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氣候觀測所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3: 行 3:
  
 
==簡介==
 
==簡介==
  [[淡水氣候觀測所]]位於[[淡水]][[中正東路]]42巷6號,早在[[1885年]][[淡水海關]]便開始實施氣象觀測,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
  [[淡水氣候觀測所]]位於[[淡水]][[中正東路]]42巷6號,早在[[1885年]]淡水海關便開始實施氣象觀測,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1887年]][[淡水]]更與香港相互交換氣象電報。[[1896年]]臺灣總督府發佈測候所編制,相繼勘定臺北、恆春、澎湖、臺中、臺南五處設臨時測候所。[[1897年]]10月,在淡水「滬尾支廳」建造臺灣第一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高15.5公尺,另於[[滬尾水道事務所]][[雙圳頭]]水源地,開始進行降水雨量記錄,為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相關記錄之濫觴。[[1930年]]代,臺灣航空事業開始起步,氣象情報搜集日趨重要,臺灣總督府便在[[1938年]]正式成立氣象臺,展開全臺灣氣象測候網的建置。[[淡水水上機場|水上機場]]於[[1937年]]開始籌設,總督府氣象臺配合機場使用,除氣象觀測外,而兼辦觀測沿岸潮汐變化。總督府當局並且招收測後技術官養成所,當年錄取12人,全數是日本人。
 
  [[1887年]][[淡水]]更與香港相互交換氣象電報。[[1896年]]臺灣總督府發佈測候所編制,相繼勘定臺北、恆春、澎湖、臺中、臺南五處設臨時測候所。[[1897年]]10月,在淡水「滬尾支廳」建造臺灣第一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高15.5公尺,另於[[滬尾水道事務所]][[雙圳頭]]水源地,開始進行降水雨量記錄,為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相關記錄之濫觴。[[1930年]]代,臺灣航空事業開始起步,氣象情報搜集日趨重要,臺灣總督府便在[[1938年]]正式成立氣象臺,展開全臺灣氣象測候網的建置。[[淡水水上機場|水上機場]]於[[1937年]]開始籌設,總督府氣象臺配合機場使用,除氣象觀測外,而兼辦觀測沿岸潮汐變化。總督府當局並且招收測後技術官養成所,當年錄取12人,全數是日本人。
行 10: 行 10:
  
 
==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
*建築設備:風力塔(下圖右側白色三層建築)、辦公廳舍建築(下圖中白色凸字型區塊)、氣象觀測坪(下圖左側青綠色區塊),由西北向東南一字排開延伸。
+
*建築設備:風力塔(下圖右側白色三層建築)、辦公廳舍建築(下圖中白色凸字型區塊)、氣象觀測坪(下圖左側青綠色區塊),由西北向東南一字排開延伸。
 
  A.風力塔:磚造建築,西北面新增設雨庇、東南面為一層樓的浴室及廁所、西南面有設置單斜屋頂作為儲藏空間使用,塔後方有一水井。
 
  A.風力塔:磚造建築,西北面新增設雨庇、東南面為一層樓的浴室及廁所、西南面有設置單斜屋頂作為儲藏空間使用,塔後方有一水井。
 
  B.辦公廳舍建築:位於氣象觀測坪與風力塔的中間,方便工作人員紀錄兩側儀器的數據,建築現已被拆除,僅剩基地臺座。
 
  B.辦公廳舍建築:位於氣象觀測坪與風力塔的中間,方便工作人員紀錄兩側儀器的數據,建築現已被拆除,僅剩基地臺座。
 
  C.氣象觀測坪:主要觀測內容為氣壓、氣溫、濕度、降雨量……等。
 
  C.氣象觀測坪:主要觀測內容為氣壓、氣溫、濕度、降雨量……等。
 
[[檔案:氣候觀測站3D圖.jpg|center|thumb|400px|{{檔案:氣候觀測站3D圖.jpg‎}}]]
 
[[檔案:氣候觀測站3D圖.jpg|center|thumb|400px|{{檔案:氣候觀測站3D圖.jpg‎}}]]
 +
 +
 +
 +
 +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竿蓁里]]中正東路42巷6號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42巷6號
 
{{Map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42巷6號}}
 
{{Map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42巷6號}}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