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第六章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導覽條}}
 
==第六章 和平(社寮)島:五十五號至六十一號==
 
==第六章 和平(社寮)島:五十五號至六十一號==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導覽條}}
 
 
===一、歷史上「(大)雞籠」、「大雞籠社」、「大雞籠山」等地名===
 
===一、歷史上「(大)雞籠」、「大雞籠社」、「大雞籠山」等地名===
 
前章討論「quimourije:金包里」時,曾指出清代方志上的「大雞籠社」社址在今[[和平島]],而非位於本島的[[基隆]]市區內。我所以重提此問題,乃是鑑於清代文獻上的「(大)雞籠」、「(大)雞籠嶼」,以及「大雞籠山」等地名,曾為某些研究者弄錯位置,因而衍生「大雞籠社」的原住民「硬被」遷徙之事。此外,西班牙文獻上的[[聖薩爾瓦多城|「聖三位一體」與「薩爾瓦多」城堡]]、市街之名稱,迄今在研究者之間,似乎仍不甚了了,因此藉此機會釐清並提出我的觀點。
 
前章討論「quimourije:金包里」時,曾指出清代方志上的「大雞籠社」社址在今[[和平島]],而非位於本島的[[基隆]]市區內。我所以重提此問題,乃是鑑於清代文獻上的「(大)雞籠」、「(大)雞籠嶼」,以及「大雞籠山」等地名,曾為某些研究者弄錯位置,因而衍生「大雞籠社」的原住民「硬被」遷徙之事。此外,西班牙文獻上的[[聖薩爾瓦多城|「聖三位一體」與「薩爾瓦多」城堡]]、市街之名稱,迄今在研究者之間,似乎仍不甚了了,因此藉此機會釐清並提出我的觀點。
行 25: 行 25:
 
和平島除城堡面臨的海面之外,三面沿岸共有四個地方標示五十五號。關於和平島及其四周,給爾得辜報告有云:
 
和平島除城堡面臨的海面之外,三面沿岸共有四個地方標示五十五號。關於和平島及其四周,給爾得辜報告有云:
  
:<i>這座雞籠小島,約有一小時路程之廣幅。據云周圍是塊岩石,果樹無法存活,玫瑰、百合花以及芸香則可生長,但生菜、豆類及其他蔬菜糧食卻不能種植與收穫。</i>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這座雞籠小島,約有一小時路程之廣幅。據云周圍是塊岩石,果樹無法存活,玫瑰、百合花以及芸香則可生長,但生菜、豆類及其他蔬菜糧食卻不能種植與收穫。</font></font>
  
 
因而西班牙人在時,建造了相當漂亮的花園,以供玩賞。據我判斷,此地似甚為貧瘠……
 
因而西班牙人在時,建造了相當漂亮的花園,以供玩賞。據我判斷,此地似甚為貧瘠……
行 35: 行 35:
 
另外一個未標誌文字之處,是下方城堡通往山上維多利亞堡壘的小路。給爾得辜報告提到:
 
另外一個未標誌文字之處,是下方城堡通往山上維多利亞堡壘的小路。給爾得辜報告提到:
  
:<i>在山下,此時要走上維多利亞圓堡的路旁,有處終年陽光照射不到的淡水冷泉。因此,雞籠島上有泉湧不斷的冷水,山上空氣新鮮,香味怡人,當地令人身體健康。</i>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在山下,此時要走上維多利亞圓堡的路旁,有處終年陽光照射不到的淡水冷泉。因此,雞籠島上有泉湧不斷的冷水,山上空氣新鮮,香味怡人,當地令人身體健康。</font></font>
  
 
所謂的「淡水冷泉」,是指今和一路二巷的「龍目井」。此泉水原係天然,據清代方志云:「龍目井……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或云:「相傳荷蘭所濬」[14]。
 
所謂的「淡水冷泉」,是指今和一路二巷的「龍目井」。此泉水原係天然,據清代方志云:「龍目井……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或云:「相傳荷蘭所濬」[14]。
 
{{map|25.1632, 121.764|400|600|15}}
 
  
 
====56,quartier(?);Stad Salvador(?)====
 
====56,quartier(?);Stad Salvador(?)====
行 47: 行 45:
 
本號圖上劃有的一排住屋,住屋之後繪有田園狀的格子,此處無疑就是文獻上所言的市區。那麼,這排房舍是否全為歐洲殖民有關者所居住,而漢族商人只能住在對岸的[[金包里]]漢人市區(見前章五十三號)?審視當時的歷史脈絡,西班牙在菲律賓馬尼拉的殖民城市,由於感受到漢人勢力的威脅,而在一五八二年之後,令漢人居城外隔一條溪的八連漢人區[15]。如此,則一六二六年西班牙據北臺之後,照理說應該不會讓漢人住在和平島。不過,若據荷蘭資料,荷人在一六四二年攻打雞籠城時,是由七名久住雞籠一帶的漢人嚮導,其中一位漢人還是西班牙初佔雞籠時所帶來[16];給爾得辜報告亦提到雞籠市街在西班牙時代的熱絡情形:
 
本號圖上劃有的一排住屋,住屋之後繪有田園狀的格子,此處無疑就是文獻上所言的市區。那麼,這排房舍是否全為歐洲殖民有關者所居住,而漢族商人只能住在對岸的[[金包里]]漢人市區(見前章五十三號)?審視當時的歷史脈絡,西班牙在菲律賓馬尼拉的殖民城市,由於感受到漢人勢力的威脅,而在一五八二年之後,令漢人居城外隔一條溪的八連漢人區[15]。如此,則一六二六年西班牙據北臺之後,照理說應該不會讓漢人住在和平島。不過,若據荷蘭資料,荷人在一六四二年攻打雞籠城時,是由七名久住雞籠一帶的漢人嚮導,其中一位漢人還是西班牙初佔雞籠時所帶來[16];給爾得辜報告亦提到雞籠市街在西班牙時代的熱絡情形:
  
:<i>西班牙大帆船等從馬尼拉開航往那裡〔雞籠〕,到日本裝貨;噶瑪蘭人帶著他們的貨物出來到那裡交易。雞籠的街道建築良好,街上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商人。</i>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西班牙大帆船等從馬尼拉開航往那裡〔雞籠〕,到日本裝貨;噶瑪蘭人帶著他們的貨物出來到那裡交易。雞籠的街道建築良好,街上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商人。</font></font>
  
由此跡象來看,似乎本圖上的市區應該住有漢族商人。報告中所說「有各式各樣商店、商人」的市街,如本章前言以及下文五十九號所考訂的,其名稱應為「聖薩爾瓦多(救主)街」,<b>從方位來看,它無疑就是「福州街」</b>。
+
由此跡象來看,似乎本圖上的市區應該住有漢族商人。報告中所說「有各式各樣商店、商人」的市街,如本章前言以及下文五十九號所考訂的,其名稱應為「聖薩爾瓦多(救主)街」,從方位來看,它無疑就是「福州街」。
  
 
關於「福州街」,據約刊行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的方志云:「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17]。但另一方面,民間傳說中的福州街交易歷史卻比文獻還早。據當地人說:因為在早期,擅長造船的福州人來此居住;或傳說荷蘭時,福州人在此集居成街,因而有福州街的街名[18]。有意思的是,西、荷文獻可以證明民間傳說並非無根之談。西班牙佔領前後,和平島已是臺、中、日的國際交易地點[19]。荷人佔雞籠城之後不久,即一六四二年十月四日,便有福州的帆船來航雞籠。船上的商人說:他們在西班牙統治時就已經來此交易,向原住民購買硫磺等,並要求與荷蘭人再開貿易[20]。
 
關於「福州街」,據約刊行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的方志云:「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17]。但另一方面,民間傳說中的福州街交易歷史卻比文獻還早。據當地人說:因為在早期,擅長造船的福州人來此居住;或傳說荷蘭時,福州人在此集居成街,因而有福州街的街名[18]。有意思的是,西、荷文獻可以證明民間傳說並非無根之談。西班牙佔領前後,和平島已是臺、中、日的國際交易地點[19]。荷人佔雞籠城之後不久,即一六四二年十月四日,便有福州的帆船來航雞籠。船上的商人說:他們在西班牙統治時就已經來此交易,向原住民購買硫磺等,並要求與荷蘭人再開貿易[20]。
行 100: 行 98:
  
 
綜合《[[臺灣日記]]》所載的貨物清單而言,由臺南運往淡水、雞籠的貨物,大抵是「鹽、砂糖、鐵鍋、煙酒、粗紙」之類;運回大員者,為「木板、硫磺、煤礦、藤」之屬。這種情況,與清代「貨物自南而北者,如鹽、如豆、如煙、如布匹、衣線;自北而南者,如鹿脯、鹿筋、鹿角、鹿皮、芝麻、水藤、紫菜、通草之類」大抵相同[27]。進一步而言,清代文獻上所載的各港口出口貨物,其實早在荷蘭時代就已有之,不過,這是另外的問題,容日後再為文證明。我只是藉此機會,再度強調應注重歷史的連續性而已。
 
綜合《[[臺灣日記]]》所載的貨物清單而言,由臺南運往淡水、雞籠的貨物,大抵是「鹽、砂糖、鐵鍋、煙酒、粗紙」之類;運回大員者,為「木板、硫磺、煤礦、藤」之屬。這種情況,與清代「貨物自南而北者,如鹽、如豆、如煙、如布匹、衣線;自北而南者,如鹿脯、鹿筋、鹿角、鹿皮、芝麻、水藤、紫菜、通草之類」大抵相同[27]。進一步而言,清代文獻上所載的各港口出口貨物,其實早在荷蘭時代就已有之,不過,這是另外的問題,容日後再為文證明。我只是藉此機會,再度強調應注重歷史的連續性而已。
 
{{map|25.15497, 121.76544|400|600|15}}
 
  
 
====57,’t Gouverneurs huis (?)====
 
====57,’t Gouverneurs huis (?)====
 
'''主管房舍、官邸(?)'''
 
'''主管房舍、官邸(?)'''
 
[[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7_主管官邸.jpg|300px|thumb|{{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7_主管官邸.jpg}}]]
 
[[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7_主管官邸.jpg|300px|thumb|{{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7_主管官邸.jpg}}]]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聖三位一體城與其圓堡,以及教堂、修道院,宏偉壯觀地矗立於雞籠島上,料想故司令官哈老哲應曾樂居其中,如今卻與廢墟無異。該城護牆頗為寬厚,稜堡建造得高大而壯麗,就如北荷蘭一般。整座城砦的內部呈顯四方形,裡面設有住房與倉庫,指揮官與其部屬住在其中。城中有一口相當美麗的深水井,是花了不少力氣從一岩礁中挖砌而成。</font></font>
<i>聖三位一體城與其圓堡,以及教堂、修道院,宏偉壯觀地矗立於雞籠島上,料想故司令官哈老哲應曾樂居其中,如今卻與廢墟無異。該城護牆頗為寬厚,稜堡建造得高大而壯麗,就如北荷蘭一般。整座城砦的內部呈顯四方形,裡面設有住房與倉庫,指揮官與其部屬住在其中。城中有一口相當美麗的深水井,是花了不少力氣從一岩礁中挖砌而成。</i>
 
  
 
本號的右邊繪有一棟看起來像二層(或以上)樓的高大建築物,標誌文字亦因破損,而無從得知原字,或許可以推測是雞籠地區主管的官邸。這座官邸的規模,可從給爾得辜在一六五○年十月向佛兒必賀(Verburch)長官的呈函中[28]窺知。先是長官鑑於雞籠的官邸全屋朽壞,因此命令拆除另建,但給爾得辜卻認為拆除部份並從事整修即可。就中,他提到這座四方形的官邸,原來的長寬與高度如下:
 
本號的右邊繪有一棟看起來像二層(或以上)樓的高大建築物,標誌文字亦因破損,而無從得知原字,或許可以推測是雞籠地區主管的官邸。這座官邸的規模,可從給爾得辜在一六五○年十月向佛兒必賀(Verburch)長官的呈函中[28]窺知。先是長官鑑於雞籠的官邸全屋朽壞,因此命令拆除另建,但給爾得辜卻認為拆除部份並從事整修即可。就中,他提到這座四方形的官邸,原來的長寬與高度如下:
行 128: 行 123:
 
至於城堡外,東北方(即圖上左下側)稜堡之對面,繪有一狀似吊刑架之圖,此圖應非吊刑架,而是給爾得辜報告中:
 
至於城堡外,東北方(即圖上左下側)稜堡之對面,繪有一狀似吊刑架之圖,此圖應非吊刑架,而是給爾得辜報告中:
  
:<i>城外教堂附近,在石塊地板上矗立著兩個形狀怪異的火鉗,並且從地上架起相當稀罕的梯子,神父與修士就在裡頭洗淨身軀。</i>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城外教堂附近,在石塊地板上矗立著兩個形狀怪異的火鉗,並且從地上架起相當稀罕的梯子,神父與修士就在裡頭洗淨身軀。</font></font>
  
 
即神父與修士洗澡用的「兩個形狀怪異的火鉗」。總之,以上地點,都應該在今天中船公司基隆總廠內外一帶。
 
即神父與修士洗澡用的「兩個形狀怪異的火鉗」。總之,以上地點,都應該在今天中船公司基隆總廠內外一帶。
 
{{map|25.15438, 121.76026|400|600|15}}
 
  
 
====58,Reduit Eltenburgh (or Nobelenburgh);de halve maen Bultenburg(?)====
 
====58,Reduit Eltenburgh (or Nobelenburgh);de halve maen Bultenburg(?)====
行 138: 行 131:
 
'''愛爾騰堡(諾貝侖堡)(?)'''
 
'''愛爾騰堡(諾貝侖堡)(?)'''
  
<b>本號位於八尺門水道附近</b>,在突角之處繪有一圓塔狀堡壘的平面圖。荷蘭人在佔領和平島時,指出「水邊有一圓堡(rondeel),可控船隻出入」[32],即指本號之堡壘,也就是村上直次郎、中村孝志所說的「八尺門堡」[33]。
+
本號位於八尺門水道附近,在突角之處繪有一圓塔狀堡壘的平面圖。荷蘭人在佔領和平島時,指出「水邊有一圓堡(rondeel),可控船隻出入」[32],即指本號之堡壘,也就是村上直次郎、中村孝志所說的「八尺門堡」[33]。
  
 
不過,根據一六六四年的《巴城日記》記載,此堡的建築形狀卻為半月堡(Halve maen)[34],且在一六六六年底時,屋頂重拆進行整修[35],但何時倒壞而不見地上基礎,待考。
 
不過,根據一六六四年的《巴城日記》記載,此堡的建築形狀卻為半月堡(Halve maen)[34],且在一六六六年底時,屋頂重拆進行整修[35],但何時倒壞而不見地上基礎,待考。
行 144: 行 137:
 
此外,本號的正下方繪有一四方形的格子,狀似花園。不過,此圖應該是表示給爾得辜報告中的「傾毀教堂、修道院」,報告云:
 
此外,本號的正下方繪有一四方形的格子,狀似花園。不過,此圖應該是表示給爾得辜報告中的「傾毀教堂、修道院」,報告云:
  
:<i>那裡〔雞籠〕放置著一大堆數不完的傾毀城砦、教堂與修道院之磚石,可拿取一些數量來,再蓋房舍之類。</i>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那裡〔雞籠〕放置著一大堆數不完的傾毀城砦、教堂與修道院之磚石,可拿取一些數量來,再蓋房舍之類。</font></font>
  
 
雖然,本圖的右側又繪有一間完整的教堂,似乎上述的方格子圖案並非教堂之類。但若據西班牙文獻,可知和平島上應該有兩間(或以上)的教堂或修道院。一為聖道明會(St. Domingo)的修道院或教堂[36];另一為方濟會的「聖方濟修道院(St. Francis)[37]。再者,根據VET305號之圖(註見六十一號),與本圖同樣介於山下與城堡之間的地方,亦繪有兩個建築物的平面圖,其標號「i」者,為「傾毀修道院」,位置與本圖的方格子相同,換句話說本圖的方格子,表示已經傾毀的聖方濟修道院。
 
雖然,本圖的右側又繪有一間完整的教堂,似乎上述的方格子圖案並非教堂之類。但若據西班牙文獻,可知和平島上應該有兩間(或以上)的教堂或修道院。一為聖道明會(St. Domingo)的修道院或教堂[36];另一為方濟會的「聖方濟修道院(St. Francis)[37]。再者,根據VET305號之圖(註見六十一號),與本圖同樣介於山下與城堡之間的地方,亦繪有兩個建築物的平面圖,其標號「i」者,為「傾毀修道院」,位置與本圖的方格子相同,換句話說本圖的方格子,表示已經傾毀的聖方濟修道院。
  
 
至於本圖的完整且有圍牆之教堂,牆外又繪有兩個方形狀的圖案,正是表示這間為有墳場(kerkhof,churchyard)的聖道明會教堂。而如VET305號圖標號「h」的文字所示,西班牙的聖道明會堂,在荷蘭人佔領後,似乎是被充當「公司穀倉」之用。
 
至於本圖的完整且有圍牆之教堂,牆外又繪有兩個方形狀的圖案,正是表示這間為有墳場(kerkhof,churchyard)的聖道明會教堂。而如VET305號圖標號「h」的文字所示,西班牙的聖道明會堂,在荷蘭人佔領後,似乎是被充當「公司穀倉」之用。
 
{{map|25.15456, 121.76783|400|600|15}}
 
  
 
====59,Rondeel Victoria====
 
====59,Rondeel Victoria====
[[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9_山頂砲台維多利亞堡.jpg|300px|thumb|{{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9_山頂砲台維多利亞堡.jpg}}]]
+
[[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9_山頂砲台維多利亞堡.jpg|400px|thumb|{{image:大台北古地圖_59_山頂砲台維多利亞堡.jpg}}]]
 
'''維多利亞圓堡'''
 
'''維多利亞圓堡'''
  
 
西班牙人除建城堡外,又在高約三百餘呎的山頂上另設一堡壘[38](見圖6-2)。可惜,目前的西文資料並未提到山上堡壘之名稱。有趣的是,荷蘭資料中卻留下可供「破案」的相關稱呼。一六三六年,荷蘭人獲知西班牙人當時在淡水、雞籠地區興築四座防禦工事或城砦(Sterk / Fortresse / Fort)的情報。《臺灣日記》與《巴達維亞城日記》都有記錄當時的情報,《臺灣日記》[39]大意云:
 
西班牙人除建城堡外,又在高約三百餘呎的山頂上另設一堡壘[38](見圖6-2)。可惜,目前的西文資料並未提到山上堡壘之名稱。有趣的是,荷蘭資料中卻留下可供「破案」的相關稱呼。一六三六年,荷蘭人獲知西班牙人當時在淡水、雞籠地區興築四座防禦工事或城砦(Sterk / Fortresse / Fort)的情報。《臺灣日記》與《巴達維亞城日記》都有記錄當時的情報,《臺灣日記》[39]大意云:
  
:<i>A,最大一座名叫「Sanckodeeff」,有四個城角,設有大砲。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A,最大一座名叫「Sanckodeeff」,有四個城角,設有大砲。
  
:B,建築甚美(seelickste)的圓塔叫「Milaen」(= St. Maximiliaen),位於東水道的入口處。
+
B,建築甚美(seelickste)的圓塔叫「Milaen」(= St. Maximiliaen),位於東水道的入口處。
  
:C,「Koevo」,最堅強(的防禦工事),位於山上最高處,俯控一切。
+
C,「Koevo」,最堅強(的防禦工事),位於山上最高處,俯控一切。
  
:D,「St. Salvador」,長為約一荷里之內,但並不寬(的市街)。
+
D,「St. Salvador」,長為約一荷里之內,但並不寬(的市街)。
  
:E,淡水港口建有四個城角的磚造城砦。
+
E,淡水港口建有四個城角的磚造城砦。
  
:F,並有意要在第三區的噶瑪蘭(Cavolan)築一城砦。</i>
+
F,並有意要在第三區的噶瑪蘭(Cavolan)築一城砦。</font></font>
  
 
《巴城日記》[40]則記載西班牙人用石灰及磚塊,建造了四座大型的防禦城砦(vier roijale forten),以及一處市街,其名稱如下:
 
《巴城日記》[40]則記載西班牙人用石灰及磚塊,建造了四座大型的防禦城砦(vier roijale forten),以及一處市街,其名稱如下:
  
:<i>A,[[Santissima Trinidado]]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
 +
A,[[Santissima Trinidado]]
  
:B,St. Antonio
+
B,St. Antonio
  
:C,St. Millan
+
C,St. Millan
  
:D,St. Augustin
+
D,St. Augustin
  
:E,以及雞籠街St. Salvador,淡水的St. Domingo,其城牆有二十及二十五荷呎高。</i>
+
E,以及雞籠街St. Salvador,淡水的St. Domingo,其城牆有二十及二十五荷呎高。</font></font>
  
 
一六四○年十二月,荷蘭人又採獲一則情報,一位一六三九年還住在雞籠地區的漢人向大員的荷蘭人提供訊息,謂該地區西班牙人的情況不佳,由於兵員少,故在不久之前不得不放棄「St. Antonio」、「St. Eliaen(= St. Millan?)」以及「St. Payo」的防禦工事,現在只有以「La Santissima大城」與「Cube圓堡」扼守港口的出入[41]。
 
一六四○年十二月,荷蘭人又採獲一則情報,一位一六三九年還住在雞籠地區的漢人向大員的荷蘭人提供訊息,謂該地區西班牙人的情況不佳,由於兵員少,故在不久之前不得不放棄「St. Antonio」、「St. Eliaen(= St. Millan?)」以及「St. Payo」的防禦工事,現在只有以「La Santissima大城」與「Cube圓堡」扼守港口的出入[41]。
行 198: 行 190:
 
E,Koevo = Cube,「位於山上最高處,俯控一切」。毫無疑問的,它就是指本號的「Rondeel Victoria:維多利亞圓堡」。再者,荷蘭情報中所說的「Koevo」、「Cube」,其實就是西班牙語「Cubo:圓形崗樓」的傳聞記音[45]。
 
E,Koevo = Cube,「位於山上最高處,俯控一切」。毫無疑問的,它就是指本號的「Rondeel Victoria:維多利亞圓堡」。再者,荷蘭情報中所說的「Koevo」、「Cube」,其實就是西班牙語「Cubo:圓形崗樓」的傳聞記音[45]。
  
經上面繁瑣考訂後,完全可確定<b>和平島的的山上堡壘,在西班牙時代稱為:Cubo,荷蘭時代稱:Victoria,進而在清代,被稱為「山仔砲臺」</b>[46]。又,據一六四二年八月荷蘭人攻佔和平島後,雞籠議會呈送給大員的特勞典(Traudenius)長官信函中,有云:「(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左右,全艦隊安全抵達雞籠島的東北端,在遭遇敵人從Ronduijt──他們用白磚(witten steen)再造──以及從聖三位一體大城發射若干砲彈之後……」[47],可知<b>山上這座圓形的崗樓(並參見圖),其建築材料是用白磚</b>。
+
經上面繁瑣考訂後,完全可確定和平島的的山上堡壘,在西班牙時代稱為:Cubo,荷蘭時代稱:Victoria,進而在清代,被稱為「山仔砲臺」[46]。又,據一六四二年八月荷蘭人攻佔和平島後,雞籠議會呈送給大員的特勞典(Traudenius)長官信函中,有云:「(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左右,全艦隊安全抵達雞籠島的東北端,在遭遇敵人從Ronduijt──他們用白磚(witten steen)再造──以及從聖三位一體大城發射若干砲彈之後……」[47],可知山上這座圓形的崗樓(並參見圖),其建築材料是用白磚。
  
如果讀者稍微注意一下,可發現維多利亞旁邊,還另有一防禦工事,此木柵(Wanbuis)名為:Rustenburgh[48]。此座山,現在當地人稱為「龍仔山」[49],據其他資料,亦有稱為「西樓山(島)」[50]者。據云,山上尚有清朝砲臺,但自日本時代以迄今仍為「軍事要塞(?)」,外人無法參觀[51]。我曾多次與友人、學生要入內調查,但僅能在營區門口徘徊。由外面看之,<b>營區最高處築有一碉堡,我懷疑是就原址之上重建</b>。無論如何,我期待著日本大學者村上直次郎所無法完成完成的調查工作,在最近能完成。
+
如果讀者稍微注意一下,可發現維多利亞旁邊,還另有一防禦工事,此木柵(Wanbuis)名為:Rustenburgh[48]。此座山,現在當地人稱為「龍仔山」[49],據其他資料,亦有稱為「西樓山(島)」[50]者。據云,山上尚有清朝砲臺,但自日本時代以迄今仍為「軍事要塞(?)」,外人無法參觀[51]。我曾多次與友人、學生要入內調查,但僅能在營區門口徘徊。由外面看之,營區最高處築有一碉堡,我懷疑是就原址之上重建。無論如何,我期待著日本大學者村上直次郎所無法完成完成的調查工作,在最近能完成。
  
{{map|25.1596, 121.76771|400|600|15}}
+
[[image:大台北古地圖_60_千疊敷.jpg|200px|thumb|大台北古地圖_60_千疊敷]]
  
 
====60,?====
 
====60,?====
[[image:大台北古地圖_60_千疊敷.jpg|200px|thumb|大台北古地圖_60_千疊敷]]
 
 
'''千疊敷一帶(?)'''
 
'''千疊敷一帶(?)'''
 
 
本號圖繪有四塊細長的長方形圖案,就方位及形狀來看,應該就是今天和平濱海公園附近的「千疊敷」。本圖右上方繪有一小蓄水區,無疑也就是今青菜埕仔內側「小湖」,似乎為清代《淡水廳志》所載的「金魚湖,在雞籠社寮前,水深數尺澈底,水藻砂石皆見,時有五色魚」[52]。
 
本號圖繪有四塊細長的長方形圖案,就方位及形狀來看,應該就是今天和平濱海公園附近的「千疊敷」。本圖右上方繪有一小蓄水區,無疑也就是今青菜埕仔內側「小湖」,似乎為清代《淡水廳志》所載的「金魚湖,在雞籠社寮前,水深數尺澈底,水藻砂石皆見,時有五色魚」[52]。
 
{{map|25.15959, 121.77489|400|600|15}}
 
  
 
====61,’t Fort Noortholland (?)====
 
====61,’t Fort Noortholland (?)====
行 259: 行 247:
 
其實,日本時代的學者曾樂觀地認為大紅毛城大致可以復原,而且其周圍的史蹟遺址亦可推斷出來[69],遺憾的是後來因外在環境而未竟其業。我也認為,從目前留下的西、荷檔案與文獻,足夠重建當時北臺國際匯合地點的島上城堡與市街之大致形貌,進而期待有心人共同從事這個工作。
 
其實,日本時代的學者曾樂觀地認為大紅毛城大致可以復原,而且其周圍的史蹟遺址亦可推斷出來[69],遺憾的是後來因外在環境而未竟其業。我也認為,從目前留下的西、荷檔案與文獻,足夠重建當時北臺國際匯合地點的島上城堡與市街之大致形貌,進而期待有心人共同從事這個工作。
  
{{map|25.15493, 121.76041|400|600|15}}
+
<hr>
 
 
----
 
 
[1] 例如:《清一統志臺灣府》文叢六八(臺北,1960),頁14、23,即云:「大雞籠山……紅毛嘗築城於此」,彷彿「聖三位一體城」是建在和平島的對岸。又,和平島的北邊有今名「基隆嶼」,亦易為人誤成清代的「雞籠嶼」,參見: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頁26。
 
[1] 例如:《清一統志臺灣府》文叢六八(臺北,1960),頁14、23,即云:「大雞籠山……紅毛嘗築城於此」,彷彿「聖三位一體城」是建在和平島的對岸。又,和平島的北邊有今名「基隆嶼」,亦易為人誤成清代的「雞籠嶼」,參見: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頁26。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