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程許忠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程許忠]],人稱'''「[[阿忠哥]]」''',是熱衷文化資產傳承工作的在地攝影師,30年來堅持只用傳統銀鹽軟片透過鏡頭記錄[[淡水]]。[[2007年]]與妻子申請到將[[淡水第一漁港]]的荒廢加油站,改造成採用「淡水限定」黑白明信片布置而成的「記憶博物館」--[[淡水漁文影像館]]。
+
  [[程許忠]],人稱'''「[[阿忠哥]]」''',是熱中文化資產傳承工作的在地攝影師,30年來堅持只用傳統銀鹽軟片透過鏡頭記錄[[淡水]]。[[2007年]]與妻子申請到將[[淡水第一漁港]]的荒廢加油站,改造成採用「淡水限定」黑白明信片布置而成的「記憶博物館」--[[淡水漁文影像館]]。
  
  起初,攝影只是阿忠哥業餘的嗜好,因為高中時鄰座的同學參加了攝影社,而感到好奇開始漸漸接觸到相機,但因為當時經濟不允許,直到當兵完有了穩定的收入才開始積極發展這項興趣,就這樣開始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在他記錄[[淡水]]三十年來的過程中,他所感受的最大的衝擊,就是都市的氣息蔓延得太快,追趕過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頻率。[[淡水]]近年來的人口擴充速度極其快速,變化有好有壞。公共設施變得更完善,環境也更乾淨,但隨著高樓興起,許多[[淡水]]特有的美好卻沒有被保留下來,這都是眼睛所看得見的。但眼睛看不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淡薄。
+
  起初,攝影只是阿忠哥業餘的嗜好,因為高中時,鄰座的同學參加了攝影社,因為好奇開始漸漸接觸到相機,但因為當時經濟不允許,直到當兵完有了穩定的收入才開始積極發展這項興趣,就這樣開始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在他記錄三十年來[[淡水]]的過程中,他所感受的最大的衝擊,就是都市的氣息蔓延得太快,追趕過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頻率。淡水近年來的人口擴充速度極其快速,變化有好有壞。公共設施變得更完善,環境也更乾淨,但隨著高樓興起,許多淡水特有的美好卻沒有被保留下來,這都是眼睛所看得見的。但眼睛看不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淡薄。
  
  拍了將近三十年[[淡水]]的[[阿忠哥]]有個奇特的規矩:出了[[淡水]]就不拍照。因為他發現,每次到了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就會愛上那裡;而要將一個地方拍好,起碼得住個兩三年,在兩相取捨下,他決定專心將一個地方拍好。
+
  拍了將近三十年淡水的[[阿忠哥]]有個奇特的規矩:出了淡水就不拍照。因為他發現,每次到了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就會愛上那裡;而要將一個地方拍好,起碼得住個兩三年,在兩相取捨下,他決定專心將一個地方拍好。
  
  阿忠哥利用影像,保留了過去的記憶,記錄了現在的[[淡水]]。提到開創未來,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有限,只希望利用影像的傳達,讓人可以看到淡水美好的一面,對這個地方的各種事物更加珍惜,這樣就夠了。他將攝影融入生活,將攝影當成一輩子的志業,不會計較照片會有多少報酬,因為他為他自己拍照,為[[淡水]]拍照!
+
  阿忠哥利用影像,保留了過去的記憶,記錄了現在的淡水。提到開創未來,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有限,只希望利用影像的傳達,讓人可以看到淡水美好的一面,對這個地方的各種事物更加珍惜,這樣就夠了。他將攝影融入生活,將攝影當成一輩子的志業,不會計較照片會有多少報酬,因為他為他自己拍照,為淡水拍照!
  
 
  阿忠哥的老家是[[重建街]]8號的「[[許順記]]」街屋,外觀典雅是影視廣告、攝影寫生經常取材的地點。他在此生活、長大,深刻了解[[重建街]]上的老屋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是淡水保有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且居民以老人居多,但政府卻為了拓寬馬路,計畫拆除整條重建街,是對文化資產最大的傷害,因此展開搶救行動。[[程許忠]]曾發起「[[站滿重建街]]」、「[[讚滿重建街]]」活動,用沉默表達對這條老街的不捨,吸引近千名網友義氣相挺,中南部網友甚至呼朋引伴北上為重建街按「讚」,並合唱[[重建街]]文學家[[王昶雄]]醫師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以歌詞中對故鄉美景的思念,表達保留[[重建街]]老屋階梯的訴求。在[[程許忠]]與在地居民努力下,道路拓寬計畫終於喊卡,完整保留[[重建街]]百年風貌,但程許忠深知要讓重建街永久保存,需要更多人走進老街、了解老街,體驗紅磚窄巷的老城區之美,因此與社區居民組成[[新北市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開辦「[[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融入古早與現代創意文化,讓[[重建街]]成為名符其實的淡水文化重建之街。
 
  阿忠哥的老家是[[重建街]]8號的「[[許順記]]」街屋,外觀典雅是影視廣告、攝影寫生經常取材的地點。他在此生活、長大,深刻了解[[重建街]]上的老屋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是淡水保有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且居民以老人居多,但政府卻為了拓寬馬路,計畫拆除整條重建街,是對文化資產最大的傷害,因此展開搶救行動。[[程許忠]]曾發起「[[站滿重建街]]」、「[[讚滿重建街]]」活動,用沉默表達對這條老街的不捨,吸引近千名網友義氣相挺,中南部網友甚至呼朋引伴北上為重建街按「讚」,並合唱[[重建街]]文學家[[王昶雄]]醫師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以歌詞中對故鄉美景的思念,表達保留[[重建街]]老屋階梯的訴求。在[[程許忠]]與在地居民努力下,道路拓寬計畫終於喊卡,完整保留[[重建街]]百年風貌,但程許忠深知要讓重建街永久保存,需要更多人走進老街、了解老街,體驗紅磚窄巷的老城區之美,因此與社區居民組成[[新北市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開辦「[[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融入古早與現代創意文化,讓[[重建街]]成為名符其實的淡水文化重建之街。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