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團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簡介[編輯]
南管又稱作「絃管」,歷史相當久遠,一般認為其保有許多唐宋音樂特色。絃管音樂一直保留在福建閩南地區,尤以泉州為重心,並傳播至東南亞及台灣等地,在台灣稱為「南管」,而東南亞則有稱南樂、南曲、南音或郎君唱者。南管戲在大陸稱為「梨園戲」,有大、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為「上路」和「下南」,由大人演出,小梨園由小孩子演出,所以俗稱「戲仔」,又稱『七子戲』,共七個角色:生、旦、淨、末、丑、外、貼。南管戲的許多身段和動作模擬自魁儡戲,劇目豐富,最受歡迎的為《陳三五娘》。
梨園戲以泉州話演唱,又稱「泉腔」,最晚在明中葉以前已經盛行於福建閩南地區,清代早期隨著泉州移民流傳到台灣。在台南、鹿港等地皆有許多歷史悠久的館閣,如鹿港「雅正齋」、「聚英社」、「遏雲齋」等。日治時期最有名的七子戲班為新竹香山「小錦雲」。
淡水的南管比較有名的先後有「清弦閣」、「漢唐樂府」、「興仁南管團」等。
參考資源[編輯]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書》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 (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