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GinaChu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使用者:GinaChu/多田榮吉故居|多田榮吉故居]]
 
  
 
+
主題:淡水多田榮吉故居
+
組員:劉麗文、朱美玲、張展佑
組員:劉麗文、朱美玲、劉展佑
 
 
日期:2019/5/19
 
日期:2019/5/19
  
  
 +
日據時期淡水街長(相當於淡水鎮長)多田榮吉位於淡水馬偕街的故居,號稱是全台第一個接自來水的民宅,百年小鎮的淡水是台灣發展的縮影,保存相當多的古蹟,目前淡水僅剩兩、三地保有日式古蹟,因此,保存淡水具有特色的日式建築顯得更為重要。
 +
據知多田榮吉故居現址最早是清朝學海書院的學田,後為日本學產財團的產業,民國初年由多田榮吉購得,並申請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乃至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使得本建築在人文意義外,增添了地區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地位,在保存上更加具有價值。
  
 +
戰後多田榮吉私底下將本建築以6000元賣出,本建築便長期為私人所使用,由於有人居住的緣故,房屋的修繕格外受到重視,對於建築物的壽命延長實際上有著正面的效果,然而由於該宅在戰後初期被經濟部以接收日產名義,將所有權登記在經濟部的名下,並有土地登記謄本可以證明。使得多田榮吉故居存在著產權爭議問題,經多次協調後現有屋主與擁有所有權的經濟部,均贊同列為古蹟保存,由縣府列管。這座可能是全臺第一個接用自來水的民宅,在淡水地區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古蹟博物館及文化局等相關單位的諸多努力下得以保存,未來還可以作為經濟部陳列法碼、秤等度量衡工具的公共展示空間,也提供若干日治時期的文物作為展覽。
  
🌀多田榮吉故居
+
多田榮吉故居占地約100坪,建物約30多坪,這棟在日治時期以紅檜木搭建的和式建築物,使得房屋本身在使用耐久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勢。多田榮吉故居建築形式為標準的日式木造官舍形式,相較於淡水地區早年擁有多處日式官舍建築,在中正路多處日式官舍被拆除後,使得這些見證了日本人在臺灣統治時代的文化遺跡急遽地消失。本建築在使用者所佔有的地位特殊及日式建築在淡水多雨天候下無法獲得良好保存的情況下,本建築保存的意義顯得格外的重要。
 
+
(內容摘自台北縣文化局)
🌀
 
多田榮吉新開張飲料室☝️圖1
 
資料引用:淡水古蹟博物館志工隊志工
 
 
 
🌀淡水相關日式建築(memo討論資料)
 
🔹多田榮吉故居
 
🔹一滴水紀念館(設連結)
 
🔹日式警官宿舍
 
🔹
 
 
 
 
 
🌀多田榮吉故居 植物(memo討論資料)
 
 
 
🔹淡水擁有豐富的人文資產外,其實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像是多田榮吉故居與滬尾礮臺的蓮霧樹,只要到了結果的季節,就會增加許多的昆蟲與鳥類,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蹤跡。
 
 
 
🔹蓮霧
 
🔹樟木
 
🔹楊桃
 
🔹鐵樹
 
🔹榕樹
 
🔹月桂
 
 
 
內容引用:
 
相片引用:淡水古蹟博物館志工隊志工(淑貞.美玲)
 
 
 
🌀🔹多元的介紹,會讓觀眾更清楚的建構起當時的整個時光環境與背景。以多田榮吉故居為例,其用了很多的紅檜木搭建,(memo)介紹的時候也會帶到有關檜木的生長,以及台灣林業的發展⋯等。
 
在淡古這樣的故事是說也說不完的。
 
內容引用:淡水古蹟博物館志工隊志工
 
 
 
🌀自來水(memo討論資料)
 
 
 
多田榮吉故居建於1937年,淡水1899年即有自來水。早期洋行林立,洋人及淡水商人應有能力接自來水。所以可說多吉榮吉故居是比較早接自來水的民宅。
 
附淡古之說明檔
 
 
 
http://www.tshs.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G245647860928936985
 
 
 
淡水尋寶記的確有寫多田榮吉故居是第一家有自來水的民宅、但在修復報告中已經有改成「較早」。
 
 
 
據在淡水最老牌的餐廳味來香飯店裡面的老師傅 曾先生說 ,淡水的 自來水 水質 ,(也就是 日本人所開的大屯山脈火山層石灰岩過濾下來的那一條水 脈)在日據時代的那個年代 號稱:  東亞第一,世界第二 。
 
 
 
🌀劉興明家族(memo討論資料)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