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前言)
行 3: 行 3:
  
 
[[檔案:委託行.jpg|thumb|400px|right|基隆委託行~ 一個大多數人覺得陌生的名字,早期是船員寄賣舶來品的地方,現在以商店街的樣貌發展,讓我們發掘他們的足跡!]]
 
[[檔案:委託行.jpg|thumb|400px|right|基隆委託行~ 一個大多數人覺得陌生的名字,早期是船員寄賣舶來品的地方,現在以商店街的樣貌發展,讓我們發掘他們的足跡!]]
 +
 +
[[檔案:委託行街.png|thumb|400px|right|在委託行街抬頭最上方有遮雨棚]]
  
 
==簡介==
 
==簡介==

於 2020年11月21日 (六) 23:11 的修訂

前言

  在基隆有一座街巷,曾引領一整世代人的時尚,在最風光的年代,有人在這裡日進斗金,一天的生意抵得過一般人十倍的月俸;商人、船員爭相至此,獻上最珍貴的奇貨,這裡也吸引名媛、貴婦流連駐足,是個可以媲美台北信義區的神秘地方。這裡是基隆「委託行」,一個沒有招牌,但卻在基隆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秘街巷。

基隆委託行~ 一個大多數人覺得陌生的名字,早期是船員寄賣舶來品的地方,現在以商店街的樣貌發展,讓我們發掘他們的足跡!
在委託行街抬頭最上方有遮雨棚

簡介

委託行?對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是個陌生名詞

  時下台灣消費者,可以隨時上網買全世界商品,可能很難想像,曾有一段時間,為了買從外國來的舶來品,來自台灣各地的買家全湧入基隆,擠滿孝一路、孝二路、忠三路、忠四路那一帶兩百多家的委託行。在戒嚴時代,外國商品進口困難,委託行是國人接觸洋貨的重要窗口。從民國五十年到七十年代,是委託行最輝煌的年代。自從一九七九年開放觀光,委託行開始自己帶貨,那時委託行主要賣東洋百貨,從吃的、穿的到各種日用品都有。

基隆港與委託行之相關盛衰

  • 1895 年馬關條約

  割讓給日本後,日本人將其視為重要的聯繫港埠,並對基隆港的建設不曾間斷。

  • 1950 年韓戰爆發

  基隆港成為美軍的資源的補集站。

  • 1970 年貨櫃大型化

  碼頭開始大大的改變。原本的散雜貨貨輪的倉庫逐漸被拆除。

  • 1980 年逐漸被取代

  基隆港近年來在市場規模、貨源腹地、貨櫃碼頭及深水港埠不足的影響下,逐漸被高雄取代。

歷史發展

  基隆自日治時期開港之後,已為臺灣第一大港,自1949年國民政府撥遷來臺後,工商薈萃、地位益見重要,不僅是臺灣第一大國際商港,且在經貿、軍事上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地形來講,每當外敵攻進臺灣時,基隆港重大的使命是負責軍事防衛,早在大航海時代起,基隆就已因航運地位的重要。無論在人員進出關或商品進出口,它均是對外連結的一個重要樞紐站。 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海峽兩岸的緊張情勢並未解除、物質緊縮,為因應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無論是對外貿易和國民對外交流上,政府採取的是嚴格的管制政策。然而,臺灣畢竟是一個海島,透過船隻航行國內外和進出港口的機會,尤其是國內對物資的渴求,對應於船隻與船員的牽線,舶來品與走私就在這般時空背景之下,強勢進入臺灣消費市場達數十年,此種鋪貨物流的所在即是俗稱的「委託行」或「舶來品洋行」。

民國五十年到七十年代:委託行最輝煌的年代

  委託行或舶來品洋行最盛行的城市也就是在港口城市。基隆港早在日治時期建港完成後,數年間躍升為全臺第一大港,二次大戰前,基隆港有與東北亞、香港和歐美連結的密集航線。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時,基隆港因為靠近政治中心——臺北,因此,更是個重要的登陸港口。接下來東亞情勢的變化,韓戰的爆發與越戰的發生,使得基隆港在對外連結上,沾染上戰爭的色彩。同時,也激化對外國物資的需求,催化了委託行在此城市的誕生。

民國七十年代後委託行逐漸沒落

  而後隨著台灣解嚴、通訊網路興起,尤其二○○二年加入WTO後,關稅大幅降低,外國商品大量進口,舶來品不再稀有,加上大型進口商與品牌代理商興起,委託行逐漸失去它的獨特性與競爭力,面臨沒落或轉型。

現今發展

  • 歷史建物再利用

  許多在地居民因對老建物對基隆委推行曾經的過往繁榮依舊有些許的期待,以都更、老建物活化等方法試圖找出振興基隆港邊曾經繁華的過往。

  • 文化創意

  因為現下年輕人流行的個性服飾小物店,例如:古著,其實可視為是委託行的一種演變。而現在的個性商店,不僅奠基在店主對於時尚潮流、生活品味的敏感直覺而已,現在的店家,會強調自己親自到日本或是韓國挑貨,以傳遞零時差的流行風格和獨特商品,運作著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因此,個性商店仍然擁有許多厭倦、排斥大型量販店大量出現的公版服飾的客戶。


  


  

地理位置

  1. 地理位置
    讀取地圖中...
  1. 古地圖

影響

商品介紹

奇聞軼事

現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