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變電所"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行 1: 行 1:
  
 
'''直轄市定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簡介==
 
  
坐落在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上,是於1938年時就存在的變電所,負責整個大稻埕的電力輸送工作,而早在1932年此地便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設立的「散宿所」,日治時代的散宿所就相當於現在的服務所,散宿所中長期駐有專業的電器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的任務是保養管內配電線路、 接戶線、電話線路及用電設備等。
+
==歷史背景==
  
走過80個年頭,雖然變電所內加裝許多現代化設備,但其外觀仍保有日治時期的樣貌,變電所由一層樓高的控制室與一座吊揚塔組成,建築以鋼筋混凝土建成,街角採圓弧設計,外牆為淺綠色溝紋「二丁掛」面磚,溝面磚為日治時期引進,廣泛用在當時的公共建設上,表面凹凸設計,較不反光,其顏色多為淺綠、土黃和褐色等樸素的顏色,而女兒牆外側還保有「臺電株式會社」的標誌殘跡。雖已經歷幾度翻新,但其外觀仍保存完整,是北市少數留下的日治時期二次變電所。
+
 坐落在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上,是於1938年時就存在的變電所,負責整個大稻埕的電力輸送工作,而早在1932年此地便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設立的「散宿所」,
 +
日治時代的散宿所就相當於現在的服務所,散宿所中長期駐有專業的電器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的任務是保養管內配電線路、 接戶線、電話線路及用電設備等。
 +
 
 +
==建築特色==
 +
 走過80個年頭,雖然變電所內加裝許多現代化設備,但其外觀仍保有日治時期的樣貌,變電所由一層樓高的控制室與一座吊揚塔組成,建築以鋼筋混凝土建成,街角採圓弧設計,
 +
外牆為淺綠色溝紋「二丁掛」面磚,溝面磚為日治時期引進,廣泛用在當時的公共建設上,表面凹凸設計,較不反光,其顏色多為淺綠、土黃和褐色等樸素的顏色,
 +
而女兒牆外側還保有「臺電株式會社」的標誌殘跡。雖已經歷幾度翻新,但其外觀仍保存完整,是北市少數留下的日治時期二次變電所。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於 2019年11月7日 (四) 13:19 的修訂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背景

 坐落在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上,是於1938年時就存在的變電所,負責整個大稻埕的電力輸送工作,而早在1932年此地便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設立的「散宿所」, 日治時代的散宿所就相當於現在的服務所,散宿所中長期駐有專業的電器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的任務是保養管內配電線路、 接戶線、電話線路及用電設備等。

建築特色

 走過80個年頭,雖然變電所內加裝許多現代化設備,但其外觀仍保有日治時期的樣貌,變電所由一層樓高的控制室與一座吊揚塔組成,建築以鋼筋混凝土建成,街角採圓弧設計, 外牆為淺綠色溝紋「二丁掛」面磚,溝面磚為日治時期引進,廣泛用在當時的公共建設上,表面凹凸設計,較不反光,其顏色多為淺綠、土黃和褐色等樸素的顏色, 而女兒牆外側還保有「臺電株式會社」的標誌殘跡。雖已經歷幾度翻新,但其外觀仍保存完整,是北市少數留下的日治時期二次變電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