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關渡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image:關渡.png|right|400|thumb|{{image:關渡.png}}]]
 
[[image:關渡.png|right|400|thumb|{{image:關渡.png}}]]
 
==位置==
 
==位置==
  [[關渡]]為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一個地名,正好是[[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同時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濕地,其生態非常豐富。
+
  [[關渡]]為台灣台北市[[北投區]]的一個地名,正好是[[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同時也是[[台北市]]最大的濕地,其生態非常豐富。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行 16: 行 16:
 
*民國五十五年後,較大的工廠一一林立,大度路也拓寬成六線交通大動脈。民國七十七年淡水線火車停駛,知行路一帶的新生地蓋起許多新房子,外來人口大量遷入,現今的樣貌大致成形。
 
*民國五十五年後,較大的工廠一一林立,大度路也拓寬成六線交通大動脈。民國七十七年淡水線火車停駛,知行路一帶的新生地蓋起許多新房子,外來人口大量遷入,現今的樣貌大致成形。
 
*臺北盆地原為平埔族群聚居之地,所謂平埔族係指居住於平地的原住民,但因他們最早與外人接觸,漢化最深,現在已無法辨別。故[[關渡]]地區早期的先住民是凱達格蘭族,他們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
 
*臺北盆地原為平埔族群聚居之地,所謂平埔族係指居住於平地的原住民,但因他們最早與外人接觸,漢化最深,現在已無法辨別。故[[關渡]]地區早期的先住民是凱達格蘭族,他們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
*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人佔據[[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作為航運的中繼站,並沿[[淡水河]]入侵臺北盆地,將盆地內各部落納入統治。後來,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並重新築城(即今之「[[紅毛城]]」),成為新的掌控者。這些西方殖民者在臺灣搜括的鹿皮、硫磺等產物,均是經由「[[關渡]]」這個必經之處出口。
+
*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人佔據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作為航運的中繼站,並沿[[淡水河]]入侵臺北盆地,將盆地內各部落納入統治。後來,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並重新築城(即今之「[[紅毛城]]」),成為新的掌控者。這些西方殖民者在臺灣搜括的鹿皮、硫磺等產物,均是經由「[[關渡]]」這個必經之處出口。
 
*直到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驅逐荷蘭人,[[淡水河]]域才回到由漢人治理。
 
*直到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驅逐荷蘭人,[[淡水河]]域才回到由漢人治理。
  
行 30: 行 30:
  
 
[[category:地區]]
 
[[category:地區]]
 
[[zh:關渡]]
 
[[ja:関渡]]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