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的輕便鐵道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重定向 [[淡水輕便鐵道]]
+
{{導覽條1|交通}}
 +
 
 +
 
 +
==簡介==
 +
  [[1911年]](明治44),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放民營私設輕便軌道的鋪設申請。日本政府公佈獎勵輕便鐵道建設法規後,當年即有日人「岩崎潔治」者向鐵道部提出申請,可惜因為他所申請的路線僅僅由今淡水市街到悅關一代,距離太短了而未能通過。因此,淡水的臺車線延後了若干年,直到大正6年才正式修築。
 +
 
 +
  據日本大正8年《臺北廳志》所記,[[淡水]]在[[1917年]](大正6)已鋪設至小基隆舊庄(即今[[三芝]])間及[[淡水]]至[[水碓子]]間的臺車線。淡水線輕便鐵道的創建者為淡水實業家[[黃東茂]],這條輕便鐵道即由黃東茂的「[[淡水興業輕鐵公司]]」所籌劃。
 +
 
 +
  [[淡水]]至[[三芝]]的輕便鐵道,全長9.5哩,設10個站。這10個站,及[[淡水]]、分歧點、北投仔、林仔街、下奎柔街、興化店、灰窯仔、大片頭、錫板、舊小基隆,由於[[淡水]]、[[三芝]]間的物產豐富,兩地之間非常密切的互通有無,而[[淡水]]又是此一地區最主要的進出口埠,故而有此條輕便鐵道的產生;但是,這裡的交通工具索價高昂,大多數用以運送貨物,一般人是捨不得乘坐的。
 +
 
 +
  所謂的輕便鐵道,又稱「臺車」或「輕便車」。日本治臺以後,因臺灣地區交通建設之不足,為求軍事運輸之便,並提供資本主義對殖民地的經濟榨取所需,遂於臺灣各地獎勵建設輕便軌道,以人力推動運作。[[1908年]](明治41)之後,軍用軌道逐漸撤廢,私設軌道乃漸漸興起。
 +
 
 +
  [[淡水的輕便鐵道]],於[[1927年]](昭和2)因為公共汽車的成立而遭撤廢,結束了10年的經營,從此走入歷史,並且快速地從淡水人的記憶中消失。
 +
 
 +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
 
 +
==相關頁面==
 +
 
 +
 
 +
==相關連結==
 +
 
 +
 
 +
[[Category:交通]]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