩向劉銘傳獻策,將[[淡水港]]封閉,進行填石塞港、安設水雷,以防法軍長驅直入臺北城。最後在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的指揮下,成功擊退法軍於灘岸。[[清法戰爭]]後臺灣建省,由[[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命李彤恩與耶穌教會傳教士[[馬偕]],協調戰爭期間淡北七座教堂遭拆毀賠償一案。[[馬偕博士]]稱其公正友善,李彤恩也是他在臺灣最好的朋友之一。臺灣建省後李彤恩也協助推行多項新政,如開禁硫磺出口、水陸電報線之設立、鐵路招商募股(在他死後紳商對鐵道保持疑慮,[[劉銘傳]]只好挪用閩省協銀之庫存),在他的努力之下各項工作陸續進行。
 
  李彤恩的職涯經歷淡水開港、開山撫番、清法戰爭、臺灣建省、洋務新政,是清末臺灣史中,少數在任時間長達27年的歷史人物。1884年[[清法戰爭]]時期,李彤恩向劉銘傳獻策,將[[淡水港]]封閉,進行填石塞港、安設水雷,以防法軍長驅直入臺北城。最後在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的指揮下,成功擊退法軍於灘岸。[[清法戰爭]]後臺灣建省,由[[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命李彤恩與耶穌教會傳教士[[馬偕]],協調戰爭期間淡北七座教堂遭拆毀賠償一案。[[馬偕博士]]稱其公正友善,李彤恩也是他在臺灣最好的朋友之一。臺灣建省後李彤恩也協助推行多項新政,如開禁硫磺出口、水陸電報線之設立、鐵路招商募股(在他死後紳商對鐵道保持疑慮,[[劉銘傳]]只好挪用閩省協銀之庫存),在他的努力之下各項工作陸續進行。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