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外僑墓園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淡水外僑墓園'''又稱馬偕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於民國87年([[1998年]])8月29日公告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許外國人得於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當中,有不少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就很自然地埋葬在[[淡水]]。
+
  '''淡水外僑墓園'''又稱馬偕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於民國87年([[1998年]])8月29日公告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墓園裡最早的一座墳墓是在西元[[1867年]](同治6),[[英國領事館]]則從[[1870年]](同治9)開始管理墓園。但是,經過臺灣與英國間的公文往返,英國領事館遲至[[1890年]](光緒16)才真正擁有第一本的「帳冊」(當年為了管理墓園所需的經費,有一筆向[[淡水海關]]募來的「208英磅」之收入費。到了西元[[1909年]](明治42)9月『英國人共同墓地管理者、大不列顛領事代理人清水重隆以銀壹佰圓「無限期無條件」向臺北廳借此墳地。』一直維持到現在。目前墓園委由「加僑協會」負責管理與維護。
 
  墓園裡最早的一座墳墓是在西元[[1867年]](同治6),[[英國領事館]]則從[[1870年]](同治9)開始管理墓園。但是,經過臺灣與英國間的公文往返,英國領事館遲至[[1890年]](光緒16)才真正擁有第一本的「帳冊」(當年為了管理墓園所需的經費,有一筆向[[淡水海關]]募來的「208英磅」之收入費。到了西元[[1909年]](明治42)9月『英國人共同墓地管理者、大不列顛領事代理人清水重隆以銀壹佰圓「無限期無條件」向臺北廳借此墳地。』一直維持到現在。目前墓園委由「加僑協會」負責管理與維護。
行 15: 行 15:
  
 
===墓園劃分與使用材料===
 
===墓園劃分與使用材料===
  墓園中所埋葬的外籍人士,宗教信仰、職業、國籍不盡相同,因此墓園區分為四個區域,東區以基督教徒為主、西區以商人為主、南區以天主教為主、北區為官員。這樣的區分是有必要的,因為,不同宗教信仰,彼此的告別式就會不一樣,甚至有排他性的宗教色彩。安息於墓園中著名的人物有[[吳威廉]]牧師,受[[劉銘傳]]之聘和來臺監造砲臺的德國設計師[[巴恩士]](18號墓,M.HE-CHT)等,其中[[巴恩士]]的墓塚有所謂中、西式墓二種,也有品茶師。
+
  墓園中所埋葬的外籍人士,或者因為宗教信仰、職業、國籍的不同,墓園區分為四個區域,東區以基督教徒為主、西區以商人為主、南區以天主教為主、北區為官員。這樣的區分是有必要的,因為,不同宗教信仰,彼此的告別式就會不一樣,甚至有排他性的宗教色彩。安息於墓園中著名的人物有[[吳威廉]]牧師,受劉銘傳之聘和來臺監造砲臺的德國設計師[[巴恩士]](18號墓,M.HE-CHT)等,其中[[巴恩士]]的墓塚有所謂中、西式墓二種,也有品茶師。
  
 
  淡水外僑墓園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兩類,一種是觀音山石、花崗石、唭哩岸石、大理石等石材類,其中花崗石的選用為多,地區性材料的觀音山石和唭哩岸石,也有諸多墓選用;另一種為磚構材,建構成為別有特色的西式墓園。
 
  淡水外僑墓園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兩類,一種是觀音山石、花崗石、唭哩岸石、大理石等石材類,其中花崗石的選用為多,地區性材料的觀音山石和唭哩岸石,也有諸多墓選用;另一種為磚構材,建構成為別有特色的西式墓園。
  
 
===墓園最早與最晚的墓碑===
 
===墓園最早與最晚的墓碑===
  [[1867年]]英國人Charles Earl將他2歲夭折的女兒葬在[[紅毛城]]後方山坡上,此為[[淡水]]外國人墓園的開端,成為外國人客死[[淡水]]埋骨之處。最後一個墳墓是[[1974年]]時的一名英格蘭人Hazel W. Harding,是傳教士的妻子。墓園經歷了清朝、日治到光復共百多年之久。
+
  [[1867年]]英國人Charles Earl將他2歲夭折的女兒葬在[[紅毛城]]後方山坡上,此為淡水外國人墓園的開端,成為外國人客死淡水埋骨之處。最後一個墳墓是[[1974年]],英格蘭人Hazel W. Harding,是傳教士的妻子。墓園經歷了清朝、日治到光復共百多年之久。
 
 
 
===墳墓數量===
 
===墳墓數量===
 
  自[[1867年]]至[[1974年]]為止,共76人。其中三座不知姓名、三座僅存墓碑。因墓園中有不少樹木,樹根的發展破壞不少墳墓,有些因此而遷葬。
 
  自[[1867年]]至[[1974年]]為止,共76人。其中三座不知姓名、三座僅存墓碑。因墓園中有不少樹木,樹根的發展破壞不少墳墓,有些因此而遷葬。
 
==交通資訊==
 
*大眾交通工具
 
公車869、894、紅36、紅38、紅51,在「淡江中學」下車。
 
  
 
==地圖資訊==
 
==地圖資訊==
行 41: 行 36: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Tamsui Foreigners' Cemetery]]
+
[[Tamsui Foreigners' Cemetery]]
 
*[[巴恩士]]
 
*[[巴恩士]]
 
*[[馬偕墓]]
 
*[[馬偕墓]]
行 63: 行 58:
  
 
[[Category:古蹟]][[Category:馬偕之路]]
 
[[Category:古蹟]][[Category:馬偕之路]]
{{淡水文化資產導覽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