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孔子廟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11月4日 (一) 17:10 由 黃筱庭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台北孔廟歷史發展)

前往: 導覽搜尋

孔廟起源

在今山東曲阜是歷史上的第一間孔廟,孔子病逝後,魯哀公下令將孔子故居改建為廟。
漢代儒家思想文化邁入政治核心,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曲阜的孔廟已不敷使用,永興元年漢元帝下詔修建孔廟,是國家涉入孔廟建置的開始,其後歷朝沿襲漢代的「獨尊儒化」的文化,於山東曲阜外之地也紛紛建立起孔廟。
在唐代後因全國官學,以「廟學」為學制,而兼具教育的功能。


台北孔廟歷史發展

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由當時的臺北知府陳星聚為督工,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完成大成殿、儀門等部分,並於同年舉行首次釋奠典禮,至光緒十年才完成竣工。

劉名傳當任臺灣巡撫時,臺北孔廟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祭典,在邵友濂繼任巡撫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聘請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臺北孔廟,許多文物、先賢牌位等因而損毀,禮器等亦遺失。光緒三十三年,日人為建日語學校,而拆除孔廟,並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

民國十四年,由臺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磋商,決議於大龍峒復建臺北孔廟,民國十六年興工,民十九年因大成殿、崇聖祠、儀門及東西兩廡的告成,新雕的聖賢牌位亦完成,遂於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重啟中斷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 然之後的工程,因財政上的拮据而暫停,直到民國二十四年復工,到民國二十八年工程告竣。

民四十九年,因其維護費支出等原因,而將其交由臺北市政府管理。

台北孔廟建築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