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圓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編輯]

  臺北圓環,又稱為建成圓環,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為南京西路、寧夏路、重慶北路一段、重慶北路二段以及天水路等4條道路的交叉處,鄰近寧夏路夜市。圓環建於1908年,該圓環上曾形成夜市,成為當時臺北的標誌景點之一,後因原建物老舊以致拆除,改建為以玻璃帷幕為主體的美食館,但原有店家大多都已遷出,且美食館業績不振,後於2016年拆除美食館建物,之後便在原地進行綠化,作為提供市民休憩的圓環廣場。

歷史分期[編輯]

  • 日治時期(1895-1945)

建成圓環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9年日本臺灣總督府提出的「市區改正」計畫,於重慶北路、南京西路、寧夏路與天水路等四條路所匯集的空地,在圓周上栽種七里香,中間的區域則栽種榕樹及設置座椅,成為民眾休憩的「圓公園」。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淡水線鐵路開通之後,該地成為大稻埕腹地,攤販聚集。

建成圓環在日治時期為臺北市最重要的小吃夜市,後於1943年臺北大空襲期間建立了防空蓄水池等設施供避難之用。

  • 小吃攤販聚集時期(1945-1980年代)

1945年戰後時期開始,圓環恢復了小吃的容貌;1980年代之前,建成圓環一直是臺北的重要地標之一,因其各式各樣的平民小吃及親民的價格,逐漸成為市民們的城市記憶,也成為臺北市典型的「味覺地標」之一。但對市政當局而言,建成圓環內太多違章攤販群集,並非官方心中所願所想的模範地標,於是將其視為城市破敗、落後的象徵。

  • 商圈衰退時期(1993-2002)

1993年戲院拆除的火星引燃了圓環屋頂,釀成第一次的火災,而後1999年攤販在炸魚時又不慎使圓環起火,雖然經歷了兩度大火後皆已復建完成也重新營業,但商圈因此衰退近十年之久,加上當時臺北鬧區逐漸東移,圓環也因此漸漸走向沒落。

  • 美食館時期(2003-2016)

2002年,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拆除舊圓環,改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耗資兩億元在原地新建「建成圓環美食館」,以美食小吃街型態於2003年10月重新開幕,開幕後不久,因玻璃帷幕設計不良造成圓環內商家生意持續下滑,且原本圓環內知名店家均已在外自立門戶並沒有進駐美食館,因此造成營業額一直虧損,不但二樓無法利用,原本進駐於一樓的20攤攤位也僅存6攤,終在2006年7月宣布正式熄燈。

2008年,時任臺北市市長郝龍斌宣布建成圓環內部將重新規劃並更名為「臺北圓環」,於2009年6月22日重新開幕,但因向北市府承租的華旭公司和實際負責經營的流水席公司在租金認知上產生出入,二房東華旭公司主張圓環新增頂棚工程費應交由承租的流水席公司承擔,因而片面將租金由每月新臺幣25萬調高至50多萬,雙方因此步上法院,導致於2011年5月1日再度熄燈歇業。2012年4月9日,由余湘及聯廣集團主導重新開幕。2014年12月中,圓環內因為開設夜店再次引發討論,2015年4月15日,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表示2016年7月委外合約到期後不再續約,改由臺北市政府接管。

  • 圓環廣場時期(2017-至今)

2016年7月,委外合約到期後由臺北市政府接管,在同年的11月21日,臺北市市場處取得建成圓環建物拆除工程執照,11月24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僅保留1943年啟用的防空蓄水池。2017年7月20日,圓環廣場落成,廣場內有市定古蹟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地崁燈、噴泉廣場等,成為提供民眾休憩的一片綠地。

交通地圖[編輯]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