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是[[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策劃,陳泳惠、林江臺合著,由玉山社於[[2012年]]出版的書籍,介紹[[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事蹟。本書作者運用[[愛愛院]]院史資料、日治時期報刊及相關研究成果,探究[[施乾]]投身社會救助事業的歷史脈絡與貢獻。
+
  《[[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是[[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策劃,陳泳惠、林江臺合著,由玉山社於2012年出版的書籍,介紹[[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事蹟。本書作者運用愛愛院院史資料、日治時期報刊及相關研究成果,探究施乾投身社會救助事業的歷史脈絡與貢獻。
  
 
==書目資料==
 
==書目資料==
行 18: 行 18:
 
  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以生命作賭注呼籲乞丐救濟,是堅信只有站在人類愛,人道的立場才能指望問題的解決。只有愛可憐人之心,愛敵人之心,才能指望真正的天下泰平。--施乾
 
  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以生命作賭注呼籲乞丐救濟,是堅信只有站在人類愛,人道的立場才能指望問題的解決。只有愛可憐人之心,愛敵人之心,才能指望真正的天下泰平。--施乾
  
  [[1923年]](大正12年),一位24歲的台灣青年——[[施乾]],放棄了令人稱羨的台灣總督府職務,以及大好前程,毅然投入台灣的乞丐救助事業,有別於以往的「施捨」觀念,施乾以「協助乞丐回歸正常社會」為出發,創辦了「[[愛愛寮]]」(今愛愛院前身)。
+
  [[1923年]](大正12年),一位24歲的台灣青年——施乾,放棄了令人稱羨的台灣總督府職務,以及大好前程,毅然投入台灣的乞丐救助事業,有別於以往的「施捨」觀念,施乾以「協助乞丐回歸正常社會」為出發,創辦了「愛愛寮」(今愛愛院前身)。
  
 
  這樣的思維在當時代的台灣,是一項破天荒的行為,施乾受到台灣各界人士的支持與鼓勵,卻也多次承受了現實的經濟壓力。雖然施乾不幸在1944年因病去逝,但其所留下的,卻是對社會、對人類的貴重資產。在愛愛寮創立即將屆滿九十週年的今天,希望透過本書,讓我們再次思考我們所忽略的世界。
 
  這樣的思維在當時代的台灣,是一項破天荒的行為,施乾受到台灣各界人士的支持與鼓勵,卻也多次承受了現實的經濟壓力。雖然施乾不幸在1944年因病去逝,但其所留下的,卻是對社會、對人類的貴重資產。在愛愛寮創立即將屆滿九十週年的今天,希望透過本書,讓我們再次思考我們所忽略的世界。
行 34: 行 34: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1923年]]由創辦人施乾先生於台北市萬華成立愛愛寮開始,原本以收容乞丐為主,戰後隨著台灣社會的進步繁榮,功能也隨之調整。近年來,機構外觀從木造院舍到鋼筋水泥的結構;從傳統家庭式的照顧模式到現代化經營;從獨自救貧濟苦的扶助到專業團隊服務輸送,在在將施乾先生的思與為,內化為每位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
+
  1923年由創辦人施乾先生於台北市萬華成立愛愛寮開始,原本以收容乞丐為主,戰後隨著台灣社會的進步繁榮,功能也隨之調整。近年來,機構外觀從木造院舍到鋼筋水泥的結構;從傳統家庭式的照顧模式到現代化經營;從獨自救貧濟苦的扶助到專業團隊服務輸送,在在將施乾先生的思與為,內化為每位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
  
  [[2012年]]的愛愛院,住民人數210人,男性110人、女性100人,平均年齡82歲,中低收入戶長者比例33.8%,而接受該院愛心扶助之比例為59%,住民50%持有身心障礙手冊,18%之住民入住該院長達10年以上。所有住民由一群跨專業之工作團隊成員,提供全程、全隊、全人、全家的照顧。愛愛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為宗旨,除了外部法規的要求外,更秉持愛心耐心的照顧與服務。服務對象除了院內長輩外,也擴展到外部獨居長輩,以多元化活動陪伴、照顧有需求的長輩。
+
  2012年的愛愛院,住民人數210人,男性110人、女性100人,平均年齡82歲,中低收入戶長者比例33.8%,而接受該院愛心扶助之比例為59%,住民50%持有身心障礙手冊,18%之住民入住該院長達10年以上。所有住民由一群跨專業之工作團隊成員,提供全程、全隊、全人、全家的照顧。愛愛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為宗旨,除了外部法規的要求外,更秉持愛心耐心的照顧與服務。服務對象除了院內長輩外,也擴展到外部獨居長輩,以多元化活動陪伴、照顧有需求的長輩。
  
 
  愛愛院的價值已不僅只是為照顧長輩而努力,家屬的感受及員工的投入,儼然成為機構的社會價值。曾有萬餘名住民及家屬、工作人員是這片土地的過客,但每個人都為愛愛院寫下歷史,愛愛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施乾先生思與為的引領下,將永無句點的傳承。
 
  愛愛院的價值已不僅只是為照顧長輩而努力,家屬的感受及員工的投入,儼然成為機構的社會價值。曾有萬餘名住民及家屬、工作人員是這片土地的過客,但每個人都為愛愛院寫下歷史,愛愛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施乾先生思與為的引領下,將永無句點的傳承。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泳惠
+
 
 +
陳泳惠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現職為台北市雙園國小教師。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現職為台北市雙園國小教師。
  
*林江臺
+
林江臺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碩士,現職為台北市萬福國小教師。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碩士,現職為台北市萬福國小教師。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