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臺北城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4: 行 24:
  
 
===北台灣漢人聚落發展===
 
===北台灣漢人聚落發展===
台灣雖納入清廷版圖,卻有諸多限制,制定各種嚴厲的禁令與規定,如:頒布〈[[渡臺禁令]]〉限制漢人前往臺灣,出入港口亦因此只開放[[福建廈門]]與[[臺南鹿耳門]]對渡。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因地利之便,沿著[[淡水河]]靠岸,定居在淡水河與[[大漢溪]]、[[新店溪]]交會之處[[艋舺]]、[[新莊]]等地,逐漸形成漢人聚落。然而因為〈渡臺禁令〉的原因,造成臺灣島上男女比例失衡,大量羅漢腳(未婚男性)聚集島內,時常成為地方社會動亂源頭。1853年(咸豐3年)艋舺地區發生[[頂下郊拼]]分類械鬥事件,泉州同安移民後代,因而往北遷徙至[[大稻埕]],倚靠淡水河運輸發展產業與聚落,成為艋舺之外另一個繁榮的港口聚落。以艋舺與大稻埕兩地共同支撐的臺北腹地已經隱然逐漸成形,不過當時艋舺、大稻埕雖人口眾多,仍屬於治所在西南方遠處的[[淡水廳]]所管轄。
+
台灣雖納入清廷版圖,卻有諸多限制,制定各種嚴厲的禁令與規定,如:頒布[[〈渡臺禁令〉]]限制漢人前往臺灣,出入港口亦因此只開放[[福建廈門]]與[[臺南鹿耳門]]對渡。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因地利之便,沿著[[淡水河]]靠岸,定居在淡水河與[[大漢溪]]、[[新店溪]]交會之處[[艋舺]]、[[新莊]]等地,逐漸形成漢人聚落。然而因為〈渡臺禁令〉的原因,造成臺灣島上男女比例失衡,大量羅漢腳(未婚男性)聚集島內,時常成為地方社會動亂源頭。1853年(咸豐3年)艋舺地區發生[[頂下郊拼]]分類械鬥事件,泉州同安移民後代,因而往北遷徙至[[大稻埕]],倚靠淡水河運輸發展產業與聚落,成為艋舺之外另一個繁榮的港口聚落。以艋舺與大稻埕兩地共同支撐的臺北腹地已經隱然逐漸成形,不過當時艋舺、大稻埕雖人口眾多,仍屬於治所在西南方遠處的[[淡水廳]]所管轄。
  
 
===開放渡台禁令===
 
===開放渡台禁令===
1874年(同治13年)5月,台灣南部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攻打臺灣恆春,清廷聞訊後派遣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緊急前往臺灣籌辦防務。由於台灣原住民與日軍衝突,清朝遂命沈葆楨出任臺灣海防欽差大臣。牡丹社事件後,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經考察認為必須解除限制漢人的〈渡臺禁令〉,讓更多漢人人力進入台灣以落實「開山撫番」政策,否則臺灣有許多土地無法充分開發,2月獲得朝廷准許。
+
1874年(同治13年)5月,台灣南部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攻打臺灣恆春,清廷聞訊後派遣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緊急前往臺灣籌辦防務。由於台灣原住民與日軍衝突,清朝遂命沈葆楨出任臺灣海防欽差大臣。牡丹社事件後,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經考察認為必須解除限制漢人的〈渡臺禁令〉,讓更多漢人人力進入台灣以落實「開山撫番」政策,否則臺灣有許多土地無法充分開發,2月獲得朝廷准許。
  
 
===台北設府與建城===
 
===台北設府與建城===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