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營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1|景點}}
 
{{導覽條1|景點}}
 +
 
==簡介==
 
==簡介==
  清領初期的兵備,分為臺灣府城、南路、北路、安平、澎湖等五個管區,而當地的守備兵丁多數是由綠營所派遣,三年輪替一次,以後就永久依照此規定。而臺北地方首次有軍備,一直要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八里坌設置淡水營守備。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巡撫陳璸北巡上[[淡水]],遍歷各「番社」後奏請添設淡水營守備,之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奏准設立淡水營,淡水營由北路營參將管轄,兵士500人,駐八里坌,半年輪守[[雞籠]]。之後隨著地方的開發,雍正十一年(1733)升為都司營,乾隆二十四年(1759)遷移至[[艋舺]]。嘉慶十三年(1808),設置艋舺水師游擊,兼管水陸二師,其中水師則是在「[[滬尾]]」(今[[淡水區]]之舊名)設置水師營,配備戰船。 此外,據《淡水廳志‧武備志》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臺灣水師曾在[[淡水]]募兵198名,隨駕戰船四隻,到淡添防;道光四年(1824),在[[淡水]]續募添水兵150名。這所募地區當係全[[淡水廳]]而言,其中也包括現今的[[淡水區]]一帶。到了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艦隊入侵臺灣,佔領基隆砲臺與封鎖臺灣海峽。而戰爭結束後,巡撫[[劉銘傳]]鑒於外患屢至,遂圖謀軍備的革新,將臺灣分為臺北、[[基隆]]、中路、南路、後山、澎湖等六個營區,臺北與[[基隆]]尤其嚴加防備,並以「[[滬尾]]」作為臺北的分駐,管理砲臺水雷。
+
  清領初期的兵備,分為臺灣府城、南路、北路、安平、澎湖等五個管區。而當地的守備兵丁多數是由綠營所派遣,三年輪替一次,以後就永久依照此規定。而臺北地方首次有軍備,一直要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八里坌設置淡水營守備。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巡撫陳璸北巡上[[淡水]],遍歷各「番社」後奏請添設淡水營守備,之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奏准設立淡水營,淡水營由北路營參將管轄,兵士500人,駐八里坌,半年輪守[[雞籠]]。之後隨著地方的開發,雍正十一年(1733)升為都司營,乾隆二十四年(1759)遷移至艋舺。嘉慶十三年(1808),設置艋舺水師游擊,兼管水陸二師,其中水師則是在「[[滬尾]]」(今[[淡水區]]之舊名)設置水師營,配備戰船。 此外,據《淡水廳志‧武備志》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臺灣水師曾在[[淡水]]募兵198名,隨駕戰船四隻,到淡添防;道光四年(1824),在[[淡水]]續募添水兵150名。 這所募地區當係全[[淡水廳]]而言,其中也包括現今的[[淡水區]]一帶。到了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艦隊入侵臺灣,佔領基隆砲臺與封鎖臺灣海峽。而戰爭結束後,巡撫[[劉銘傳]]鑒於外患屢至,遂圖謀軍備的革新,將臺灣分為臺北、[[基隆]]、中路、南路、後山、澎湖等六個營區,臺北與[[基隆]]尤其嚴加防備,並以「[[滬尾]]」作為臺北的分駐,管理砲臺水雷。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行 9: 行 10: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淡水政府機構導覽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