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廣福公館
簡介[編輯]
金廣福公館位於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一號,占地約七百平方公尺,創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公館為四合院式格局,坐北朝南,建築風格樸實穩重,展現早期移民拓墾的特色。其前方原有池塘,為客家建築的防衛設計。屋架簡潔,沒有北方官式建築的舉架,並使用火行與水行馬背形式的屋脊。內部結構近似廣東客家「雙堂屋」,但空間佈局更加緊湊,廂房與耳房緊密嵌入,連成室內通道。公館對外設有三座大門,大門後方設有「栓杆、伏兔」防禦機制,牆體為石材砌築的承重牆,厚達五十公分。
金廣福墾號由官方主導補助,並由閩籍與客籍人士合資組成,是一個兼具防禦與開墾功能的組織。「金」 代表吉利、「廣」 代表廣東籍人士、「福」 代表福建籍人士。道光十四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由粵籍姜秀鑾在九芎林庄設立隘樓十五座,並聘請隘丁[1]負責沿山防務。隔年,道光十五年(1835),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閩籍)與姜秀鑾(粵籍)正式組織金廣福墾號。
功能與歷史[編輯]
公館在早期台灣移墾社會中,是佃人繳交田租與聚會棲息的場所,也負責防禦與物資貿易。
金廣福公館的建立,主要是為了閩、粵籍墾戶管理竹塹城東南的墾務與隘防,其主要職能包括:
- 佃人繳納田租
- 隘丁領取隘費、隘糧
- 收購山產、販售民生物資
- 統籌墾區防禦
金廣福墾號的成立與發展[編輯]
清代竹塹城東南地區是台灣最晚開發的區域,原為泰雅族與賽夏族居住地,當時原住民經常出草襲擊漢人聚落。
- 道光六年(1826年),淡水同知李慎彝為加強防衛,於竹塹城南石碎崙(今新竹市柴橋里)設立官隘,並遷移荳仔埔隘至三重埔(今竹東鎮),然而官隘力量仍顯不足。
- 道光十四年(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撥款一千銀元,命令姜秀鑾於竹塹城南設立十五座隘寮,僱募隘丁進行巡防。
-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設隘防禦所需經費龐大,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向各業戶募捐,並與姜秀鑾合約成立金廣福總墾戶。最初計畫招募二十股,資金總額達萬餘銀元。後來,林德修退出,由竹塹城商人周邦正(周百萬)接任閩籍墾戶首,與姜秀鑾共同經營墾拓事業。
金廣福墾號的股權分配,為閩籍(福建)12股6分,粵籍(廣東)12股6分,總資金二萬五千二百銀元(共25股2分)。
兩位墾戶首的分工:
隘墾與防禦[編輯]
為防禦原住民襲擊,金廣福墾號建立了完整的隘防體系。
道光十五年(1835年),姜秀鑾趁原住民不備,率領數百名閩粵佃農,攜帶牛隻與農具,從樹杞林(今竹東)突進北埔,建立據點。建設新隘三十六處,配備隘丁260名、百餘座炮櫃,形成大防禦線。防禦範圍由北起樹杞林,南至雙溪,形成包圍東南山區的軍事防禦體系,又稱「大隘」。
金廣福墾號與原住民爆發數十場激戰,其中道光十五年七月,墾丁與隘丁於麻布樹排(今北埔鄉水漈村)遭到襲擊,造成80-90人死傷。由於墾務與戰爭皆需龐大資金,許多閩籍股東陸續退出,導致金廣福墾業最終由姜秀鑾家族主導。
土地拓墾與經濟發展[編輯]
金廣福墾號成立後,開墾範圍涵蓋北埔、峨眉、寶山三鄉。
- 初期:從竹塹城外圍的舊隘地區開墾,逐步進入北埔。
- 擴張:沿著中港溪開墾,拓展至中興、峨眉、赤柯坪、富興等地。
- 樟腦業發展:咸豐、同治年間,受樟腦利益驅使,拓墾進一步向東延伸,直至五指山區。
樟腦產業的發展,是推動金廣福隘線不斷向內山拓墾的主要動力。
文化與歷史意涵[編輯]
金廣福公館門廳上仍保存著光緒十年(1884年)「義聯枌社」古匾,象徵當年姜紹基抗法戰功。
正廳門上「金廣福」三字,除了原始的墾號意義外,也蘊含了台灣開疆拓土與族群融合的歷史價值。
參觀資訊[編輯]
- 星期二~星期日10:00~12:00 / 13:00~17:00 目前全時段皆為預約制暫不開放自由參觀(參觀日3天前預約)
- 逢國定假日(元旦1/1、和平日2/28、兒童節4/4、國慶日10/10)正常接受預約
- 逢星期一及民俗節日(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休館
- 開放時間若有變動以官網首頁最新消息公告內容為準
- 票價資訊說明
地理位置[編輯]








相關影音[編輯]
- 影片描述:北埔「金廣福」懷舊之旅
- 影片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