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界碑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由來[編輯]
自明末鄭芝龍、顏思齊招募漢人到台灣來開墾之後,隨著漢人數量越來越多,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這其中應運而生的政策就是劃分番漢界線,禁止互相侵擾,由清朝政府來設立界碑,雙方不得越界,各安其份。該碑是民國八十八年六月才遷至此處,之前還曾經換過兩個地方。 此碑最早是由江西南昌人曾日瑛於乾隆年間設立,當時任職淡水廳同知的他為了解決原住民與賴、魏、謝三姓先民的爭地問題,在磺溪庄(現今北投明德路旁)立這塊碑來確立雙方墾地地界,規定漢人及平埔族人均不得越界滋事,因此有了「石牌」的地名。1935年日據時期,由當時之巡查補謝金選等遷移至石牌派出所,豎立於該所庭園內。後因派出所改建而移置於捷運石牌站。
名稱由來[編輯]
在清代以前,石牌地區原為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範圍,在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時常發生爭端,於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淡水廳同知曾曰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立多處石碑於交界處,其中一處石碑即為現石牌地名的由來,該碑文的內容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园歸番管業界」,原址據考證應位於現北投區永和里,於1935年移至石牌派出所圍牆內,因派出所改建於西元1999年移至臺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站前廣場,據稱此位置較靠近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