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凱達格蘭族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凱達格蘭族為臺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淡水]]、[[臺北]]、基隆一帶,以臺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漢化而難以辨別。語源來自社寮島kuvu社語、北投社語之自稱Kitaganan。最常見的簡稱Kelan,實即雞籠、基隆地名之最早由來。
+
凱達格蘭族為臺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淡水]]、臺北、基隆一帶,以臺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漢化而難以辨別。語源自社寮島kuvu社語、北投社語之自稱Kitaganan。最常見的簡稱Kelan,實即雞籠、基隆地名之最早由來。
 
==簡介==
 
==簡介==
在三百多年前,臺北盆地是凱達格蘭族的領域,大約有三十多社,原本散居在各地以漁獵和簡易農耕為生,後經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日本人入侵與開墾,生活和族群發生重大變化。這些重大的改變,逐漸讓凱達格蘭族人,甚至全臺灣平埔族走向消失的命運。現今如果要找尋凱達格蘭族人的過去生活面貌,除了透過文獻外,就是依據考古發現。目前最大的考古發現是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遺址,由這個遺址的遺物推定凱達格蘭族人,可能在相當於漢朝的時間就已經進入臺灣。他們的聚落和附近地區,成為後來漢人移民、開墾、建立村莊的地點。
+
在三百多年前,臺北盆地是凱達格蘭族的領域,大約有三十多社,原本散居在各地以漁獵和簡易農耕為生,後經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日本人入侵、開墾,生活和族群發生重大變化。這些重大的改變,逐漸讓凱達格蘭族人,甚至全臺灣平埔族走向消失的命運。現今如果要找尋凱達格蘭族人的過去生活面貌,除了透過文獻外,就是依據考古發現。目前最大的考古發現是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遺址,由這個遺址的遺物推定凱達格蘭族人,可能在相當於漢朝的時間就已經進入臺灣。他們的聚落和附近地區,成為後來漢人移民、開墾、建立村莊的地點。
  
 
相傳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臺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陸,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文獻指出仍為臺北一帶最主要住民結構。如詳加細分,該族分布範圍約為現今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板橋及桃園北區。部分學者則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支系,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的一支社頭社,可再將該族區分成巴賽族與雷朗族。
 
相傳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臺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陸,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文獻指出仍為臺北一帶最主要住民結構。如詳加細分,該族分布範圍約為現今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板橋及桃園北區。部分學者則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支系,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的一支社頭社,可再將該族區分成巴賽族與雷朗族。
行 9: 行 9:
 
另外,該族以及其他平埔各族一樣為母系社會,從婚姻與財產制度中可顯而易見:男性必須入贅,家產也由女性繼承,這與漢人文化有極大的差異。17世紀-18世紀,中國福建泉漳一帶的閩南人移民大量進入臺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除了被清政府歸類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滅失。
 
另外,該族以及其他平埔各族一樣為母系社會,從婚姻與財產制度中可顯而易見:男性必須入贅,家產也由女性繼承,這與漢人文化有極大的差異。17世紀-18世紀,中國福建泉漳一帶的閩南人移民大量進入臺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除了被清政府歸類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滅失。
  
據考證,現今雙北許多地名為凱達格蘭語音譯而成,例如大龍峒、北投、唭哩岸、八里、秀朗、艋舺等。
+
據考證,現今雙北許多地名為凱達格蘭語音譯而成,例如:大龍峒、北投、唭哩岸、八里、秀朗、艋舺等。
  
 
[[zh:凱達格蘭族]]
 
[[zh:凱達格蘭族]]
 
[[en:Ketagalan people]]
 
[[en:Ketagalan people]]
 
[[ja:ケタガラン族]]
 
[[ja:ケタガラン族]]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