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大臺北古地圖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6: 行 16:
 
==[[雞籠]]([[基隆]])地區==
 
==[[雞籠]]([[基隆]])地區==
 
  除了[[臺北]]的歷史發展,另一方面,從[[淡水]]沿著[[北海岸]]一直到[[雞籠]]([[基隆]])一帶,更是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是東西方海商強權必爭之地。早在[[1626年]]西班牙人即於現今[[三貂角]]登陸,取名為「[[聖地牙哥]]」,並入雞籠港[[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城」並設砲臺。[[1628年]]再由基隆前往淡水,並於河口山丘建「[[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前身。[[1632年]]再溯淡水河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開闢[[淡水]]直達[[雞籠]]之陸路,招撫沿河「蕃社」。直至[[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攻佔[[淡水]]、[[雞籠]],才結束西班牙人十餘年之統治。四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基隆與淡水歷經同樣的朝代更迭,卻發展出不同的樣貌。由於[[基隆港]]有其先天的地形優勢,而[[淡水港]]因河沙日漸沖積而淤淺,加上清朝時期基隆與臺北間鐵路通車,使其商務更加昌隆,直到日本時期甚至超越淡水成為主要貿易港,兩者地位互換。由此觀之,雞籠歷史文化之底蘊與厚度,比起淡水與臺北而言,更是不遑多讓。
 
  除了[[臺北]]的歷史發展,另一方面,從[[淡水]]沿著[[北海岸]]一直到[[雞籠]]([[基隆]])一帶,更是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是東西方海商強權必爭之地。早在[[1626年]]西班牙人即於現今[[三貂角]]登陸,取名為「[[聖地牙哥]]」,並入雞籠港[[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城」並設砲臺。[[1628年]]再由基隆前往淡水,並於河口山丘建「[[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前身。[[1632年]]再溯淡水河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開闢[[淡水]]直達[[雞籠]]之陸路,招撫沿河「蕃社」。直至[[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攻佔[[淡水]]、[[雞籠]],才結束西班牙人十餘年之統治。四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基隆與淡水歷經同樣的朝代更迭,卻發展出不同的樣貌。由於[[基隆港]]有其先天的地形優勢,而[[淡水港]]因河沙日漸沖積而淤淺,加上清朝時期基隆與臺北間鐵路通車,使其商務更加昌隆,直到日本時期甚至超越淡水成為主要貿易港,兩者地位互換。由此觀之,雞籠歷史文化之底蘊與厚度,比起淡水與臺北而言,更是不遑多讓。
 +
 +
==資料來源==
 +
*[https://www.nationaalarchief.nl/onderzoeken/archief/4.VEL/invnr/1127/file 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https://www.nationaalarchief.nl/onderzoeken/archief/4.VEL/invnr/1127/file 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
 
 
*[https://data.depositar.io/dataset/ra02/resource/6b0fbab5-0bbf-497c-9f62-75113ea64454 1654年大臺北古地圖地名]
 
*[https://data.depositar.io/dataset/ra02/resource/6b0fbab5-0bbf-497c-9f62-75113ea64454 1654年大臺北古地圖地名]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