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薛語珍/大專生研究計畫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網頁、資料[編輯]

人物[編輯]

  1. 約翰‧陶德
  2. 約翰‧陶德(維基百科)
  3. 李春生
  4. 李春生(維基百科)
  5. 馬偕
  6. 馬偕(維基百科)
  7. 孫開華
  8. 孫開華(維基百科)
  9. 李仙得(維基百科)
  10. 畢麒麟
  11. 畢麒麟(維基百科)

事件與時間[編輯]

簽訂天津條約-1858
約翰‧陶德首次來台調查-1860
淡水因天津條約開港-1862
約翰‧陶德再度來台考察臺灣茶葉與樟腦的市場-1864
李春生來台擔任寶順洋行買辦,協助約翰‧陶德茶葉生意-1866
李仙得任美國駐廈門領事-1866
羅妹號事件-1867
李仙得來台處理羅妹號事件,並找畢麒麟協助-1867
寶順洋行艋舺租屋事件,約翰‧陶德將寶順洋行遷往大稻埕發展-1867-1868
樟腦戰爭(維基百科)-1868
李仙得委任約翰‧陶德任代理領事-1868
南岬之盟
李仙得赴日-1872
馬偕抵達淡水-1872
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滬尾戰役-1885
拿律戰爭(畢麒麟)-1861-1874

地點[編輯]

[編輯]

  1. 台灣烏龍茶
  2. 烏龍茶
  3. 樟腦

阿成老師提供[編輯]

  • 影片描述: 《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特展影片(10分鐘) |林信成
  • 影片來源:YouTube


避免搞混[編輯]

內文?[編輯]

2025/1/12[編輯]

今日讀完使用者:台灣阿成/大馬走讀報告,天啊內容超多。
我預計先釐清這些人物的關係還有初步了解相關事件,以 約翰‧陶德李仙得畢麒麟的關係為切入點,探討他們在羅妹號事件拿律戰爭中所做出的貢獻對台灣或馬來西亞華人的影響,進而與未來阿成老師預計帶領學生前往馬來西亞實習的計畫做連結,最後彙整為一篇完整的文章發表於大馬華人維基館。
感覺超難的,不知道可不可行😅我覺得我快卡住了
如果阿成老師有看到的話希望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昨天看了斯卡羅第一集,發現有好多地方沒看懂

2025/1/15[編輯]

研究計畫內容:以約翰‧陶德人際網路資料為基礎之數位庋用與策展(暫定)
(一) 摘要(436字)

維基百科從2001年創立以來,知識的傳播更加迅速,科技發展使人們獲得知識的來源不再限制於紙本,不需親自至圖書館花大把時間查閱成千上萬的書籍。縱使現在有這個便利的途徑,但維基百科的內容涵蓋範圍不夠廣泛,深度也不足,本該互相關聯的人物或事件卻被分別以不同條目建立。地方知識學(studies of local knowledge)發展至今雖已有許多成功案例,然而文獻紀載較少的地方知識卻相對分散,因此必須將資料有效整合,並加以轉譯透過數位化呈現一般大眾易於理解、搜索的內容。本研究以1862年因清廷簽訂天津條約而開港的淡水為背景,來自英國蘇格蘭的商人-約翰‧陶德引進烏龍茶並銷往美國,改善台灣烏龍茶市場為主軸,與約翰‧陶德關係密切的人事物為分支,藉圖書館界近年興盛的資料庋用(Data Curation)與數位策展(Digital Curation)的過程,透過數位共筆平台-「淡水維基館」與「大馬華人維基館」,於平台內另建立約翰‧陶德專區,利用與維基百科相似的介面呈現更完善的相關資料。希望透過此研究成果,使民眾對在地知識有更深入且完善的了解,進而提升文化傳承與保存的重要性,促進地方凝聚力。


(二)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569字)

四面環海的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自15世紀以來除了作為戰略要地,更是經商貿易的轉運站。淡水河有著河面寬廣、流量及流速穩定等特性,為台灣少數具有航運功能的運河,其沿岸城市的發展與淡水河息息相關。清廷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應各國要求開放四大港口,其中便有淡水港,可見淡水港於列強眼中的利益之重。約翰‧陶德在1860就曾抵達台灣進行調查,開港後2年又再度來台。因淡水河航運功能發達,台灣北部的氣候適合種植茶葉,因此聘請李春生擔任寶順洋行的買辦,引進烏龍茶苗,順利將台灣烏龍茶行銷至美國紐約。


約翰‧陶德為人好客大方、熟悉台灣環境,因而結識許多知名的歷史人物,如:馬偕、李仙得、畢麒麟等,約翰‧陶德與馬偕活躍於台灣北部,而李仙得、畢麒麟則活躍於台灣南部,又因約翰‧陶德留存至今的資料相對較少,古蹟大多也未留保存下來,因此常忽略他們之間的關係,維基百科的資料分散、不完整,涵蓋範圍不夠廣泛,深度也不足,本該互相關聯的人事物卻被分別以不同條目建立,因此希望善用數位科技,以數位共筆平台 -「淡水維基館」與「大馬華人維基館」為資料保存、展示的載體,讓約翰‧陶德除了對台灣茶業的貢獻外,其與之相關人事物對台灣的影響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熟知,建立約翰‧陶德專區,運用科技之便利推廣在地文化,使民眾有完整、集中、正確的管道了解地方文史,提升文化傳承與保存的重要性,促進地方凝聚力。


(三) 文獻回顧與探討 (約3.5頁)

一、地方學
二、數位策展(地方學資料生命週期)
三、資料庋用
四、數位共筆

.·´¯`(>▂<)´¯`·.

(四) 研究方法及步驟 (約2.5頁)
(五、六、七約1.5頁)
(五) 預期結果
(六) 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
(七) 參考文獻


此為暫定結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