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0年7月15日 (三) 09:50 由 黃筱庭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史略

  廣州街原為數條彎斜的古街,直到街庄改制町名,才取直打通,搖身為一條大街。近河岸的路段因位於學海書院側邊,稱書院邊街義學邊街,書院後方原為墓地,大正 8 年(1919)遷走土墳,設立龍山公學校,即今龍山國小。校旁至梧州街是福建省興化縣頭北人聚落,遂稱「頭北厝」。

 對街的 253 巷內有一座嘉慶年間創廟的啟天宮,本是地方聞人黃祿祈佑料館水運順暢於宅內奉祀媽祖,因膜拜者眾便獻出作公廟,俗稱料館媽祖廟,日治時期曾為樟腦專賣的儲存倉庫。黃家同時在料館口建大宅,爾後捐作黃氏宗祠「種德堂」,現有部份空間利用為幼稚園。

 梧州街至華西街的這一段,同治 9 年(1870)設有公辦的育嬰堂,收容棄嬰、孤兒、清寒子弟,形成育嬰堂邊街又稱養生堂街,西鄰尚有收容孤苦無依老人的艋舺養濟院,以及稱作「萬善堂」的納骨堂。日治時期以後,將這些社會福利設施一一廢絕,直到公營風化區,才復新設婦人醫院和仁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