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北城鄉e線牽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1|學術研究}}
 
{{導覽條1|學術研究}}
  
  「[[淡北城鄉e線牽]]」為[[淡江大學]]整合中文、歷史、資圖、大傳、資傳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組成「文五合e」數位人文研究團隊跨域合作,由時任文學院院長的[[林信成]]教授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向科技部提交的數位人文研究計畫。希望藉由數位科技輔助淡北地區人文、歷史、文化之典藏、傳播與研究,並進行e化整合之目的。該項整合型計畫原內含六項子計畫,經科技部審查之後,共通過三項子計畫,分別為資圖系[[林信成]]教授主持之「淡北城鄉e線牽:大眾歷史與數位共筆」、大傳系[[王慰慈]]教授主持之「淡北城鄉e線牽:人文記憶與社區影像」、大傳系陳玉玲助理教授主持之「淡北城鄉e線牽:行動模組建構與評估」。本頁記錄整合計畫構想,以及三項子計畫之執行成果。
+
  「[[淡北城鄉e線牽]]」為[[淡江大學]]整合中文、歷史、資圖、大傳、資傳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組成「文"五"合e」數位人文研究團隊跨域合作,由時任文學院院長的[[user:台灣阿成|林信成]]教授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向科技部提交的數位人文研究計畫。希望藉由數位科技輔助淡北地區人文、歷史、文化之典藏、傳播與研究,並進行e化整合之目的。該項整合型計畫原內含六項子計畫,經科技部審查之後,共通過三項子計畫,分別為資圖系林信成教授主持之「淡北城鄉e線牽:大眾歷史與數位共筆」,大傳系王慰慈教授主持之「淡北城鄉e線牽:人文記憶與社區影像」、大傳系陳玉玲助理教授主持之「淡北城鄉e線牽:行動模組建構與評估」。本頁記錄原本完整計畫的概述,以及記錄有通過的計畫之成果資料。
  
 
=計畫簡述=
 
=計畫簡述=
行 8: 行 8:
 
=研究場域=
 
=研究場域=
 
[[檔案:大台北古地圖.jpg|thumb|right|500px|{{檔案:大台北古地圖.jpg}}]]
 
[[檔案:大台北古地圖.jpg|thumb|right|500px|{{檔案:大台北古地圖.jpg}}]]
  [[1654年]]荷蘭人曾繪製[[大臺北古地圖]]《[[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此圖宏觀地描繪出十七世紀時的[[淡水]]、臺北與[[基隆]],已因著海洋、河川、平原和山谷等多樣地形,發展出許多不同樣貌的重要聚落,本計畫之研究場域約略是上述荷蘭人所繪之古地圖範圍。本計畫將藉由數位科技之助,為共建淡北地區城鄉發展之大眾記憶略盡棉薄之力。
+
  1654年荷蘭人曾繪製[[大臺北古地圖]]《[[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此圖宏觀地描繪出十七世紀時的[[淡水]]、臺北與基隆,已因著海洋、河川、平原和山谷等多樣地形,發展出許多不同樣貌的重要聚落,本計畫之研究場域約略是上述荷蘭人所繪之古地圖範圍。本計畫將藉由數位科技之助,為共建淡北地區城鄉發展之大眾記憶略盡棉薄之力。
 
==淡水周邊地區==
 
==淡水周邊地區==
  [[淡水]]位於[[淡水河]]口,不但曾在臺灣發展史上扮演重要地位,其涵蓋範圍也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所變化。歷史上曾有[[淡水廳]]、[[淡水縣]]、[[淡水郡]]、[[淡水街]]、[[淡水鎮]]、[[淡水區]]等行政區劃的設置,清治時期淡水甚至曾是北臺灣的總稱。淡水廳是清雍正年間的行政區劃,範圍約略涵蓋大甲溪以北區域。至清光緒年間改設[[臺北府]],管轄原[[臺灣府淡水廳]]的範圍,並劃分為三縣一廳:臺北府新竹縣、[[臺北府淡水縣]]、臺北府基隆廳和臺北府宜蘭縣,此時的[[淡水縣]]是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日治時期行政區重劃,設[[臺北州淡水郡]],轄下有[[淡水街]]、八里庄、三芝庄、石門庄等街庄,分別是現今之新北市[[淡水區]]、[[八里區]]、[[三芝區]]、[[石門區]]。今日大家所熟知的[[淡水]](區),舊稱滬尾,是個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城鎮,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環繞於大屯山系與淡水河域之間,兼具山城與河港特色,景緻優雅,人文薈萃。歷經西班牙人時期(1629~1642)、荷蘭人時期(1642~1668)、明鄭時期(1661~1683)、清治時期(1683~1895)、日治時期(1895~1945)、中華民國時期(1945~迄今),歷史悠久,至今依然保留著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跡。
+
  [[淡水]]位於[[淡水河]]口,不但曾在臺灣發展史上扮演重要地位,其涵蓋範圍也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所變化。歷史上曾有[[淡水廳]]、[[淡水縣]]、[[淡水郡]]、[[淡水街]]、[[淡水鎮]]、[[淡水區]]等行政區劃的設置,清治時期淡水甚至曾是北臺灣的總稱。淡水廳是清雍正年間的行政區劃,範圍約略涵蓋大甲溪以北區域。至清光緒年間改設臺北府,管轄原臺灣府淡水廳的範圍,並劃分為三縣一廳:臺北府新竹縣、臺北府淡水縣、臺北府基隆廳和臺北府宜蘭縣,此時的淡水縣是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日治時期行政區重劃,設臺北州淡水郡,轄下有淡水街、八里庄、三芝庄、石門庄等街庄,分別是現今之新北市[[淡水區]]、[[八里區]]、[[三芝區]]、[[石門區]]。今日大家所熟知的淡水(區),舊稱滬尾,是個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城鎮,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環繞於大屯山系與淡水河域之間,兼具山城與河港特色,景緻優雅,人文薈萃。歷經西班牙人時期(1629~1642)、荷蘭人時期(1642~1668)、明鄭時期(1661~1683)、清治時期(1683~1895)、日治時期(1895~1945)、中華民國時期(1945~迄今),歷史悠久,至今依然保留著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跡。
  
 
==大臺北地區==
 
==大臺北地區==
  而作為全臺政經中心的臺北,其發展更是與淡水息息相關,自清廷增設淡水廳管轄大甲溪以北區域,今日之臺北首度納入清朝行政體系。當時之臺北仍多屬平埔族聚落,清政府嚴禁大陸移民進入開墾以避免糾紛,不過廣沃的臺北盆地,仍誘使從淡水河上岸的人們違反禁令不斷移入。移民潮除了引發不少族群衝突,也促成大量通婚,進而加速平埔族的漢化。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眾多泉州移民定居臺北[[艋舺]],加上[[淡水河流域]]水利系統之開展,造就了艋舺的商業優勢,形成「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局勢,使艋舺躍升為北臺灣第一大城。後因艋舺經常發生械鬥,許多人遠走[[大稻埕]],遂使大稻埕逐漸發展。英法聯軍之役,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淡水為通商口岸之一,實際起卸口岸即包括[[艋舺]]和[[大稻埕]]。此時,大稻埕已發展到與艋舺同為臺北兩大商貿中心。不久艋舺因為河沙淤積,船隻大都停靠大稻埕,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了艋舺的地位。四百餘年期間,淡水河無疑地扮演了北臺灣發展的命脈角色,其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流域面積遍布現今之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以及新竹縣、宜蘭縣局部。早期因其航運發達而帶動沿岸城鎮的繁榮,例如同屬河口城鎮的[[淡水]]、[[八里]]、[[關渡]],屬於內陸城鎮的[[士林]]、[[大稻埕]]、[[艋舺]](萬華)、[[新莊]]、[[板橋]]、[[錫口]](松山)、[[南港]],屬於山麓城鎮的[[境尾]](景美)、[[新店]]、[[三峽]]、[[大溪]]、[[深坑]]等。這些沿岸城鎮具有極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上游主要為茶葉、煤礦、樟腦之產地,中游則為集散轉運站,而下游則負責進出口貿易。於是,臺北的發展便以淡水河流域沿線的城鎮為軸線向外拓展,終成今日之樣貌。
+
  而作為全台政經中心的臺北,其發展更是與淡水息息相關,自清廷增設淡水廳管轄大甲溪以北區域,今日之臺北首度納入清朝行政體系。當時之臺北仍多屬平埔族聚落,清政府嚴禁大陸移民進入開墾以避免糾紛,不過廣沃的臺北盆地,仍誘使從淡水河上岸的人們違反禁令不斷移入。移民潮除了引發不少族群衝突,也促成大量通婚,進而加速平埔族的漢化。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眾多泉州移民定居臺北[[艋舺]],加上[[淡水河流域]]水利系統之開展,造就了艋舺的商業優勢,形成「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局勢,使艋舺躍升為北臺灣第一大城。後因艋舺經常發生械鬥,許多人遠走[[大稻埕]],遂使大稻埕逐漸發展。英法聯軍之役,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淡水為通商口岸之一,實際起卸口岸即包括[[艋舺]]和[[大稻埕]],此時,大稻埕已發展到與艋舺同為臺北兩大商貿中心。不久艋舺因為河沙淤積,船隻大都停靠大稻埕,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了艋舺的地位。四百餘年期間,淡水河無疑地扮演了北臺灣發展的命脈角色,其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流域面積遍布現今之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早期因其航運發達而帶動沿岸城鎮的繁榮,例如同屬河口城鎮的[[淡水]]、[[八里]]、[[關渡]],屬於內陸城鎮的[[士林]]、[[大稻埕]]、[[艋舺]](萬華)、[[新莊]]、[[板橋]]、[[錫口]](松山)、[[南港]],屬於山麓城鎮的[[境尾]](景美)、[[新店]]、[[三峽]]、[[大溪]]、[[深坑]]等。這些沿岸城鎮具有極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上游主要為茶葉、煤礦、樟腦之產地,中游則為集散轉運站,而下游則負責進出口貿易。於是,臺北的發展便以淡水河流域沿線的城鎮為軸線向外拓展,終成今日之樣貌。
  
 
==雞籠(基隆)地區==
 
==雞籠(基隆)地區==
  除了臺北的歷史發展,另一方面,從淡水沿著北海岸一直到[[雞籠]](基隆)一帶,更是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是東西方海商強權必爭之地。早在1626年西班牙人即於現今三貂角建「聖地牙哥城」,並入雞籠港築城設砲臺。1628年再由基隆入淡水,並於河口山丘建「[[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前身。1632年再溯淡水河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闢淡水直達雞籠陸路,招撫沿河「蕃社」。直至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攻佔淡水、雞籠,才結束西班牙人十餘年之統治。四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基隆與淡水歷經同樣的朝代更迭,卻發展出不同的樣貌。由於基隆港有其先天的地形優勢,而淡水港因河沙日漸沖積而淤淺,加上清治時期基隆與臺北間鐵路通車,使其商務更加昌隆,直到日治時期甚至超越淡水成為主要貿易港,兩者地位互換。由此觀之,雞籠歷史文化之底蘊與厚度,比起淡水與臺北,更是不遑多讓。
+
  除了臺北的歷史發展,另一方面,從淡水沿著北海岸一直到[[雞籠]](基隆)一帶,更是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是東西方海商強權必爭之地。早在1626年西班牙人即於現今三貂角建「聖地牙哥城」,並入雞籠港築城設砲台。1628年再由基隆入淡水,並於河口山丘建「[[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前身。1632年再溯淡水河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闢淡水直達雞籠陸路,招撫沿河「蕃社」。直至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攻佔淡水、雞籠,才結束西班牙人十餘年之統治。四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基隆與淡水歷經同樣的朝代更迭,卻發展出不同的樣貌。由於基隆港有其先天的地形優勢,而淡水港因河沙日漸沖積而淤淺,加上清治時期基隆與臺北間鐵路通車,使其商務更加昌隆,直到日治時期甚至超越淡水成為主要貿易港,兩者地位互換。由此觀之,雞籠歷史文化之底蘊與厚度,比起淡水與臺北而言,更是不遑多讓。
  
 
=子計畫=
 
=子計畫=
行 27: 行 27:
 
*[[淡水]]、[[三芝]]、[[石門]]、[[關渡]]、[[社子]]。
 
*[[淡水]]、[[三芝]]、[[石門]]、[[關渡]]、[[社子]]。
 
*[[基隆]]
 
*[[基隆]]
*[[八里]][[八里坌]])、[[五股]]、[[蘆洲]]、[[三重]]。
+
*[[八里]]([[八里坌]])、[[五股]]、[[蘆洲]]、[[三重]]。
*[[萬華]][[艋舺]])、[[大稻埕]]。
+
*[[萬華]]([[艋舺]])、[[大稻埕]]。
  
 
==人文記憶與社區影像==
 
==人文記憶與社區影像==
行 41: 行 41: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
 
{{紀錄片模板-橫|年少之事01.jpg|450|任弘於馨生人聚會上唱詩歌|1UxiXQB2mS4}}
 
{{紀錄片模板-橫|年少之事01.jpg|450|任弘於馨生人聚會上唱詩歌|1UxiXQB2mS4}}
  在臺灣社會,輟學率越來越嚴重。在我們團隊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認識基督教勵友中心住著兩群人,一群是曾經犯罪的更生人,而另一群則是因為家裡問題或者犯事而被安置在機構裡的中輟生。在跟這一群青少年聊天時,發現其實這一群學生已經復學,而當初輟學背後的原因大半來自家庭問題,讓人深感同情。我們拿起攝影機拍攝這群因為家暴而轍學的孩子,他們來自低收入家庭,大半都以為無法維持家計而選擇輟學。主人翁任弘因家庭的失能,待在更生團契。團契有著自己的規矩,所有被安置的孩子都需要遵守。任弘固執己見最終選擇離開這個保護機構。任弘渴望自由,導致與安置機構產生矛盾。本片透過任弘家庭成長背景,探討來自破碎家庭孩子的心理狀況。
+
  在台灣社會,輟學率越來越嚴重。在我們團隊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認識基督教勵友中心住著兩群人,一群是曾經犯罪的更生人,而另一群則是因為家裡問題或者犯事而被安置在機構裡的中輟生。在跟這一群青少年聊天時,發現其實這一群學生已經復學,而當初輟學背後的原因大半來自家庭問題,讓人深感同情。我們拿起攝影機拍攝這群因為家暴而轍學的孩子,他們來自低收入家庭,大半都以為無法維持家計而選擇輟學。主人翁任弘因家庭的失能,待在更生團契。團契有著自己的規矩,所有被安置的孩子都需要遵守。任弘各執己見最終選擇離開這個保護機構。任弘渴望自由,導致與安置機構產生矛盾。本片透過任弘家庭成長背景,探討來自破碎家庭孩子的心理狀況。
  
  任弘,22歲,臺北人,隔代教養由婆婆帶大,從小母親離開家裡,父不明。外婆在近期驗出患上癌症。在育達高中就讀,剛考完統測正準備大學面試。曾經因偷竊、打人被判進少觀所,也曾經輟學。5年前接受中大少中心服務,接受將近兩年的感化教育,也在更生團契待了將近兩年時間。將近這幾個月,任弘因為經濟的需要,離開了更生團契,回到家裡陪伴婆婆和小阿姨。
+
  任弘,22歲,台北人,隔代教養由婆婆帶大,從小母親離開家裡,父不明。外婆在近期驗出患上癌症。在育達高中就讀,剛考完統測正準備大學面試。曾經因偷竊、打人被判進少觀所,也曾經報學。5年前接受中大少中心服務,接受將近兩年的感化教育,也在更生團契待了將近兩年時間。將近這幾個月,任弘因為經濟的需要,離開了更生團契,回到家裡陪伴婆婆和小阿姨。
  
  團契無法讓他任意出外打工或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回家,讓他覺得生活被束縛,因而選擇離開。離開了保護傘,每個週末,任弘到處打工籌募學費和生活費,準備進入大學。此外,他還在面對著各校的獨招,希望通過獨招能夠順利進入大學。愛自由的他十分憧憬大學生活,夢想進入大學就讀,圓了自己成為大學生的夢想。
+
  團契無法讓他任意出外打工或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回家,讓他覺得生活被束縛,因而選擇離開。 離開了保護傘,每個週末,任弘到處打工籌募學費和生活費,準備進入大學。此外,他還在面對著各校的獨招,希望通過獨招能夠順利進入大學。愛自由的他十分憧憬大學生活,夢想進入大學就讀,圓了自己成為大學生的夢想。
 
<gallery>
 
<gallery>
 
檔案:年少之事02.jpg|三重禮拜堂表演
 
檔案:年少之事02.jpg|三重禮拜堂表演
行 59: 行 59:
 
  一群因無法適應正規學校生活而迷惘的孩子,離開傳統的校門來到善牧,在這裡,他們得以被看見;在這裡,他們重新找回自己。本紀錄片以訪談的方式,分別藉由三位孩子的視角,記錄他們在來到善牧前的心境,與他們來到善牧後,生活上的不同、學習態度的轉變,以及心理的成長改變。
 
  一群因無法適應正規學校生活而迷惘的孩子,離開傳統的校門來到善牧,在這裡,他們得以被看見;在這裡,他們重新找回自己。本紀錄片以訪談的方式,分別藉由三位孩子的視角,記錄他們在來到善牧前的心境,與他們來到善牧後,生活上的不同、學習態度的轉變,以及心理的成長改變。
  
  多數來到善牧學園的中輟生,都是帶著各自的困難離開原本的學校。香菇(化名)的母親是越南籍的新移民,生父已逝,家裡是低收入戶;香菇因愛睡覺導致上課常遲到,並影響到課業,因此來到學園。哈密瓜(化名)的父母離異,他與母親同住,但母親常因工作而晚歸,再加上身為家中獨子沒有兄弟姊妹的陪伴,他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感到孤單;哈密瓜因為覺得學校課業壓力繁重,再加上無法融入班上同學,而選擇輟學在家。龍龍(化名)因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輟學,會抽菸、吸毒、打架的她,最後在家人和學校的討論後以及本人的意願之下進入學園。
+
  多數來到善牧學園的中輟生,都是帶著各自的困難離開原本的學校。香菇(化名)的母親是越南籍的新移民,生父已逝,家裡是低收入戶;香菇因愛睡覺導致上課常遲到,並影響到課業,因此來到學園。哈密瓜(化名)的父母離異,他與母親同住,但母親常因工作而晚歸,再加上身為家中獨子沒有兄弟姊妹的陪伴,他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感到 孤單;哈密瓜因為覺得學校課業壓力繁重,再加上無法融入班上同學,而選擇輟學在家。龍龍(化名)因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輟學,會抽菸、吸毒、打架的她,最後在家人和學校的討論後以及本人的意願之下進入學園。
  
 
  善牧學園的課程較具彈性,學生甚至可以與學園溝通下學期想上的課程內容,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像是香菇喜歡烘焙,而龍龍和哈密瓜也都在各自多方探索中,尋找著自己的興趣,因這樣以興趣為導向且多元開放的學習方式,使得學園的學生們雖然無法適應傳統填鴨式教育,在善牧學園他卻能正常出席,也不再排斥學習。
 
  善牧學園的課程較具彈性,學生甚至可以與學園溝通下學期想上的課程內容,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像是香菇喜歡烘焙,而龍龍和哈密瓜也都在各自多方探索中,尋找著自己的興趣,因這樣以興趣為導向且多元開放的學習方式,使得學園的學生們雖然無法適應傳統填鴨式教育,在善牧學園他卻能正常出席,也不再排斥學習。
行 77: 行 77:
 
  藉由《字言自語》的資料畫面與同名紀錄片中自閉症受訪者的現身說法,闡述普遍自閉兒的成長歷程,同時透過相似的畫面烘托出自閉兒的成長困境。《字言自語》同名紀錄片不僅是幕後田野的成果,更是一部向社會大眾訴求包容特殊群體的紀錄片,讓觀賞本紀錄片的觀眾能夠更貼近地傾聽星星兒的聲音,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社會與人生。即使不能讓社會給予關懷,亦期許社會給予基本的包容。
 
  藉由《字言自語》的資料畫面與同名紀錄片中自閉症受訪者的現身說法,闡述普遍自閉兒的成長歷程,同時透過相似的畫面烘托出自閉兒的成長困境。《字言自語》同名紀錄片不僅是幕後田野的成果,更是一部向社會大眾訴求包容特殊群體的紀錄片,讓觀賞本紀錄片的觀眾能夠更貼近地傾聽星星兒的聲音,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社會與人生。即使不能讓社會給予關懷,亦期許社會給予基本的包容。
  
  吳子聰(政迪 飾)自小被診斷為中度自閉兒,儘管允許與一般的孩子一起學習,卻因無法言語之故,遭到各種嘲諷與歧視。與周發生衝突的同時,子聰渴望著說出內心的話,但爸爸卻無法給予諒解。一場脫序的意外,再次擾亂了原本就不平靜的生活。校園霸凌、教育歧視等各種情況。讓子聰與爸的衝突加劇,子聰終於選擇逃離難堪的生活。故事結尾家人團聚,但子聰磨難猶如人生的試煉,需要用一輩子時間來完成。
+
  吳子聰(政迪 飾)自小被診斷為中度自閉兒,儘管允許與一般的孩子一起學習, 卻因無法言語之故,遭到各種嘲諷與歧視。與周發生衝突的同時,子聰渴望著說出內心的話,但爸爸卻無法給予諒解。一場脫序的意外,再次擾亂了原本就不平靜的生活。校園霸凌、教育歧視等各種情況。讓子聰與爸的衝突加劇,子聰終於選擇逃離難堪的生活。故事結尾家人團聚,但子聰磨難猶如人生的試煉,需要用一輩子時間來完成。
  
 
  紀錄片中深入訪談,受訪者Henry Henry為自閉症患者。深度訪談分為幾個段落,包括(一)自閉症固著行為(二)自身經歷,包括被霸凌的經驗以及如果透過學習而改進自閉症的情況(三)與家人關係(四)學校及老師的態度(五)自身愛情與感情寄託、以及最後(六)對未來的期許。
 
  紀錄片中深入訪談,受訪者Henry Henry為自閉症患者。深度訪談分為幾個段落,包括(一)自閉症固著行為(二)自身經歷,包括被霸凌的經驗以及如果透過學習而改進自閉症的情況(三)與家人關係(四)學校及老師的態度(五)自身愛情與感情寄託、以及最後(六)對未來的期許。
  
  Henry Henry(化名)男,大學一年級生。國小時期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兒童因的先天缺陷而遭受校園霸凌。越是遇困境,越是激起其努力的決心,透過自身的努力,減緩症狀為輕度自閉,考上心儀的科系與大學,雖然言語上仍有障礙,較不擅長與人溝通,但努力地想要透過學習而獲得周遭的認可。
+
  Henry Henry(化名)男,大學一年級生。國小時期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兒童因的先天缺陷而遭受校園霸凌。越是遇困境,越是激起其努力的決心,透過自身的努力,減緩症狀為輕度自閉,考上心儀的科系與大學。 言語上仍有障礙,較不擅長與人溝通,但努力地想要透過學習而獲得周遭的認可。
 
<gallery>
 
<gallery>
檔案:字言自語02.jpg|《字言自語》資料畫面:隱喻Henry在校園長期遭受同學欺負。
+
檔案:字言自語02.jpg|《字言自語》資料畫面:隱喻 Henry 在校園長期遭受同學欺負。
 
檔案:字言自語03.jpg|《字言自語》資料畫面:引述自閉兒難以融入課堂教學的情況。
 
檔案:字言自語03.jpg|《字言自語》資料畫面:引述自閉兒難以融入課堂教學的情況。
 
檔案:字言自語04.jpg|《字言自語》拍攝製作團隊
 
檔案:字言自語04.jpg|《字言自語》拍攝製作團隊
行 100: 行 100: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Youtube2|w26qhi7YqCM|400|left|科技部專案短片《帶你去明天》}}{{clear}}
 
{{Youtube2|w26qhi7YqCM|400|left|科技部專案短片《帶你去明天》}}{{clear}}
  臺灣社會風氣都較為保守,對器官捐贈多為一知半解的態度。較年長的族群對此抱有許多的刻板印象,認為捐贈器官會使人體在離世後變得不完整,希望人死後則保留「全屍」的觀念等;較年輕的族群對於器官捐贈態度相對支持,但缺乏接受相關推廣資訊而態度有所保留。為了打破大眾對於器官捐贈如此刻板的想法,決定拍攝探討此議題之紀錄片,我們認為器官捐贈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想藉由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推廣我們想傳達的理念。
+
  台灣社會風氣都較為保守,對器官捐贈多為一知半解的態度。較年長的族群對此抱有許多的刻板印象,認為捐贈器官會使人體在離世後變得不完整,希望人死後則保留「全屍」的觀念等;較年輕的族群對於器官捐贈態度相對支持,但缺乏接受相關推廣資訊而態度有所保留。為了打破大眾對於器官捐贈如此刻板的想法,決定拍攝探討此 議題之紀錄片,我們認為器官捐贈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想藉由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推廣我們想傳達的理念。
 
   
 
   
 
  許多人對器官捐贈缺乏了解而排斥。然而,我們在田調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器捐的相關衛教及系統,認為器官捐贈是件偉大且極富意義的事。希望能藉由受訪者的故事 經驗及各組織的力量,推廣器官捐贈的觀念,讓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能在大眾心中萌芽,進而轉為行動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使愛與生命傳遞下去。因此,我們希望製作一支同時帶有感性及知識的紀錄片,其內容包括:「探討生命價值」、「呈現各方觀點」、「破除刻板印象」、「相關醫療單位運作」、「提供專業資訊」,以致大家能更認識器官捐贈。當資訊普及後,大眾更能理解器官捐贈,而我們相信這將會使更多人接受器官捐贈,甚至主動找尋更多相關資訊。   
 
  許多人對器官捐贈缺乏了解而排斥。然而,我們在田調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器捐的相關衛教及系統,認為器官捐贈是件偉大且極富意義的事。希望能藉由受訪者的故事 經驗及各組織的力量,推廣器官捐贈的觀念,讓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能在大眾心中萌芽,進而轉為行動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使愛與生命傳遞下去。因此,我們希望製作一支同時帶有感性及知識的紀錄片,其內容包括:「探討生命價值」、「呈現各方觀點」、「破除刻板印象」、「相關醫療單位運作」、「提供專業資訊」,以致大家能更認識器官捐贈。當資訊普及後,大眾更能理解器官捐贈,而我們相信這將會使更多人接受器官捐贈,甚至主動找尋更多相關資訊。   
行 112: 行 112:
 
=後續研究:[[淡水河海e指通]]=
 
=後續研究:[[淡水河海e指通]]=
 
{{:淡水河海e指通}}
 
{{:淡水河海e指通}}
{{淡水活動導覽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