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八里]]與[[淡水]]河海交界處的水岸地區,因為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地在這裡逐漸堆積,所以形成了向河道中央突出的沙嘴地形,使得河道在此處有了一個小彎曲,這樣的地形彎曲變化,以前稱為「挖仔」(臺語音),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後來演變為今日所稱的「挖子尾」。挖子尾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因為[[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所以形成一片沼澤地。由於附近排放廢水讓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導致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所以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1994年|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八里]]與[[淡水]]河海交界處的水岸地區,因為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地在這裡逐漸堆積,所以形成了向河道中央突出的沙嘴地形,使得河道在此處有了一個小彎曲,這樣的地形彎曲變化,以前稱為「挖仔」(臺語音),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後來演變為今日所稱的「挖子尾」。挖子尾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因為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所以形成一片沼澤地。由於附近排放廢水讓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導致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所以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1994年|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此區域為當地早期平埔族的墾殖區域,閩南人移入後逐漸集結成挖子尾聚落,昔有以撈取文蛤、捕捉魩仔魚、鰻苗等為生,今日保留區內仍保有部分傳統漁撈作業,裸灘地上可見停泊船隻。因為[[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連結週邊景點,所以也使民眾開始參觀遊玩,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
  此區域為當地早期平埔族的墾殖區域,閩南人移入後逐漸集結成挖子尾聚落,昔有以撈取文蛤、捕捉吻仔魚、鰻苗等為生,今日保留區內仍保有部分傳統漁撈作業,裸灘地上可見停泊船隻。因為[[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連結週邊景點,所以也使民眾開始參觀遊玩,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相關照片==
 
==相關照片==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