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陳露/心得
目錄
本學期[編輯]
資圖週維基組的擺攤與研習會的準備[編輯]
首先是準備工作,原本開會的時候,以為時間是很充沛的,但在任務的執行中遇到了許多困難,漸漸有些耽誤,但助教幫忙設計完成了研習會的海報、工作人員名牌等等這些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所以很感激助教的幫助和同學在準備的過程中提出的建議。其他的準備工作如製作道具是由其他的組員來完成的,覺得設計的很吸引人然後在展覽時也很實用。最後感到遺憾的一點是撲克牌的製作,難度有些大:照片選擇的標準不一,格式與廠商較難協調,大家投入了很多心血。一些專業軟體的應用從未接觸過,有些較難下手,最後這個任務就暫時擱置了,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籌備其他事項。這也讓我很佩服之前學長姐所製作的撲克牌。
然後是在設計小遊戲時,我們希望和上學期的方式有所不同,加上考慮到自身美工能力的不足,於是便選用了kahoot來進行我們的遊戲。分為與淡水有關的人物與建築,在構思題目的過程中,我對於淡水維基館的分類和相關的歷史名人與建築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認識了許多關於淡水的“第一”與特別的建築的歷史。接著在為準備撲克牌而去探尋不同的景點來拍照時,雖然路途與動線差別較大,但藉由這個機會去參訪了許多不曾了解的淡水景點。在大家的配合與努力下,我們的籌備工作 最終完成了。我非常期待藉由這個活動能為學校的同學來好好推廣淡水維基館和它的FB粉絲專頁。
研習會的舉辦[編輯]
舉辦研習會時我們的任務有協助簽到、發講義、佈置桌椅、外出購買水果和協助老師來解決與會人員在練習維基語法時所產生的疑惑。因為不用上台教學維基語法我有些鬆了一口氣。準備午餐時,我以為是會去一個大的教室或是會議室用餐,但沒有想到是要擺放桌椅,在走廊上來用餐。中午在吃午餐時,餐點的可口程度超出了我和其他學員的想象。有三個學員都向我詢問中午提供餐點的廠商名稱,然後我去找了精芬助理讓他們拍下了發票的照片。接著聽我有報名參加研習會的同學講,老師上午的介紹很有趣和豐富,但對於維基語法的講解有些少。所以在下午練習時,參與的同學與老師的疑惑有些多,但有些人自己看講義也解決了一些基本的疑惑。 第一次當小老師,我有些緊張與激動,再三的複習語法,希望能有效率的解答學員們的疑惑。一些學員是學校的老師,對於維基館共筆協作的模式很認可也很感興趣,有些人詢問需要花多少錢和哪些設備來利用維基館推廣自己的領域等等。
第二天與會的老師和同學的合作書寫維基語法,以及她們的報告非常吸引我。讓我知道了原來可以用淡水維基館來推廣與介紹大淡水地區這麼多的主題。他們介紹的主題很多樣,有關於與淡水相關的音樂人文、水道、附近的美食等等。 而我之前在編寫頁面時,總是絞盡腦汁來找素材。他們的報告給了我新的啟發。
我覺得研習會是個很棒的推廣淡水維基館的活動,也鼓勵了更多不同身份、職業、地區的人來一起參與共筆協作平台,記錄與書寫大淡水地區的歷史。
資圖週期間[編輯]
資圖週正式開始了,期初我有些擔心擺攤的位置,因為大家很少會特意走到蛋卷廣場的上面來光顧攤位,感覺位置有些偏僻。但其實來了不少的同學到維基組的攤位上。藉由這個機會為淡水維基館的FB粉絲專頁增加了不少的按贊。而且有些人主動詢問展板上的人物是誰,並且也非常願意聽講解與介紹,雖然有些緊張,但在講解與介紹的過程中我有許多不錯的體驗。
我也有向系外的同學介紹這個活動,她們有些人在沒來參與之前比較詫異,因為在那週海報街、蛋卷廣場的攤位都有些多,她們弄不太清楚分別是哪些系的活動,區分得不太明顯,這也許是活動宣傳與推廣時需要改善的地方。
淡水維基館粉絲專頁的維護[編輯]
這是我們這學期的新任務,也讓我編寫淡水維基館新頁面的焦慮轉向了如何撰寫粉絲專頁的內容。
儘管每個星期我只負責寫一天,但每次的選題我都很苦惱。腦子裡經常在開會,結合自己看粉專的習慣與偏好,加上考慮到自己的文字功力,我決定寫成有關於大淡水地區相關的人文歷史的懶人包的形式。希望選定的主題是新穎且貼近生活的,介紹的內容不要過多,而是總結關鍵的發展歷史、特色等等,配上清晰且符合主題的圖片,來向使用者介紹大淡水地區。
在照片的選擇上,考慮到這是面向大眾的宣傳,所以一定要注意智慧財產權和取用的方式。所以寫好文字挑選好照片後,也會註明參考資料來源。希望使用者能藉由我的介紹來走進大淡水地區的發展。
石滬VR特展[編輯]
這個特展的參與是被老師後來才通知的,儘管大家的課程都比較多,但我們相互配合與協調,完成了一週的展示任務。通過這次活動,我也難得的體驗與學習到了如何使用VR,個人覺得很新穎。在協助使用者進行體驗時,我也很緊張。擔心使用者體驗不佳、設備出了問題等等。平時來的人較少,也許是宣傳不夠。較多的人來參與體驗的時刻是在開幕式與福建師範大學的老師來參訪的時候。協助使用者進行體驗時也是有小小的成就感的,在看到學姐對於使用者溫柔與細心介紹與輔助他們進行體驗時,我也學習到了很多。有些使用者反饋說建議場地可以大一些或是進行多人共同參與的VR情境,大家對此都很有熱情。
我覺得這個特展的設立的立意與傳達的觀念是很棒的,將石滬文化的介紹與VR結合,是個難得的體驗,沉浸式的環境讓人難忘。但希望以後對於該類型的展覽的策劃的時間能夠再充裕一些、主題可以更新穎些、宣傳和使用說明的介紹、以及場地的佈置都還有一些改善的空間。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同學與老師來參與體驗與宣傳。
本學期總心得[編輯]
這學期維基組實習的主要任務是:資圖週維基組的擺攤、協助與籌辦「資訊素養與社會參與:在地記憶.數位共筆」研習會和石滬 VR 特展、還有淡水維基館粉絲專業的維護。總體來說活動很豐富,行程也較為緊湊。
但是我這學期的成就感沒有像上學期那樣多,也許是因為對於淡水維基館的頁面的編寫,在這學期不是我們主要的任務。再加上每週的進度與成果驗收也沒有預期的準時與充沛,團隊合作與我自身都需要不斷的改善,最後我從中吸取了一些教訓也留有了不少的遺憾。從這些活動的籌辦的過程中,我瞭解到了舉辦活動的辛苦,以及階段性目標達成的重要性。就像研習會海報的設計,一開始我以為時間很充沛,自己也能完成這個任務,就悶頭去做了,但這個過程中,因為自身美工能力的不足和沒有相關設計海報的經驗,加上沒有和老師與同學及時地尋求幫助與溝通,導致這個任務我並沒有完成,最後是學姐幫助完成了海報的設計,的確讓我眼前一亮,也認識與學習到了自己的不足。
然後是在研習會上作為小編助手,來解答參加活動的老師的疑問,通過這個過程我也複習了維基語法和練習了轉換角色來溝通的能力。有些問題確實難住了我,通過交流與求助最終也解決了這些問題。然後在擺攤的活動中,雖然很少有人願意主動聽淡水的人物與景點講解,但在我少部分講解的體驗中,也是有小小的成就感。還有在撰寫淡水維基館FB粉絲專頁的內容時常常很焦慮,不知道什麼主題好。結合自己的閱讀習慣偏好與體驗,決定撰寫成知識懶人包的形式,來向使用者推廣大淡水地區的歷史。也非常感謝老師給予我們這個機會,讓我們放開手腳來推廣大淡水地區的人文歷史,自己獲益頗豐。最後是石滬 VR 特展,我覺得這是個很難得的機會來體驗 VR 和認識石滬,兩者結合在一起的體驗覺得很新穎。在協助使用者佩戴設備的時候,有時很緊張:擔心使用者體驗不佳或是自己出了問題,但在學姐和同學的協助下,最終完成了任務。我的建議是覺得場地和時間有所限制,希望能有更明確的時間規劃來籌備活動,然後加大宣傳,這樣一定程度上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觀與體驗。
這個學期非常感謝老師、助教與同學對我的建議與幫助,讓我認識到了自身許多的不足,也通過參與和籌辦的一系列活動中,學習與體會到了許多難得的經驗。
2019.4.14[編輯]
- 編寫(梅庭)
查找梅庭的資料時,我並未找到其官方網站,於是主要是從台北市區公所和其他來源來獲得相關資料。其中讓我感到最特別的一個資料是:互動探索 數位梅庭,它可以從線上來全方位的展示梅庭的的館內佈置與一些書法作品,十分吸引人。其展現方式結合數位科技,讓人彷彿真的置身於梅庭裡面。
2019.3.24[編輯]
- 編寫(北投文物館)
在查找資料時發現了許多北投文物館的照片,十分吸引人。文物館在多元文化經營的理念下,除了有豐富的主題展、常設展外,對於館舍的空間利用也較完善。例如大廣間(多功能聚會)和怡然居(餐飲空間)。官網上有怡然居的餐品介紹和菜單,其中懷石料理和下午茶是主打。藉由這次編寫也讓我了解到了“懷石料理”、北投文物館的悠久歷史和建築特色。
2019.3.16[編輯]
- 編寫(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以前去北投分館時,因為它不同於一般公立圖書館的建築外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因為它的美名,所以有很多遊客在館內外拍照,當時在讀書時感覺有受到一點打擾,此外木質的地板好像很容易發出聲響,不像覺生圖書館比較安靜。
經歷了這次編寫,有慢慢了解到綠建築的真正內涵,還有北投圖書館在雨水回收系統、光與電的運用、生態屋頂等等方面,是有運用怎樣的設計巧思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
2019.3.10[編輯]
- 編寫(凱達格蘭文化館)
進入其官網時,發現它的歷史發展部分的介紹幾乎沒有,主頁提供的網址(看似很重要)也無法點開。於是歷史沿革部分是從其他官方頁面來查詢。接著想要尋找視頻影像等資料來補充,但youtube上也沒有文化館官方拍攝的宣傳資料,較多的是個人拍攝的藝文活動展演的片段等等,看來youtube不是他們的宣傳重點。
還有正式編寫前,並不懂得原住民族群、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從屬關係和區別,通過這次編寫才明白一些台灣原住民文化。
上學期(2018.9.10-2019.1.12)[編輯]
淡水文化街車導覽(2018.10.8)[編輯]
導覽之旅比我想像中的更豐富,之前我有網路上看到視頻,有些志工在導覽時會講很多台語,我也因此擔心自己因為聽不懂會不會錯過很多內容。但實際導覽時,志工爺爺的介紹全程沒有說台語也十分精彩。中午13:30我們從殼牌倉庫出發,第一站便是鄞山寺,又稱為汀州會館。志工介紹説:它是一個客家廟,風格樸實,廟裏的神像為木雕且四肢可活動。同時它也是淡水最有錢的廟宇,無須政府補助。我很驚訝那裡看起來毫不起眼,竟然有一個風格獨特的寺廟。
接下來的旅程也是知識滿滿,你知道在台灣哪一個地區最先擁有自來水系統嗎?答案是淡水!第二是基隆,第三則是台北。後來街車駛進了淡江大學,我們經過了宮燈教室、蛋卷廣場、海事博物館。志工簡介了海事博物館的歷史但可惜沒有進去看看。以前我參觀海事博物館時很欣喜,這裡有很多的輪船模型,往樓上走,是類似於輪船駕駛室的構造,十分逼真,讓人印象深刻。
出了淡江大學,我們駛向了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和小白宮。以前和父母同學去這些地方時拍了很多照片也有仔細看過導覽墻,這次聽了志工的介紹才覺得又圓滿了些。總認為這裡真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之前的我淺顯的認為淡水適合養老,而在真理大學這裡周邊的地區: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一應俱全,而且名勝眾多、風景優美,真的是很羨慕在這裡學習生長的人了。導覽車在周圍繞了一圈便走了,其實淡江中學裡的教堂和馬偕像十分值得仔細品味。
全程導覽的爺爺幾乎沒有休息很久,一直不知疲倦的介紹,想來他一定是希望我們在有限的時間知曉更多關於淡水的知識,他對淡水的愛是很深了。我印象中較為深刻的還有“紅毛城那些旗幟代表什麼呢?”這代表著曾經有哪些人“來過”:最早它是西班牙人所建的“聖多明哥城”,後來荷蘭人來了,接著是鄭成功、清政府時期,戰爭爆發后,又來了英國人,然後到了日治時期最後則是戰後的台灣政府了。這次導覽之旅讓我收穫滿滿。
我非常樂意把淡水文化街車導覽推薦給周圍的人,它不僅時間安排合理、免費,而且行程較為豐富、志工介紹熱情有質量,十分吸引人。它讓我對淡水更著迷了。
團體踏查——三芝[編輯]
- 北海岸國家風景區——(三生步道)——2號倉庫——福成宮——八連溪步道——水車公園——北海岸
在捷運站集合後我們便搭上車啟程前往北海岸了,踏查那天上午天氣晴朗很明媚。抵達后我很疑惑這麼好的海岸線與沙灘為什麼沒有很多人來呢?陽光、沙灘、海浪和不時出現的貓以及很少的遊客,讓人很舒心。在北海岸風景園區的管理處大廳內文宣產品較少,但對於三芝的景點的呈現大體上來說展示的很清晰。
我們在沙灘上拍了許多視頻與照片,大概到了中午12點結束。下一個目的地原本是三生步道。但由於三生步道主打的是吉野櫻的曼妙花景,現在是冬天櫻花不會開放,果然先騎機車去的同學說步道很蕭瑟,沒有團體踏查的必要,於是我們便直接前往了2號倉庫。
2號倉庫的咖啡廳佈景很有氛圍,有小小的魚池也擺了很多文創產品。看到菜單時一開始我有些小失望。因為來之前看到過攻略說,它們的菜單很特別:每一本都有一個來過的明星的簽名。但我們的菜單上沒有,而且主菜價格差不多均價兩百元以上。用餐時,才慢慢漸入佳境,前菜主菜和最後的甜品味道不錯,分量吃起來我覺得飽飽的。2號倉庫有時會定期舉行一些農具展覽和當地藝術家的作品市集,餐點結合展覽的話,應該還不錯。
吃完午飯由於那天的倉庫沒有展覽,我們沒有多做停留直接去福成宮。拍了一些照片與轉場視頻會後。我們步行前往了八連溪生態步道。當時天色漸漸轉陰,一行人走在步道上很涼爽。步道旁溪水潺潺,蓮花池是一片落敗的景色。結束了步道之行後,我們過條馬路便到達了附近的水車公園。當時的水車公園並沒有水,所以水車只是靜靜的像擺設。和公園裡的橋在一起拍攝了構思巧妙的照片後,我們去往了最後一站:淺水灣。
天色漸暗,下午開始就很陰沉,所以我們沒有拍到計劃的淺水灣夕陽的景色,但所幸一直沒有下雨。淺水灣相較於北海岸附近的小餐廳較多,吹了吹海風,拍完最後的照片後,三芝行便結束了。
個人踏查——北投地熱谷[編輯]
一開始計劃的踏查地點是:十八王公廟與朱銘美術館。但是後來才發現十八王公廟已經由組員日常編修頁面寫完了。以及用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朱銘美術館要將近四個小時,行程與時間上較困難,便也放棄了。
而北投地熱谷一直非常吸引我,作為一個奇妙的在城市裡就能看到的景色,我非常想為它編修一個頁面以及向相其他人介紹它。
搭捷運抵達了北投站,由於地熱谷在陽明山山谷窪地所以要向山上步行一段時間,途中我經過了北投圖書館,該館造型十分獨特,館內空間設計別緻。原本想去溫泉博物館參觀的,但去的時候正在施工處於關閉時期。終於到了地熱谷,它形似步道一樣,人群右手邊恍若仙境,煙霧瀰漫。就像是雪山上的溫泉,讓人很想沉浸在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泉水屬於酸性的硫磺泉,腐蝕性與溫度極高十分危險。地熱谷經過人工重整後蓄水成湖,風景獨特。對於我來說,能在城市看到這樣的仙境十分欣喜,希望以後有機會能來到這裡泡溫泉。
團體踏查——淡水老街(漢人文化/建築)[編輯]
在福佑宮對面的涼亭裡面集合後,導覽員首先向我們介紹了本次導覽的重點是淡水老街的漢人文化及其建築特色,還有通過風水趣聞來簡介與比較了淡水與八里的發源及淡水的興盛史。接著導覽員給了幾個我意料之外的數字闡釋了在淡水老街做生意的困難—這裡房租很高,文創的店較少,“進來難,出去也很難”。接著我們第一站便走進了福佑宮,福佑宮於1782年建立。而在大淡水,清朝光緒帝頒了三個匾額。在這里看到了第一個匾額,它很斑駁。另一主要文物則是廟裏的石碑—“望高樓碑記”,望高樓即燈塔的名稱,它的設立主要是為了當時的人們航行至淡水河口時,提醒人們不要走到了另一河道而導致擱淺,同樣這也是一個公共設施,過往的人們要繳費使用。
接下來我們踏上了去往重建街的旅程。當天的導覽我們走了重建街裡三條有特色的巷子,它們分別是代表信仰、文學與愛情。通往清水祖師廟的巷子裡,我們看到了二戰時留下來的防空洞,它是為躲避美國轟炸台灣而建立的,家家戶戶都相連通。而在大台北盆地有三間與清水祖師爺有關的廟,分別是在萬華、淡水與三峽。淡水的清水祖師爺在當時的清法戰爭中傳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人們祭拜至今。而淡水與萬華的祖師廟背後也有許多聯繫與淵源,對於光緒帝的匾額與祖師爺神像的所有權引起了許多紛爭,後來法院判定匾額歸萬華,神像則是兩個廟宇間一人一個月。聽聞了這些有關於清水祖師廟的傳說、歷史以及廟宇的建築特色,讓我對於每年的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更多的包容,在我心中它不再是一個熱鬧與吵人的活動,而是一個無形的文化資產與歷史的傳承。接下來我們走進了處在菜市場中的龍山寺,它彷彿有一種“大隱隱而隱於市”的感覺。最後代表信仰的巷子我們終於走完了。
我們的下一站是代表愛情的巷子。我們被邀請到了導覽員的住所——香草街屋,在這裡品嚐了味道有些奇特的茶,也很驚訝那間小小的街屋,在以前竟能容納那麼多人生活在一起。接著繼續爬坡,一路上我們知道了曾經在那條小巷子裡發生的愛情故事以及重建街那三間老屋的不同建築特色,原來門的朝向與建築的材料在不同發展時期竟有那麼大的差別。
最後則是走向了代表文學的巷子。一路上我看到了淡水的日本警察宿舍,慢慢知道了原來日本曾經的房屋建築特色是:浴室與洗手間都不在建築設計裡,它們是加蓋的。而且警察宿舍不同於淡水其他建築(紅瓦),它是黑瓦的形式。接下來還有紅樓、白樓、木下靜涯的故居和陳澄波的戶外美術館。我非常佩服陳澄波,事過境遷,我和他都看到過淡水的景與人,他的畫有著如豐富的巧思與設計。果然在了解淡水文化的基礎上來欣賞畫作,有著非常不一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