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喬治‧勒斯萊‧馬偕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6: 行 6:
 
19世紀末期至臺灣傳教與行醫,漢名[[偕叡理]],臺灣人稱其為「[[馬偕]]」、「[[馬偕博士]]」或「[[馬偕牧師]]」。其父母是蘇格蘭人,於[[1830年]]移民至加拿大。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讚賞馬偕的一生。馬偕就讀師範學校,於十五歲畢業後擔任小學老師有六年之久,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及Knox‐College神學院深造,[[1867年]]轉往紐約普林斯敦(Prinston)神學院。[[1870年]普林斯頓神學院。9月向加拿大總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自願為海外宣教師。
 
19世紀末期至臺灣傳教與行醫,漢名[[偕叡理]],臺灣人稱其為「[[馬偕]]」、「[[馬偕博士]]」或「[[馬偕牧師]]」。其父母是蘇格蘭人,於[[1830年]]移民至加拿大。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讚賞馬偕的一生。馬偕就讀師範學校,於十五歲畢業後擔任小學老師有六年之久,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及Knox‐College神學院深造,[[1867年]]轉往紐約普林斯敦(Prinston)神學院。[[1870年]普林斯頓神學院。9月向加拿大總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自願為海外宣教師。
  
  [[1871年]](清同治十年)10月19日年僅27歲的馬偕離開家鄉,先到香港再輾轉經過中國廣州、汕頭等地,於12月30日下午抵達臺灣打狗(高雄)。到臺灣,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馬偕]]自己說:「這好像無形的線,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3月7日又在[[李庥]]牧師(Hugh Ritchie)的陪伴下,於3月9日抵達[[淡水]]。[[馬偕]]在自述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向內陸遙望濃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我知道此地就是我的住所,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
+
  [[1871年]](清同治十年)10月19日年僅27歲的馬偕離開家鄉,先到香港再輾轉經過中國廣州、汕頭等地,於12月30日下午抵達臺灣打狗(高雄)。到臺灣,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馬偕]]自己說:「這好像無形的線,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3月7日又在[[李庥]]牧師(Hugh Ritchie)的陪伴下,於3月9日抵達[[淡水]]。[[馬偕]]在自述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向內陸遙望濃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我知道此地就是我的住所,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
  
 
  此後喬治‧勒斯萊‧馬偕開始了他的佈道工作,在[[淡水]]、五股坑、新港社、和尚州等地相繼設立教會。同時,[[馬偕]]也在自宅展開免費醫療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瘧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番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還大量傳授西洋科學知識。
 
  此後喬治‧勒斯萊‧馬偕開始了他的佈道工作,在[[淡水]]、五股坑、新港社、和尚州等地相繼設立教會。同時,[[馬偕]]也在自宅展開免費醫療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瘧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番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還大量傳授西洋科學知識。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