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海關碼頭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6: 行 6:
 
  [[淡水海關碼頭]]位在[[淡水區]][[中正路]]259號、[[紅毛城]]對面,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長150公尺、占地2771坪,碼頭上現在還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類別為碼頭,面積9,248平方公尺,現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淡水海關碼頭]]位在[[淡水區]][[中正路]]259號、[[紅毛城]]對面,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長150公尺、占地2771坪,碼頭上現在還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類別為碼頭,面積9,248平方公尺,現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來臺勘察後,判定以[[淡水港]]較臺灣其他所有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於是議定以[[滬尾]]為通商碼頭,洋船也開始停泊於淡水。當時臺灣仍隸屬於福建省,因此,設關事宜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負責辦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區天民以[[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
+
  [[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來臺勘察後,判定以[[淡水港]]較臺灣其他所有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於是議定以滬尾為通商碼頭,洋船也開始停泊於淡水。當時臺灣仍隸屬於福建省,因此,設關事宜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負責辦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區天民以[[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又稱為「洋關」)及「常關」(又稱為「舊關」),前者徵收通過國境的貨物關稅,後者徵收屬於國境內交易貨物的稅款,由於「新關」負責國境關稅的徵收,主要交涉的對象均為外國人,於是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中國政府延請英國人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滬尾關屬新關,為了確保關營收,清廷乃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首任副稅務司,開始有洋人專駐滬尾,於是以滬尾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所設均為分關,徵稅銀冊均由滬尾關轉天津關庫。滬尾新關編制分為:稅務司、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幫供事、總巡、二等、三等驗貨、頭等、二等、三等鈐字手、醫師、技師等。這些職員以英人為主。
+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又稱為「洋關」)及「常關」(又稱為「舊關」),前者徵收通過國境的貨物關稅,後者徵收屬於國境內交易貨物的稅款,由於「新關」負責國境關稅的徵收,主要交涉的對象均為外國人,於是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中國政府延請英國人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滬尾關屬新關,為了確保關營收,清廷乃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首任副稅務司。開始有洋人專駐滬尾,於是以滬尾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所設均為分關,徵稅銀冊均由滬尾關轉天津關庫。滬尾新關編制分為:稅務司、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幫供事、總巡、二等、三等驗貨、頭等、二等、三等鈐字手、醫師、技師等。這些職員以英人為主。
  
 
  [[1895年]]8月5日,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1916年]],淡水稅關總關自淡水移設臺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總關的移動,顯示淡水已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
 
  [[1895年]]8月5日,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1916年]],淡水稅關總關自淡水移設臺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總關的移動,顯示淡水已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
  
  淡水海關自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區、長官官邸區、碼頭區等三大區。
+
  淡水海關自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區、長官官邸區、碼頭區等三大區。
 
::*'''「關署區」''':建於[[1896年]],位於現在紅毛城下方的停車場,有辦公室、船員宿舍、倉庫等建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今已不存在。
 
::*'''「關署區」''':建於[[1896年]],位於現在紅毛城下方的停車場,有辦公室、船員宿舍、倉庫等建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今已不存在。
::*'''「官邸區」''':在[[1866年]][[1875年]]間陸續興建稅務司官邸和宿舍,[[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為其中僅存的一棟建築。
+
::*'''「官邸區」''':在[[1866年]]~[[1875年]]間陸續興建稅務司官邸和宿舍,[[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為其中僅存一棟建築。
 
::*'''「碼頭區」''':建設由清領時期開始直到日治時期碼頭工程才完工,而後逐漸形成後來的面貌,全長約為150公尺,全屬重力式岸壁構造,岸壁表面全為硬石,砌築得很堅固;另有「繫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貨之用,其建築構造於文化資產中別具特色。
 
::*'''「碼頭區」''':建設由清領時期開始直到日治時期碼頭工程才完工,而後逐漸形成後來的面貌,全長約為150公尺,全屬重力式岸壁構造,岸壁表面全為硬石,砌築得很堅固;另有「繫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貨之用,其建築構造於文化資產中別具特色。
  
  海關碼頭於[[2014年]]7月10日施工整修、[[2014年]]10月17日完工,於[[2014年]]10月24日開放民眾進入參觀。[[2018年]]3月中旬開始進行環境改善工程,拆除未列為古蹟的戰後海巡駐所建築,改作為休閒廣場,只留下了曳船道,並在園區北側新建觀景平臺、園區內增設夜間照明。
+
  海關碼頭於[[2014年]]7月10日施工整修、[[2014年]]10月17日完工,於[[2014年]]10月24日開放民眾進入參觀。[[2018年]]3月中旬開始進行環境改善工程,拆除未列為古蹟的戰後海巡駐所建築,改作為休閒廣場,只留下了曳船道,並在園區北側新建觀景平台、園區內增設夜間照明。
  
 
===砌石===
 
===砌石===
 
{| width="700px"
 
{| width="700px"
 
|-
 
|-
| width="100px" valign="top"|[[檔案:淡水海關碼頭1.jpg|300px|thumb]]||valign="top" width="600px"|  海關碼頭堤岸本體從接近河口開始,分為東、中、西三段;三段碼頭皆是日據時期建造動工,建造順序為東段、西段再到中段。東段由觀音山石(安山岩)、卵石級配、混凝土、三合土砌成,中段主要是唭哩岸岩(砂岩),西段採觀音山石交丁砌成。堤岸上做了可供船隻停泊的繫船柱。
+
| width="100px" valign="top"|[[檔案:淡水海關碼頭1.jpg|300px|thumb]]||valign="top" width="600px"|  海關碼頭堤岸本體從接近河口開始,分為東、中、西三段;三段碼頭皆是日據時期建造動工,建造順序為東段、西段再到中段。東段由觀音山石(安山岩)、卵石級配、混凝土、三合土砌成,中段主要是唭哩岸岩(砂岩),西段採觀音山石交丁砌成。堤岸上做了可供船隻停泊的繫船柱。
 
|}
 
|}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