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ThisSite:關於本站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淡水維基館]]是一個數位人文共筆平台,由淡江大學資圖系[[林信成]]教授創立於[[2013年]]9月13日,期望透過[[Help:維基|Wiki社群協作]]方式,一同探索[[淡水河流域]](包括[[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之週邊地區(涵蓋[[淡水]]、[[基隆]]、[[雙北]]、[[桃園]]、[[宜蘭]]、[[新竹]]等),四百年來的發展脈絡。包括:歷史文化、地景地貌、古蹟建築、城鄉聚落、風土民情、生活點滴 ... 等,只要與淡水有關者無所不包,並開放大眾對淡水相關資料加以彙整。期望以後只要一提到淡水,古往今來資料都可在這個平台上找到,以利大眾瞭解淡水在地知識、文化源流、社會變遷、重要歷史事蹟與當代生活脈絡;同時,其成果亦可提供相關教學者、研究者做為重要參考資源。
 
  [[淡水維基館]]是一個數位人文共筆平台,由淡江大學資圖系[[林信成]]教授創立於[[2013年]]9月13日,期望透過[[Help:維基|Wiki社群協作]]方式,一同探索[[淡水河流域]](包括[[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之週邊地區(涵蓋[[淡水]]、[[基隆]]、[[雙北]]、[[桃園]]、[[宜蘭]]、[[新竹]]等),四百年來的發展脈絡。包括:歷史文化、地景地貌、古蹟建築、城鄉聚落、風土民情、生活點滴 ... 等,只要與淡水有關者無所不包,並開放大眾對淡水相關資料加以彙整。期望以後只要一提到淡水,古往今來資料都可在這個平台上找到,以利大眾瞭解淡水在地知識、文化源流、社會變遷、重要歷史事蹟與當代生活脈絡;同時,其成果亦可提供相關教學者、研究者做為重要參考資源。
 
==創立緣起==
 
  [[淡水]]是依靠[[淡水河]]建立的城鎮聚落,自古即為台灣歷史發展之人文重鎮,到了近代,淡水更扮演台灣對外貿易及國際關係的重要港口,淡水在台灣發展史中佔了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歷經近四百餘年的歷史變遷,淡水卸下了傳統軍事、貿易港口的角色,在現代世界中,以其悠久的河流文明基礎,展現了一個深厚人文主義歷史傳統的新文化市鎮。如今,淡水之發展更形多元,實有必要展開淡水在地文化之知識建構工作。
 
 
  [[2013年]]8月1日,[[淡江大學]]文學院啟動「[[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第二年計畫,該案共有兩個子計畫,其中,由資圖系[[林信成]]教授主持的子計畫二「[[淡水在地文化數位典藏協作系統之開發與建置]]」,為本館之創立拉開序幕。
 
 
  本館軟硬體環境由[[淡江大學]]文學院資圖系[[林信成]]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創建,初期內容先以歷年由資圖系與歷史系合作之電子書「[[淡水學用語辭典]]」、中文系與大傳系拍攝之紀錄片「[[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為藍本,再予以擴展。由於強調資源共享精神,在初步內容建置略具雛形後,即全面開放使用者參與,將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素材(如老照片、文物等)數位化,透過網路分享。研究團隊則致力於系統技術、人才培育、內容發展、營運策略等面向,以引導使用者持續參與、交流;同時,藉由將淡水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數位化,使參與者體驗傳統歷史文化藉由現代資訊科技提升價值之歷程,並引導使用者與建構者共同交流,使本平台能發展出活躍的、正向的社群生態。
 
  
 
==網站團隊==
 
==網站團隊==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