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良師志/100公里的堅持—教出玩味經濟學的彥伶老師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noinclude>{{導覽條2|學術研究|淡水良師志}}</noinclude>
 
{{淡水良師志模板|100公里的堅持|{{Youtube2|kK3A-a05DZ4|450|center|《淡水良師志》2020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br>
 
<br>
 
----
 
----
行 8: 行 5:
  
 
</center>
 
</center>
  從接觸到彥伶老師的那一刻起,我們開始意識到要做怎麼樣的良師志,該如何去塑造一個優良教師的形象。一次次的跟拍與觀察逐漸地拉近了和老師的距離,慢慢走近她的內心,踏入她的生活,更加的了解她想實踐的理想以及築夢的過程,不僅僅是用鏡頭記錄她的肢體語言和神態表情,更是從她的人際關係、周遭生活等等來呈現以她為主軸的生活網。在看到經探號團隊從國小的教室到大學的教室,從臺灣小學生到柬埔寨小朋友,一幕幕用數字益智遊戲的教學,一句句用盡心思的指導,都是良師的展現。
 
  
===小瓜老師===
 
  我是林彥伶,同學們都叫我小瓜老師,因為這是我從小到大的綽號。
 
  
===日復一日的一百公里===
+
  「嘿,這不是涂老師嗎?」從戀愛巷走出來的居民,熱情地向留著俐落短髮、穿著印有TKU字樣T-shirt的涂敏芬老師打招呼,看向她身旁的女孩,居民關心道:「哎呀,妳女兒的下巴怎麼傷成這樣?」涂老師摸著女兒的頭,笑著回答:「沒事,打棒球弄傷的。」聊天的同時涂老師仍不忘手邊的工作。這天她帶著大女兒來到重建街幫忙粉刷窗框;傍晚時分,涂老師帶著家人散步到淡水河的末端,我們一起喝著微甜的冰綠豆湯,看著即將沒入淡水河的夕陽,她說,這是她在淡水最喜歡的時光。
  這是一段日復一日的距離,彥伶老師的家位在桃園,需要每天驅車來回近百公里往返家裡與淡江大學。身兼多重身分的她,在這一百公里之間不停來回地轉換。在家裡,她是溫暖小家庭裏的溫柔母親和賢慧妻子;在學校,她是淡江大學經濟系系主任,也是一名優秀的勞動經濟學家;志工服務中,她是經探號的帶隊團長;在社會中,她是一個默默奉獻、改變社會的熱心人;在她自己的生活中,她就是林彥伶,一個為了夢想付諸所有青春的平凡人,一個在經濟學裏的社會學家。
+
 
 +
===來自台北市的淡水人===
 +
  記得我們與涂敏芬老師初次相見是在某日的午間,帶著惶恐不安的心情,進行了訪談。老師是個教學認真但帶有點距離感的人,是我們對涂老師的第一印象,由於剛碰面,彼此不熟悉,感覺老師受訪的回應多偏向於官方說法,與當初預期的可能得到的回應有所差距,但也更加引起我們的好奇,想要深入了解老師的內心世界,以及她對教育的看法與作為。
 +
 
 +
  涂敏芬老師在淡江大學企管系任職已長達八年,她在淡江開設服務與創新的課程,探討創新的教學方式,她希望傳達給學生「觀察」這件事的意義。為了不讓學生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她索性讓學生走出教室,要求他們去觀察淡江的校園,並想出五個問題帶回班上考驗其他同學。其中有人提問,我們時常經過的書卷廣場的書頁究竟有幾片?就考倒了不少人。而這些收集回來的問題,日後成為涂老師第一個實境遊戲,也就是《賈崇探險趣》的雛形,並在因緣際會下做出實體的探索包。有了校園版的經驗,當涂老師加入「淡江大學社會實踐責任計劃——淡水好生活」(USR計畫)時,便向其他老師提議作出淡水版的探索包。一開始其實不被看好,但涂老師仍然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值得嘗試,後續分別推出《覓情記》和《貓公主的淡水巡禮》這兩個作品,內容與古蹟保存和街貓關懷有關。
 +
 
 +
  涂老師並不是在地的淡水人,我們曾一度在想她對淡水的情感,會不會比不上在地人。「剛開始在淡江教書的時候,朋友想到淡水找我玩,我直接拒絕了,因為淡水是我工作的地方。」涂老師這麽回答,對當時的她來說淡水和工作畫上等號,頂多偶爾帶著家人來當觀光客。開始執行USR計畫後,涂老師開始走入社區跟居民互動,但考量到須兼顧教學和照顧女兒,她清楚知道自己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回於台北市和淡水,所以最終沒有讓學生也直接走進社區。她先帶學生設計出「探索包」,再一步步進入社區,以寄賣或是參加活動的方式,她的想法是:「即使他們不能頻繁地出現在社區中,探索包還是能持續地跟社區產生互動。」
  
  一百公里是一段怎樣的距離?林彥伶老師答道:“從家裡到工作地點,從舒服到繁忙的,從放輕鬆到投入很多事情的距離。”堅持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不僅僅意味著為了達成目標而下決心,還意味著踐行過程中的一步一腳印。每天重複一百公里的驅車駕駛,在外人看來乏味無聊,可是在彥伶老師眼裏,她很享受每天從家裡到學校這麼遠的距離,因為她可以思考很多事情,從家裡出發可以準備即將在學校要做的事情,從學校回來則可以反思在學校一天所發生的事。這個距離可以讓她消化完很多在一整天繁忙公務中無法去細思的瑣碎片段,並且可能可以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大部分的時候,她都帶著期待的心情和愉悅的笑容出發,從啟程的那一刻開始,她就準備好面對這一整天生活裏的各種小驚喜。
+
===「教育興業家」===
 +
  她一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是「教育興業家」,懷揣著這份使命感的涂老師,不光是在教學形式上不斷嘗試、調整,更希望教學內容是對學生有幫助的。「我當大學教授二十年,應該是我有二十年的教書功力,而不是一年的內容重複教二十次。」涂老師眼神堅定地看著我們,我們都為之震撼。
  
  如果把一百公里比喻成老師的人生歷程,那麼她覺得現在才剛剛要開始而已。如果人生只有一百公里,她也不會甘願走著規劃好的一百公里,而會選擇在途中岔出去,繞出去體驗其他的風景,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也不是只有既定的一百公里,還有很多未知的美景在岔路沿途上等著你。
+
  涂老師曾在課堂上讓學生思考該如何販售探索包,其中一組同學提出到市集擺攤的想法,而當時重建街正好有個階梯市集。擺攤期間,她熟練地向經過的遊客介紹探索包,同學雖然沒有推銷的經驗,但也努力的向路人搭話。經過幾次碰壁後,其中一位男同學問她:「為什麼大家都願意停下來聽老師介紹呢?」,涂老師聽了問題後,反問:「你的第一句話是怎麼說的呢?」就這樣兩人熱烈地展開討論,過程中涂老師從未告訴男同學標準答案或是制式的回答,反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導男同學,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良師的角色===
+
===從認知、情感到行動===
  對於老師的定義,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彥伶老師對於老師的定義中,她認為老師就是一個榜樣的角色,應該要以身作則,並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身上學到東西,而不是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老師在社會上的角色應該是讓人被自己身上散發出的特質、氣質而影響,這也是她自已認為該去成為的老師。
+
  涂老師令人敬佩的其中一點是,她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把企業管理的知識應用在他的教學方法上。訪談中,她問我們:「你們覺得淡江是校還是園?」當時我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嚇到、愣住,因為在此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思考。涂老師在課堂中也問過學生相同問題,後來她和大家一起得到「淡江是家」這個答案,同時也歸納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大一淡江人,大四淡水人,大五自己人。」學生們會隨著時間推移或是透過物件,對淡水這片土地產生情感連結,主動投入行動,這不僅能發生在人身上,也適用於探索包。
  
  每個老師任職的初衷都不同,林彥伶的教師夢也顯得十分特別。她認為經濟學很有趣,在學經濟學的過程中開始思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詮釋它,在大學的時候就有這樣一個想法,將來要做一位經濟學老師,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學生解釋什麼是生活中的經濟學。但是理想抱負在教書和自己學習的時候也有很大的落差,在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會覺得不是當初自己想像的樣子,被消磨到開始懷疑自己的初衷,於是便再去鑽研了教育學的博士,並從很多師者身上學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改變了原有的想法,使自己有了更不一樣的思維和邏輯,延續了教學的熱情和動力。
+
  探索包也獲得地方居民的響應。有次我們和涂老師漫步在淡水街巷裡,老師介紹路過的每個空間的轉變,以及每間店的特色,突然碰到一位太太興奮且親密地拍拍涂老師的肩、打招呼,老師談起這位太太正在與丈夫推廣淡水在地旅遊,她在得知探索包的消息後,便主動找老師洽談,希望能以探索包做為推動在地旅遊的教材之一。
  
  教學理念——寓教於樂,因材施教。教學是可以很有趣的,雖然大部分教學是很沉悶的,尤其像經濟學這種比較艱澀的科目,但是老師覺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應該是快樂的,大學生也應該像小學生一樣快樂學習,希望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情景下將經濟學的理念應用到生活上。這就是她一直以來堅持的理念和想法,在這種體驗知識理論和再發覺的過程中達成教學的目標。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吸收程度和喜好,要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模式,所以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趣味學習的內容都是彥伶老師花費許多精神研究並策劃後的成果,但是有時候在旁人眼裏看來就是在『玩』而已,而這樣的誤解經常讓老師的心感到受傷,她說,就像周星馳的電影,“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一場笑劇之中其實有很多深刻情感及感人肺腑的東西在裏頭。但每當這樣的誤解產生的時候,多多少少影響了老師的教學模式,有時為了迎合部分大眾的期待,卻也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原有的初衷。
+
  然而一開始的推廣,並非如此地順利。最初涂老師剛完成《覓情記》和《貓公主的淡水巡禮》這兩個作品時,必須自己去接洽市集或是找尋能夠展示的地點,如今隨著作品越來越成熟,才開始有人主動找上門。探索包在老師的推動下從無到有,討論到探索包未來的走向時,涂老師已有肯定的想法:「站在研發產品的角度,我們不可能一直只關注於探索包,我要的是即使我不用一直關注它,它也能永續的發展,或是有學生主動投入繼續推動。」
  
  作為家庭中的老師,帶自己孩子的時候童心很重。不喜歡成為說教的角色,傾向於以平輩的身份來對話。而在平衡工作和家庭這個成年婦女的大課題下,她認為自己對事業的佔比較多,父母和丈夫分擔了許多家庭工作,她也很感謝先生的支持,雖然鏡頭中的先生沉默寡言,但是從小瓜老師的話語中可以知道他為妻子的事業和家庭也付出和犧牲了很多。
+
===教學即生活===
  
===經探號的存在===
+
  談及女兒時,涂老師感到特別驕傲。我們很好奇,像她這樣對工作充滿熱忱及理想的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涂老師說自己對時間的掌控特別敏感,笑著自嘲是個控制狂,只要她記載行程表中的事沒有做到,她就會變得特別焦慮,也因為很清楚知道自己陪小孩的時間有限,所以她盡可能地讓一件事同時兼顧工作以及家庭需求。
  經探號是彥伶老師在築夢路上剛啟程的團隊——把經濟學趣味化、生活化。起初是因為勞動經濟學這一門課是單學期課,會讓許多想要推動的活動產生中斷的情形,而有組織這個團隊的想法,她開始帶著經探號學生們走入小學、高中、老人團體、原住民、新住民團體,甚至跨國到了柬埔寨。經探號有二十個夥伴願意陪伴著她做這些事,這股力量凝聚一起就像是乘以二十倍一樣。她認為雖然她一個人就可以做這些事了,但是當有這一群人和她一起的時候,做的事情就能夠更深入也更多元,並讓更多的人看見。儘管經探號也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從初期教材的缺失和不完善、學生對趣味學習的不瞭解,在她耐心的培育之後慢慢地都逐一化解了。經探號孩子們可以跟著老師不分嚴寒酷暑、不在乎時間和金錢,為更多的人做服務的時候,從得到受助者的認可和重視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經探號的成員們對她而言,既是學生也是伙伴,在學校培訓的過程中,他們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一但外出任務時,他們就是伙伴,不分師生,一起承擔所有的工作。
 
  
  這三年的經探號經歷了到中小學進行教學活動、一日大學生活動、海外工作、以及原聲原住民教學等教育活動和課程。每個課程的服務對象都不同,但是看到老師對待活動的熱情和態度都是一致的。老師帶著團隊到國小的課堂中去,教會小學生們一些淺顯易懂且有趣的經濟學知識;反過來,也邀請國小學生到淡大來體驗一日大學生的生活,帶他們參觀學校,體驗在大學上課的氛圍,讓他們由心底認識到大學是一個怎樣的殿堂;為了去柬埔寨的教學服務活動,老師每學期很早就開始了海外培訓課程,從最基本的柬埔寨語開始學起,到籌組器材進行英文與電腦教學,這些都是為了要服務當地的小朋友;老師每兩周也會去一次原聲國際學院,教原住民高中生一些趣味課程,內容包括經濟學遊戲、簡單英語和柬埔寨語的教學,最有趣的就是聽他們一起唱歌。當一些偏鄉的小朋友們來到淡江大學學習、參訪、和體驗大學生活時,也許他們看不懂什麼細節,只覺得新鮮,但是,這樣的好奇和渴望可以觸發他們對知識的慾望,以及對未來人生的想像,老師認為辦這樣的活動就很值得了。
+
  淡水河畔的尾端有一間畫室,可以讓人一邊看著淡水河一邊畫畫。涂老師談起,當她假日還必須來淡水時,她會帶著老公和小孩一起來。有時是在淡水老街的市集上推廣探索包,有時可能是和建築系的黃瑞茂(阿茂)老師一起在重建街做木工,這些事對小朋友來說很新鮮、有趣,但是小孩的專注力最多持續二到三小時,新鮮感消退後便會開始找媽媽,偶爾影響老師工作進行時,師丈便會帶著小孩到淡水河畔的畫室畫畫。
  
  至于柬埔寨的活动,全世界都在這些落後國家進行著許多的志工服務,彥伶老師的教育團隊只是其中一個而已,但正是因為這些志願服務隊的集合,才使得許多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進步。全球化經濟帶來的巨大貧富差距,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隔閡,種種因素都使世界各地的教育水準和知識普及程度參差不齊,尤其是在貧窮和戰爭地帶,柬埔寨就是一個十分鮮明的教育落後例子。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貴賤,因材施教,正是經探號現在在做的事情。
+
  每次看著涂老師與家人們一起參加活動,心底總會有點感動。老師儘管工作累,也要求自己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努力地想讓家人參與自己的工作中,給自己莫大的壓力,有段時間甚至因肩頸僵硬而進醫院打針。對師丈而言,他相當支持老師的工作,但仍不免為老師的身體健康憂心,所以師丈也是努力扮演好丈夫和爸爸的角色,減輕老師的負擔。涂老師把小孩帶到工作場所,不只是因為她的小孩需要她,對老師來說,小孩也能夠成為她工作的靈感:「看著女兒在玩的時候,有時候我會突發奇想,為什麼教八歲小孩的方式,不能用來教大學生呢?其實有些遊戲式的學習,大學生來做也會很high!」
  
===為世界工作的經濟學家===
+
===行動是一場壯麗的迷途===
  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想成為一個為世界工作的經濟學家,但是我現在還困在學校裏。老師詼諧幽默的自嘲,卻沒有任何面對夢想的屈服與怯弱,儘管她認為在成為這樣一個人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但是我們相信,林彥伶老師會一直在路上前進著。
+
  每次跟涂老師相處,都能從她身上感受到一股「動態」,不只是對應她閒不下來的個性,光是她坐著跟你講話時,都能感受到她的腦袋不停在運轉。她除了告訴你她正在做什麼,還會向你解釋過程中她是怎麼思考的,以及這件事要如何發展下去。她是一位充滿行動力的女性,比起考慮該往哪條路走,她更傾向在一件事上持續走下去。她知道,只要自己在時間上不斷進行累積,她終究會有收穫。「很多人都說,上帝不給他機會,可是當上帝拋出一顆球時,有些人不敢接、有些人不會接,當球滾遠時,才抱怨上帝不給自己機會。」聽完這段話,我們覺得,老師會主動舉起手抓住那個機會,並且把這顆球傳給更多人;行動是一場壯麗的迷途,人生是一趟尋找的旅程,而涂敏芬老師所要尋找的是活在當下的意義,即使這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尋獲,她仍會抱持著信念向前邁進。
  
  
 
----
 
----
  
 +
<gallery>
 
<gallery>
 
<gallery>
 
檔案:大淡水良師志0201.jpg|小瓜老師與經探號團隊踏訪柬埔寨。
 
檔案:大淡水良師志0201.jpg|小瓜老師與經探號團隊踏訪柬埔寨。
行 49: 行 50:
 
</gallery>
 
</gallery>
 
}}
 
}}
 
+
</gallery>
 +
}}
  
 
==附錄:字幕檔==
 
==附錄:字幕檔==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