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馬偕街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5: 行 5:
  
 
==簡介==
 
==簡介==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由新店口[[龍目井]]通往[[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小徑。因清代[[馬偕]]博士以此地作為其宣教與醫療的基地,對北台灣的宗教信仰、教育醫療,甚至歷史文化造成深遠影響,戰後為紀念[[馬偕博士]]而將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
  [[馬偕街]]舊稱[[龍目井]],是昔日[[滬尾街]](今中正路)通往[[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小徑。因清代[[馬偕]]博士以此地作為其宣教與醫療的基地,對北台灣的宗教信仰、教育醫療,甚至歷史文化造成深遠影響,戰後為紀念[[馬偕博士]]而將龍目井街改名「[[馬偕街]]」。
  
 
  [[馬偕街]]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淡水圖書館所在的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即「[[龍目井]]」。1872年,[[馬偕博士]]來到淡水定居,租屋處約位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當年的舊模樣已不復存在,此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需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馬偕街]]以早年的「[[公會堂]]」(今淡水圖書館所在的文化大樓)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即「[[龍目井]]」。1872年,[[馬偕博士]]來到淡水定居,租屋處約位於今[[馬偕街24號屋]]後,當年的舊模樣已不復存在,此為其早期宣教、醫療與教育的發跡地。因宣教工作發展需要,再建醫療中心於今[[馬偕街]]6號,並購得馬偕街8號發展成今日的[[淡水禮拜堂]]。[[1876年]]他更建[[砲台埔]]之[[宣教士宿舍]]而終老於此,其一生為[[淡水]]歷史文化的代表。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