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嗇宮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T1.jpg

簡介[編輯]

先嗇宮是一間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的神農廟,俗稱五谷王廟(五谷王是當地地名)。此外,先嗇宮也擁有北台灣最大的花磚牆,且祭祀圈也作為三重與蘆洲的行政分界點。

  • 補充:
廟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
1998年,列為三級古蹟。

歷史[編輯]

當地二重埔早期是平埔族武勞灣社的漁獵場地,後來因新莊人口擁擠移民沿淡水河北邊遷移,並依照離新莊的距離與開墾順序,而逐漸開闢成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等。1745年,李氏家族開墾二重埔,當時民眾也將神農大帝從福建恭請至當地,因當時墾民依靠沙洲一帶耕作田地,故拜起農神來。隨後1755年建立此廟於三崁店(即為現今新莊交界大漢溪畔,約為金陵女中後方),並取名為五穀先帝廟,後又名為五谷王廟。又因屢遭大漢溪水患,遷至五穀王村。
1850年,地方仕紳林茂盛提議重建,並將廟宇擴建成兩殿。而後台灣日治時期,由五谷王廟改名為先嗇宮;1925年,林清敦邀請其他保證仕紳集資重建。戰後時期廟址為五谷王北街77號(五谷里),1954年補修竣工;1972年信徒集資,並修繕屋頂;1976年新建地下一層以及地上三層的建築,每層約90坪(共耗費約五百萬元),後因位於洪水平原管制區,涉及違建被勒令拆除;1982年增建後殿。
2001年舉行施工棚架動土典禮,文化局秘書與廟方董事長等人主持,於2004年進行整體修繕,並由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規劃、監造等,慶洋營造有限公司則以3000多萬元承包工程,剪黏部分約95%換新,並將材質由玻璃改為陶碗片。同年12月29日,200周年紀念碑也完工;並於31日舉行安座大典。
此外,三重與蘆洲的行分界已先嗇宮與蘆洲湧蓮寺的祭祀圈來區分,源自於台灣戰後初期,地方仕紳提出三重蘆洲分治案,而當時鄉長提議把兩區總面積坪分為二(即為現在的三重後竹圍街為分治鄉界),但遭到三重籍的鄉民反對,並提議以兩廟祭祀圈來分,於1947年通過,而後兩大寺廟被稱為兄弟廟。

  • 補充:
「先嗇」兩字取自八蜡的農業神之一,也就是排首位的神農氏。

祭祀[編輯]

主祀為神農大帝,配祀為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保生大帝、太上老君、三官大帝、盤古、伏羲、黃帝、延平郡王、文昌帝君、註生娘娘、月下老人、農稷帝君、九天玄女、斗姥、太歲星君、文武財神等。正殿奉祀神農,偏殿奉祀文昌與註生娘娘、後殿二樓為軒轅黃帝。廟內有一尊翡翠所雕的媽祖神像,視為大甲鎮瀾宮的分靈。
農曆四月二十五日為三重大拜拜,源自先嗇宮的神農大帝生日,當日與隔日陣頭皆會分區到三重繞境遊行,而民眾也在此時大宴賓客。屬於其信仰圈的社子島堤外的溪州底居民也會在該日前往,堤內的社子、葫蘆堵則依附於大龍峒保安宮信仰圈。而當日一道警方會隨即管制台北橋成為行人徒步區,中興橋則為進出北市的喬洋。
1955年報導指出有些食客不願在橋上擁擠,就會搭乘小船過淡水河,並形容當時的河中景象猶如過江之鯽;而此一景象一直到1972年提倡十項革新以及1973年三重市長宣導「大拜拜,不浪費」的口號,如此情況才逐漸改善。

相關影片[編輯]

  • 影片描述:0609發現新台灣 - 三重先嗇宮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郭喜斌說書】三重先嗇宮的神農大帝有多厲害?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戊戌年-三重先嗇宮-神將-慶典盛況
  • 影片來源:YouTube


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