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討論:宜蘭魚(ilanfish)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HI [[使用者:HsingWu|HsingWu]] ([[使用者討論:HsingWu|對話]]) 2021年7月21日 (三) 10:57 (CST)
+
==自我介紹==
Hello 永松老師好~我是佛光大學羅光志--[[使用者:就是那個光|就是那個光]] ([[使用者討論:就是那個光|對話]]) 2021年7月21日 (三) 11:33 (CST)
 
  
回覆:兩位老師好,抱歉遲覆因我不太會用,現在才點到介面,希望以後多交流,謝謝。
+
我是任教於宜蘭大學的陳永松(ilanfish),很高興與大家共學數位深耕地方創生。
 +
 
 +
==心得==
 +
 
 +
===1st day sharing===
 +
初次學習共筆平台,很高興又算多了一項斜槓能力。
 +
其實1986年民生報記者林明峪寫作的《淡水河故事》算是淡水河對我的初啟蒙,因為其中有甚多未受汙染前淡水河流域魚蝦的鮮活故事,著實令人嚮往。
 +
目錄
 +
第1輯 魚類在淡水河
 +
第2輯 鰻類在淡水河
 +
第3輯 蝦類在淡水河
 +
第4輯 蟹類在淡水河
 +
第5輯 貝類在淡水河
 +
第6輯 禽類獸類在淡水河
 +
第7輯 淡水河在今昔
 +
第8輯 附錄
 +
 
 +
若能從環境面看淡水河的今昔變化也是可以當作主題,因瀏覽一下淡水維基館似無此類的訊息....,未來或可在此著墨些,也希望大家提供建議。
 +
 
 +
===2nd day sharing===
 +
第二天繼續精進斜槓能力,也看到淡水維基館中有關"宜蘭"的部分近乎空白,或可做為未來小組的主題作業。下課後本小組(第一組)經討論就選定宜蘭縣礁溪鄉的林美石磐步道為共筆的專題。
 +
 
 +
另早上演講時李其霖老師提到滬尾宴(1920~1940?)的首道菜生魚片源自日本,但個人初淺了解生魚片因保鮮問題故似在冰箱冷凍技術興盛後方益發風行(待考據冷藏/冷凍技術興起年代?)。下文提到日本人吃生魚片實源於唐朝,不過揣想那時海洋漁業未發達,故傳統上的生魚片大概仍以淡水魚為主吧!不過1920後的漁撈應有一定技術故靠海的淡水應有不少捕撈的現流海水魚可供生魚片料理,以上歡迎老師考據卓參,謝謝
 +
 
 +
===3rd day sharing===
 +
最後一天的研習偏重在實做出共筆的小組成果,果真這是稍緊湊的一天。早上小組成員分工進行資料收集及照片、影音等的編輯。然後下午就是成果分享,這是個很充實的三天研習工作坊。
 +
 
 +
==小組成員==
 +
#陳永松(宜蘭大學)
 +
#陳麗娜(華夏科技大學圖書資訊處)
 +
#陳玉娟(中山醫學大學)
 +
#張裕鳳(東吳大學圖書館)
 +
#莊承翰(淡江大學)
 +
#周瑞坤(國立臺灣圖書館)
 +
 
 +
==實作心得==
 +
因進行小組實做的主題為宜蘭縣礁溪鄉的林美石磐步道,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也更加了解清代以來關於宜蘭移民的歷史。文獻記載,宜蘭縣有相當多的客家人,移入的時間及來源來看,分為清代、日治時期,光復等三個時期,然而現今都已成為福佬客。
 +
最早在嘉慶年間跟隨吳沙到噶瑪蘭來開墾的客家人,主要工作是駐守隘寮,或是到山上當隘丁。客家人尤其熟悉山林、擅長靠山吃山,易獲取山林資源、開採樟腦。1928年根據蘭陽三郡人口調查,礁溪鄉人口16,300人中,漳洲人占16,200人,顯示礁溪鄉是福佬客大本營。然而現今都已成為福佬客。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