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臺北監獄圍牆遺跡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檔案:臺北監獄圍牆遺跡.jpg|thumb|right|200px|臺北監獄圍牆遺跡]]
 
 
==簡介==
 
==簡介==
  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位於[[大安區]]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初建於一九一0年代前後的日本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乃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臺北監獄的平面呈輻射形,此為十九世紀各國監獄的潮流,它的四周圍以高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一九一0年代拆除的[[臺北府]]城牆,主要為安山岩及[[北投|唭哩岸]]石,這些都是清末光緒年間從[[大直]]與[[內湖]]附近石場運來建造臺北府城之材料,當時先自山上運至[[基隆河]]邊,再以舟船經過[[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於今視之也具有深遠的古蹟價值。
+
市定古蹟「臺北監獄圍牆遺址」位於[[大安區]]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初建於一九一0年代前後的日本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乃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臺北監獄的平面呈輻射形,此為十九世紀各國監獄的潮流,它的四周圍以高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一九一0年代拆除的[[臺北府]]城牆,主要為安山岩及[[北投|唭哩岸]]石,這些都是清末光緒年間從[[大直]]與[[內湖]]附近石場運來建造臺北府城之材料,當時先自山上運至[[基隆河]]邊,再以舟船經過[[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於今視之也具有深遠的古蹟價值。
  
 
==臺北監獄歷史==
 
==臺北監獄歷史==
*1895年日本政府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日治行政區福住町)略加修葺而成。<br>
+
1895年日本政府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日治行政區福住町)略加修葺而成。<br>
*1897年更名為臺北縣監獄署。<br>
+
1897年更名為臺北縣監獄署。<br>
*1900年更名為臺北監獄。<br>
+
1900年更名為臺北監獄。<br>
*1903年將臺北監獄遷建至今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52號(位於愛國東路底)。<br>
+
1903年將臺北監獄遷建至今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52號(位於愛國東路底)。<br>
*1924年伴隨日本敕令277號的用語轉換,臺北監獄更名為「臺北刑務所」。<br>
+
1924年伴隨日本敕令277號的用語轉換,臺北監獄更名為「臺北刑務所」。<br>
*1945年10月改名臺北第一監獄。<br>
+
1945年10月改名臺北第一監獄。<br>
*1948年更名為臺灣臺北監獄。<br>
+
1948年更名為臺灣臺北監獄。<br>
*1952年7月1日「臺灣臺北監獄」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於此處分立,同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二段、金山南路二段30、31巷,與金華街、麗水街所圍成之街廓內。<br>
+
1952年7月1日「臺灣臺北監獄」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於此處分立,同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二段、金山南路二段30、31巷,與金華街、麗水街所圍成之街廓內。<br>
*1963年臺灣臺北監獄移監至桃園縣龜山鄉現址(今桃園市龜山區宏德新村2號),另名龜山監獄。<br>
+
1963年臺灣臺北監獄移監至桃園縣龜山鄉現址(今桃園市龜山區宏德新村2號),另名龜山監獄。<br>
*2011年法務部矯正署成立後,改制為「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br>
+
2011年法務部矯正署成立後,改制為「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br>
*2013年原為臺北刑務所舊址的南面官舍登錄為歷史建築。<br>
+
2013年原為臺北刑務所舊址的南面官舍登錄為歷史建築。<br>
*2014年法務部於文資會勘時即先行拆除北面官舍,僅留南面官舍待修復再利用。
+
2014年法務部於文資會勘時即先行拆除北面官舍,僅留南面官舍待修復再利用。
  
 
==地圖==
 
==地圖==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