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巖觀音寺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壽山巖觀音寺,舊稱壽山巖寺,是一座具有兩進兩護龍格局的傳統廟宇。建寺歷史悠久,至民國114年(2025年)已有283年,為桃園地區最古老的寺廟之一。該寺於2013年獲內政部評選為「臺灣宗教百景」之一,並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廟中主祀觀世音菩薩,造型為少見的「男性戴冠」形象,與一般常見的女性觀音有所不同。觀音菩薩靈感顯赫,屢顯神蹟,長年來深受信眾敬仰,成為地方信仰與精神的象徵,信徒遍及全臺。
寺外種植了上百棵吉野櫻與山櫻花,每年二、三月間花開繽紛,成為賞花熱門景點。
每年七至八月,寺方舉辦「觀音菩薩文化節」,不僅完整重現傳統「揹菩薩祈福」習俗,還融合現代藝術,積極復育已消失五十年的傳統舞龍燈文化。「全國舞龍公開賽」更邀請全國各地優秀隊伍參賽,活動豐富精彩,值得深入探訪與參與。
歷史[編輯]
- 最初因山形如龜,龜乃長壽之物,於山岩下建寺,由清朝乾隆皇帝賜名為「壽山巖」觀音寺。嶺頂舊名「龜崙嶺」,龜山舊名「龜崙口」因此壽山巖觀音寺也俗稱「嶺頂廟」。
- 乾隆 7年(1742)
- 沙彌順寂(俗名鄧定國)、村民張衍剛(一名張衍捷)因觀世音菩薩顯靈,建草房供奉。
- 乾隆28年(1763)
- 村民張志榮為感謝觀世音菩薩保佑妻子生產平安,建茅屋名「三草庵」供奉,為壽山巖之前身。
- 乾隆60年(1795)
- 臺灣總兵哈當阿為感謝菩薩庇佑順利平定匪亂,乃發起捐建廟宇,由呂文明、謝秀川等人主其事,至嘉慶2年(1797年)完成正殿,並正式定名為壽山巖。
- 嘉慶 3年(1798)
- 呂文明等人陸續增建廟宇,至嘉慶14年(1809年)完工。
- 道光16年(1836)
- 建醮大典後將剩餘款項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廟宇,兩年後完成。
- 咸豐10年(1860)
- 因地震損壞牆垣,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歷經三次募款,工程於同治10年(1870年)完成。
- 民國四年 日據時期 -大正 4年(1915)
- 因白蟻侵蝕建築,呂深波、康新慶等地方人士發起修建廟宇,並聘請名師陳應彬監造,於大正5年(1916年)完工。此役工程浩大,奠定今日的寺貌。
- 民國36年(1947)
- 陳明乞、黃權寶發起興建自公路起至寺前的石道,於次年完成。
- 民國40年(1951)
- 由五大庄主事人發起,重新油漆正殿及走廊。
- 民國52年(1963)
- 成立財團法人,由董事長楊昆山等人發起擴建,共計增建山門、東西廂、鐘鼓樓等,於民國59年(1970年)完竣。
- 民國75年(1986)
- 添建凌霄寶殿,於民國78年(1989年)完成。
- 民國82年(1993)
-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壽山巖觀音寺董事會委託閻亞寧教授進行研究與修護計畫。
- 民國84年(1995)
- 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護工程。
建築特色[編輯]
- 寶石陶九龍壁
- 九龍為古中華文化帝王表徵,因壽山巖觀音寺地處形勢雄偉,有九龍奔驣之勢,故建九龍壁。
- 壽山巖觀音寺董事會於民國八十七年開會決定,委請園藝專家羅清吉教授設計,及「活的國寶」劉銘侮大師設計承造台灣第一座寶石陶九龍壁,劉銘侮接受委任後,全部美術工程皆親自捏塑燒造,並於民國88年九月完成,是台灣最大型之戶外陶瓷景觀公共藝術。
- 「慈帆廣濟」牌匾
- 為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鼎力促成寺廟完成的哈當阿所親題之牌匾,而這位創建人哈當阿與壽山巖觀音寺的關係,則是在卓克華所著的「從寺廟發現歷史 :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一書中有這樣紀錄: 「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鎮府總兵,正黃旗蒙古人岳忒氏哈當,參領前鋒出身,是第一位來臺任總兵的蒙古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夏授命來台督剿林爽文事件後餘黨,從南部等地沿途往北至當時的「三草庵」前時,其轎轅輿桿忽斷,便出而見該草庵,內有恭奉觀音像,乃下轎施禮休憩,信手抽出一簽,其中有句云:「添油三斤佛前點,定保前程得太平」,總兵閱後不以為意,只是令隨從買油一缸奉贈隨喜,豈料抬到庵前失手墜地,缸破油散,不多不少恰好只剩三斤油,這下不得不由衷心服。於是祈禱默佑,許以平亂凱旋後,必當建置新廟答報。乾隆六十年,果然戡平盜亂,凱旋返歸淡水時,感其威靈,特撥白銀千兩,寄託順寂,以踐宿願。隨後召集地方耆紳,會商籌建新寺事宜,並推謝秀川、呂文明為首事,興工建廟,於嘉慶二年竣工正殿,移入佛像於其中,並贈牌匾題有「慈帆廣濟」乙匾,並正式命名為「壽山巖」。」
- 嘉慶八年古香爐
- 靈霄寶殿殿內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西王母娘娘、神農帝、黃帝等神明,內部皆以道教科儀佈置為主。並設有斗燈與光明燈塔於兩側,更讓整體與道教神壇成列相同。既有供奉神像,其香爐設置就顯其重要。殿中設有兩處香爐,一為讓信眾奉香之香爐,一則為點燒香粉的薰爐。
- 爐身以暗八仙圖樣裝飾周身,形制優美且古雅,香爐腳以神獸—狻猊做為裝飾,造型古樸,甚有趣味感。香爐座下方以四足支撐,與其他一般形制上為三足香爐甚為不同,其獨特性為北台灣少有,之外筆者推論以四足之造型呈現,可能有著護佑四境、安定四方的寓意在裡面,其它部分還尚待深入研究才可得知。
- 日月雲板
- 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壬申年建立。在寺廟當中常有不少機會是需要舉行宗教儀式,因此儀式當中需要的配合使用樂器來輔助,讓儀典更添莊重。
- 在黃玲玉所著《台灣傳統音樂》一書中提到:「佛教音樂為佛教寺院及信眾在舉行儀式時所用的音樂。在台灣台灣佛教音樂的唱腔…一般常用的樂器,稱為法器,即佛教音樂中使用的樂器,有鐘、鼓、木魚、罄(磬)、鐺子(響盞、盞子)、鉿子(鐃鈸)、板、叫香、雲版(大點、佛鼎)、手鈴、鈴鐸、金剛杵、戒尺等等,其中以吊鐘、堂鼓、木魚、鐺子、鉿子等法器尤為重要」雲版又稱為大點或佛鼎,是佛教音樂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樂器。
- 「中國工藝美術辭典」一書當中提到:「雲版 古樂器,亦作「雲板」。為一種長型扁鐵片,兩端做雲頭形紋飾,故名,又名為「點」。舊時官署和權貴之家,都以打雲版為報事、集眾的信號。」,而日月雲板上,整體鑄字則為:「粵東嘉應弟子仝敬 壽山岩 佛祖座前 嘉慶壬申仲夏吉旦 萬名炉造 日 月 沐恩 梁潤長 梁嘉璿 劉榮峰 王瑞愣 謝佳標 鍾福貴 梁魁捷 梁聲善」等字。這件文物上的仝敬者,不但在文物上載明,連製造的爐號都紀載清楚,不僅僅提供確認壽山巖觀音寺的歷史年代,更提供對於該寺與地方族群間互動頻繁最有利的證據,除了閩南族群、蒙古、還有來自廣東的客家族群,所以是該寺的重要文物之一。
主祀神明[編輯]
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月老星君(月下老人)、太歲星君、十八羅漢、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官大帝、神農大帝、軒轅黃帝、開山祖師祠堂
服務項目[編輯]
禮斗、安太歲、契子、消災、冬令救濟、急難救助、光明燈 (詳情可至官方網站查看)
開放時間[編輯]
周一至周日 05:00 – 21:00
聯絡資訊[編輯]
電話:03 329 4697
交通地圖[編輯]
- 333019 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二段6巷111號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