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5: 行 5:
  
 
==簡介==
 
==簡介==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俗稱[[小白宮]]。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清咸豐8年)清朝在英法聯軍時戰敗後與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1860年]](咸豐10)天津條約([[1858年]]簽訂,[[1860年]]互換)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於[[1861年]]7月(咸豐11年6月)抵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況,因臺灣府城海口淤滯、船隻難停泊不適合做為通商港口,最後議定[[滬尾]]作為通商碼頭,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海關業務主要是徵收進出口船隻裝載貨物的稅款,同時擔任償還列強賠款、外債擔保的角色。而後[[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洋關亦正式設立,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書記)及其他海關官員居住。
+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俗稱[[小白宮]]。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清咸豐8年)清朝在英法聯軍時戰敗後與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1860年]](咸豐10)天津條約([[1858年]]簽訂,[[1860年]]互換)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於[[1861年]]7月(咸豐11年6月)抵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況,因臺灣府城海口淤滯、船隻難停泊不適合做為通商港口,最後議定[[滬尾]]作為通商碼頭,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海關業務主要是徵收進出口船隻裝載貨物的稅款,同時擔任償還列強賠款、外債擔保的角色。而後[[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洋關亦正式設立,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書記)及其他海關官員居住。
  
 
  最初淡水海關設置是由中國人管理,清廷為斷絕華人官吏貪墨的陋規並確保關稅之徵收,聘洋人為稅務司總管,清廷派任的海關監督,僅能管理原來的常關事務,稅務司完全掌握洋關的行政與關稅大權。首任副稅務司長是英國人侯威爾擔任,至此正式開始淡水的洋關史。海關公署就在舊的[[滬尾水師守備署]](即今[[紅毛城]]西側停車場)做為辦公之用,碼頭就設在正前方的淡水河畔,依洋關務編制屬於徵稅部門,可分為洋人、華人兩系統,洋人又分內班、外班、海班。內班設有稅務司、副稅務司、幫辦、供事、醫師;外班有各等總巡等驗貨、巡役等。
 
  最初淡水海關設置是由中國人管理,清廷為斷絕華人官吏貪墨的陋規並確保關稅之徵收,聘洋人為稅務司總管,清廷派任的海關監督,僅能管理原來的常關事務,稅務司完全掌握洋關的行政與關稅大權。首任副稅務司長是英國人侯威爾擔任,至此正式開始淡水的洋關史。海關公署就在舊的[[滬尾水師守備署]](即今[[紅毛城]]西側停車場)做為辦公之用,碼頭就設在正前方的淡水河畔,依洋關務編制屬於徵稅部門,可分為洋人、華人兩系統,洋人又分內班、外班、海班。內班設有稅務司、副稅務司、幫辦、供事、醫師;外班有各等總巡等驗貨、巡役等。
  
  淡水關署早期因為人數只有數人,祇能租屋居住,但終非長久之計,一方面他們不願與華人混居,另一方面華人民宅不適合時洋人起居習慣,遂有興建官邸宿舍之舉,這就是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的由來。[[1866年]]稅務司購買到現在官邸和附近土地,於[[1869年]]由副稅務司長[[郝伯遜]]著手進行規畫和興建官邸,陸續完成三座洋樓,提供司長、秘書和部屬居住,當時淡水人稱之為「[[埔頂三塊厝]]」。可惜原屋三棟皆已毀,現今的「[[小白宮]]」,是日本時代重建的。
+
  淡水關署早期因為人數只有數人,祇能租屋居住,但終非長久之計,一方面他們不願與華人混居,另一方面華人民宅不適合時洋人起居習慣,遂有興建官邸宿舍之舉,這就是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的由來。[[1866年]]稅務司購買到現在官邸和附近土地,於[[1869年]]由副稅務司長[[郝伯遜]]著手進行規畫和興建官邸,陸續完成三座洋樓,提供司長、秘書和部屬居住,當時淡水人稱之為「[[埔頂三塊厝]]」。現僅存一棟,稱[[小白宮]],官方正式名稱為:[[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但據王意晴老師轉述馬偕曾孫柯威霖博士所稱,應為員工宿舍,官邸實際上已拆除。
  
  「[[埔頂三塊厝]]」在[[1884年]][[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的淡水戰區,淡水沿岸遭法軍砲擊,炸毀部屬所居住的房舍,只剩下兩棟;到光緒二十一[[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清廷派李經方到基隆外海與日本海軍做形式上的交接。同年6月5日,日本稅關鑑定官野村材二在基隆登陸,基隆海關人員都已撤離,6月9日抵達淡水,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H.B.Morse)向日方表示:「大清帝國海關屬於赫德管轄,清廷僅支付海關人員薪俸、房租及其他雜費,每月三千兩而已,海關業務形同包稅制度,所有房屋、地產等均屬於赫德的私產。」日本查證結果,淡水海關官舍土地一區確有登記在赫德名下,經雙方不斷地交涉後,日本方面以銀幣五萬兩購回淡水和基隆海關,終在8月5日,馬士結束淡水關的關務,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給日本。
+
  「[[埔頂三塊厝]]」在[[1884年]][[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的淡水戰區,淡水沿岸遭法軍砲擊,炸毀部屬所居住的房舍,只剩下兩棟;到光緒二十一[[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清廷派李經方到基隆外海與日本海軍做形式上的交接。同年6月5日,日本稅關鑑定官野村材二在基隆登陸,基隆海關人員都已撤離,6月9日抵達淡水,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H.B.Morse)向日方表示:「大清帝國海關屬於赫德管轄,清廷僅支付海關人員薪俸、房租及其他雜費,每月三千兩而已,海關業務形同包稅制度,所有房屋、地產等均屬於赫德的私產。」日本查證結果,淡水海關官舍土地一區確有登記在赫德名下,經雙方不斷的交涉後,日本方面以銀幣五萬兩購回淡水和基隆海關,終在8月5日,馬士結束淡水關的關務,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給日本。
  
 
  所以於[[1895年]],日本重新開設淡水稅關,由於淡水港沒落,關務悠閒,淡水稅關掌中村純九郎發起,將剩下的兩棟官邸改成為官兵聚會場所及賓館,組成五十會俱樂部,內設俱樂部,有遊戲室與食堂,提供書籍閱覽、棋類、球類、游泳等比賽,海關官邸則提供官員級俱樂部會員休憩、聯誼、進食等功能。
 
  所以於[[1895年]],日本重新開設淡水稅關,由於淡水港沒落,關務悠閒,淡水稅關掌中村純九郎發起,將剩下的兩棟官邸改成為官兵聚會場所及賓館,組成五十會俱樂部,內設俱樂部,有遊戲室與食堂,提供書籍閱覽、棋類、球類、游泳等比賽,海關官邸則提供官員級俱樂部會員休憩、聯誼、進食等功能。
  
  [[1900年]]當時海關將已毀的職員官舍重建,日本稅關長在此成立「五十會俱樂部」,成為關員休憩、聯誼、打球、進食的場所,讓官邸形成不一樣的生機。二戰時兩官邸作為[[淡江中學]]租給學生的宿舍、變成學生的「行寮」。直至大戰末期不再作為行寮後,官邸逐漸荒廢成淡水人稱的鬼屋。臺灣光復後,其中一棟秘書官邸因岌岌可危被拆除,最後只剩下司長官邸,經整修後成為當時總稅務司長官李度的官邸。日漸荒廢的小白宮,於[[1996年]]曾一度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建大樓。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專家,與當時的立委'''蘇貞昌'''、'''王拓'''、'''盧修一'''等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終獲內政部回應,後關稅總局計畫在這個地方重建員工宿舍,但在各界關注下,仍希望能保留原貌、列為古蹟,終於在[[1997年]](民國86年)2月25日,官邸終於被評定為具有歷史意義,在建築上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公告列為第三級古蹟,類別為衙署,面積3,345平方公尺,同時管理工作交由臺北縣政府文化局負責。
+
  [[1900年]]當時海關將已毀的職員官舍重建,日本稅關長在此成立「五十會俱樂部」,成為關員休憩、聯誼、打球、進食的場所,讓官邸形成不一樣的生機。二戰時兩官邸作為[[淡江中學]]租給學生的宿舍、變成學生的「行寮」。直至大戰末期不再作為行寮後,官邸逐漸荒廢成淡水人稱的鬼屋。臺灣光復後,其中一棟秘書官邸因岌岌可危被拆除,最後只剩下司長官邸,經整修後成為當時總稅務司長官李度的官邸。日漸荒廢的小白宮,於[[1996年]]曾一度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建大樓。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專家,與當時的立委'''蘇貞昌'''、'''王拓'''、'''盧修一'''等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終獲內政部回應,後關稅總局計畫在這個地方重建員工宿舍,但在各界關注下,仍希望能保留原貌、列為古蹟,終於在[[1997年]](民國86年)2月25日,官邸終於被評定為具有歷史意義,在建築上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公告列為第三級古蹟,類別為衙署,面積3,345平方公尺,同時管理交由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周邊環境優雅,面向[[淡水河]],遠眺[[觀音山]],與其旁基督教長老會所屬之[[馬偕故居]]形成一[[淡水]]獨特的洋式建築風格,另外,淡水小白宮庭園中的雞蛋花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公告列管為「珍貴樹木」,在開花期的夏秋間也吸引許多遊客賞花。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周邊環境優雅,面向[[淡水河]],遠眺[[觀音山]],與其旁基督教長老會所屬之[[馬偕故居]]形成一[[淡水]]獨特的洋式建築風格,另外,淡水小白宮庭園中的雞蛋花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公告列管為「珍貴樹木」,在開花期的夏秋間也吸引許多遊客賞花。
行 24: 行 24:
  
 
===清水磚砌圍牆===
 
===清水磚砌圍牆===
  官邸創建時之圍牆為黑磚斗子砌圍牆,[[1968年]](民國57年)官邸曾受葛樂禮颱風侵襲,[[1985年]](民國74年)依財政部指示大幅整修加高圍牆,破壞原黑磚斗子砌成的清代圍牆外貌,成為新作清水磚砌圍牆。
+
  官邸創建時之圍牆為黑磚斗子砌圍牆,[[1968年]] (民國57年)官邸曾受葛樂禮颱風侵襲,[[1985年]] (民國74年)依財政部指示大幅整修加高圍牆,破壞原黑磚斗子砌成的清代圍牆外貌,成為新作清水磚砌圍牆。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清水磚砌圍牆.jpg|小白宮-清水磚砌圍牆
 
檔案:清水磚砌圍牆.jpg|小白宮-清水磚砌圍牆
行 41: 行 41:
 
  清代稅務司與日本稅關曾於淡水海關產業上勒石為界。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後,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稅務司李度(Lester Knox Little,美籍)以「小白宮」作為其官舍,為再確立海關屬地,又於官舍和淡水海關用地上重立「總稅務司公署界石」數方。
 
  清代稅務司與日本稅關曾於淡水海關產業上勒石為界。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後,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稅務司李度(Lester Knox Little,美籍)以「小白宮」作為其官舍,為再確立海關屬地,又於官舍和淡水海關用地上重立「總稅務司公署界石」數方。
  
  然而,「小白宮」旁之界石,於[[1997年]]元月被關稅總局取走成為海關博物館展示品,經淡水熱心文化人士於前海關[[淡水烽火地]]搶救後,令相同之界石特重立於此以還原古蹟原貌。
+
  然而,「小白宮」旁之界石,於[[1997年]]元月被關稅總局取走成為海關博物館展示品,經淡水熱心文化人士榆前海關[[淡水烽火地]]搶救後,令相同之界石特重立於此以還原古蹟原貌。
 
{|
 
{|
 
|-
 
|-
行 123: 行 123:
 
*免費定時導覽時間:10:00、11:00、14:00、16:00
 
*免費定時導覽時間:10:00、11:00、14:00、16:00
 
*休館時間:每月第一個星期一(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翌日休館)、農曆除夕、年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其他必要之休館日將另行公告。
 
*休館時間:每月第一個星期一(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翌日休館)、農曆除夕、年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其他必要之休館日將另行公告。
*聯絡電話:(02)2628-2865分機109
+
*連絡電話:(02)2628-2865分機109
 
{{Map1|25.17412, 121.43624}}
 
{{Map1|25.17412, 121.43624}}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