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錦時光生活園區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編輯]

日治時期(1895-1945)[編輯]

臺北刑務所設立,延續原清領時期監獄建築,後遷至今愛國東路、金華街一帶。由日本近代監獄建築專家山下啓次郎設計,採用「賓夕凡尼亞式」監獄建築,成為當時全臺最大的現代化監獄之一。曾關押羅福星、林幼春、蔣渭水、賴和等人。

戰後至1963年[編輯]

國民政府接收使用,1945年後原臺北刑務所改為「臺北監獄」。白色恐怖時期(1950),許多政治受難者曾在此被關押。1963年臺北監獄遷至桃園龜山,原址監獄區與官舍區逐漸閒置。

華光社區時期(1949-2013)[編輯]

1949年後法務部等機關公務員與眷屬進駐原官舍區,因住宅不足,許多人自行擴建,形成混居社區,除公務員外,還有日治原住戶、軍人、城鄉移民等,多元人口聚居形成「華光社區」,俗稱「監獄口」。

都市更新與拆除(2007-2013)[編輯]

2007年起政府推動國有土地都更計畫,欲將華光社區改為商業金融用途,居民要求安置與補償,與法務部展開官司,但多數敗訴。2012年6月:原法務部眷戶搬遷。隔年8月,社區遭全面拆除,期間發生多起火災,近20棟宿舍焚毀。

文化保存與再生(2013-至今)[編輯]

2013年3月,民間成立臺北刑務所群落文化資產護育聯盟,爭取古蹟與老樹保存。

交通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67號

參考資源[編輯]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官網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