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七堵前站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8: 行 8:
 
==歷史==
 
==歷史==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
:1891年,由劉銘傳提倡的基隆到台北的鐵路通車,建設並命名為「[[八堵火車碼頭]]」。
+
:1891年,由劉銘傳提倡的基隆到台北的鐵路通車,建設並命名為「八堵火車碼頭」。
  
 
*日本時期
 
*日本時期
行 18: 行 18:
 
:近年因鐵路地下化,將多年的七堵車站改建為新式的站房及月台。後來於2007年全面使用七堵新站,七堵前站則走入歷史,停止使用。
 
:近年因鐵路地下化,將多年的七堵車站改建為新式的站房及月台。後來於2007年全面使用七堵新站,七堵前站則走入歷史,停止使用。
  
:後來為了保存七堵前站的歷史面貌,文化局將其登陸為歷史建築。經過專業設計公司的評估後,文化局最終決定將七堵前站完全拆卸,並以原本樣貌進行組裝及重建,也將拆卸下來的每個建材都加以編號,而重建地址為原址旁30公尺。因此這棟稀有的全木造站房、獨特的木製建築風格得以保存下來,也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休憩地點,還將原本在七堵車站外的82歲高齡榕樹也一併遷移,現稱之為「[[七堵鐵道紀念公園]]」。
+
:後來為了保存七堵前站的歷史面貌,文化局將其登陸為歷史建築。經過專業設計公司的評估後,文化局最終決定將七堵前站完全拆卸,並以原本樣貌進行組裝及重建,也將拆卸下來的每個建材都加以編號,而重建地址為原址旁30公尺。因此這棟稀有的全木造站房、獨特的木製建築風格得以保存下來,也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休憩地點,還將原本在七堵車站外的82歲高齡榕樹也一併遷移,現稱之為「七堵鐵道紀念公園」。
 
 
 
==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
 
[[七堵前站]]屬於台灣稀少的純木造車站,屋根(屋頂)造型為其特色,擁有綜合切妻(二披水)及入母屋(歇山)兩種屋根特色的非對稱形式風格呈現方式,而屋脊則使用了可絕緣電線的「礙子」。
 
[[七堵前站]]屬於台灣稀少的純木造車站,屋根(屋頂)造型為其特色,擁有綜合切妻(二披水)及入母屋(歇山)兩種屋根特色的非對稱形式風格呈現方式,而屋脊則使用了可絕緣電線的「礙子」。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