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炫光志/牧心中的羊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揮灑色彩,發現生命中的炫光

  「對於未來我沒有過多的設想,因為人生的許多經歷本來就是無法預期」,這是黃嬰惠,一名牧羊女,也是一名生活藝術家。年近三十的黃嬰惠現居於淡水三芝,專職家庭主婦的她,原以為未來就是平凡的相夫教子,安安穩穩的終老,但28歲那年,突來的一通電話卻令她猝不及防,母親車禍過世、父親身受重傷,而丈夫事業也遭逢巨變,一件件不幸的消息化作壓力向她襲來,摧折她的精神,將她的日常打落深淵,不堪承受的她最終罹患了憂鬱症,直到接觸曼陀羅藝術後才逐漸走出陰霾。

  經歷數十年的抑鬱,黃嬰惠終於撥開了烏雲,不僅擺脫憂鬱的陰霾,更將情緒化為能量,注入手中的畫筆,揮灑手中的色彩與大自然共舞,投入藝術創作之中。

生活藝術,藝術生活

  推開門扉,嬰惠老師的作品隨即映入眼簾,不論是藝術工坊、工作室,還是住家皆是如此。其中有趣的是,除了一般常見的水墨畫及油畫之外,服飾、抱枕、提包、門簾、陶盤、燈飾、牆壁等隨處可見的生活物品,也都有老師畫筆揮灑的痕跡。同時老師也經常為空間布置而四處奔走,宜蘭、台中、南投都曾有過她巧手的證明,老師認為藝術應實踐於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供人觀賞,堅信「只有『沒有生活的藝術』,沒有『沒有藝術的生活』」。

  她坦言,繪畫時未用盡的顏料是她接觸生活藝術的契機,不斷湧上心頭的靈感促使她將這些剩餘的顏料揮灑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服飾、抱枕和門簾上。老師剛搬到三芝時,即因有感於當地夜間的安靜與蕭條而興起彩繪燈飾的念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老師迫不及待的買燈回家嘗試,卻沒想到一試成主顧,從此愛上彩繪花燈,老師認為,花燈不僅能有照亮空間的功能,同時也能帶給人希望,彷彿有人在一旁默默支持你一般。除了有花燈點亮空間外,從小就喜愛布置空間的她,也在不同的素材中加以彩繪,打造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風格,牧羊女海邊民宿即是她最得意的空間作品。

分享,是讓愛流動的方式

  牧羊女海邊民宿在面對淺水灣的小吧台上,擺放著留言簿,歡迎旅客寫下當時的感受,至今留言簿已邁向第三本,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而留言簿上簡短的開場白「分享,是我讓愛流動的方式」更道出了嬰惠老師成立民宿的初衷。

  喜歡海的她,找尋很久才找到一間適合當工作室的房子,老師提到,起初房東並不答應,是因為被她的作品感動才願意租給她,但因為當時在宜蘭開店的緣故,使得老師經常兩地奔波,也不得不縮短了在工作室的時間,因此想結束租約的她卻受到房東的挽留,房東並建議她開間民宿,於是才有了現在的牧羊女海邊民宿,同時也提供空間布置的舞台。在這裡嬰惠老師不僅分享美麗的海岸風光,更分享自己的藝術創作,窗簾上的小花、整面的拉門,以及佇立床頭的立燈,都出自她一人之手,在此打造海洋風的空間,讓到來的遊客,遠離城市的喧囂,安靜地聆聽海浪聲,並傾聽自己最真實心聲。

  除了大方分享「美」的事物外,她也十分信任到訪的旅客,除了將鑰匙放在約定的地方讓旅客自取外,也沒有固定的訂金,只要旅客在離開前將費用補齊放桌上即可,一點也不擔心旅客不守信用或任意破壞,老師認為,「只要把心胸打開,就會吸引同樣的人,不需要擔心會隨意破壞的人。」

最天然的美感教材

  嬰惠老師的家鄉位於屏東恆春,她眷戀那些在山間奔跑、海岸嬉戲的美好時光,因此在欣賞過好友張金蓮老師在三芝舉辦的畫展後,便萌生定居三芝的念頭,台北、宜蘭、到現在淡水三芝,她在北台灣找到一個與家鄉相似的地方,一邊面山一邊面海,讓她享受被大自然環抱的舒適,至今她仍記得第一次站在淺水灣,令她淚流不止的感動。

  在大自然環境下長大的嬰惠老師,不僅曾在自家牧場中與數百隻山羊自由奔跑,更悠遊在海岸上,畫沙畫、堆沙堡、磨石子,甚至撿拾貝殼和破銅爛鐵,都能讓她在海邊耗上整個下午。憶起童年時光,她笑著說以前最期待颱風天,「因為每逢颱風過境後,大自然都會送來許多寶物,幸運的話還有漂流木」。

  在當時,雖沒有手機、電腦等便利的高科技產品可供娛樂,但孩子們卻也因此懂得如何使用手邊的資源作出有趣的玩意兒。在這一方面老師自然是不落人後,甚至比起同齡的孩童更多了對美感的靈敏度,好比在玩扮家家酒時,同伴們往往會使用蒐集來的破碗當遊戲道具,但嬰惠老師卻是選擇撿拾來的貝殼進行遊戲,幼時的老師甚至會幫紙娃娃畫衣服,並懂得製作掛在身體的兩條鉤子以便能隨意為紙娃娃換上自己喜愛的衣服。

  除了本身的藝術天分之外,老師的家人對她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譬如說,每逢過年前夕,老師的爺爺就會要求孩子們寫春聯,但用來沾墨書寫的工具就不是習以為常的毛筆,而是檳榔葉、紙團等難以與「寫字」做聯想的特殊工具,雖是奇特,但也因此往往能繪出別具一格的春聯,另外,老師的父親也擁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寥寥數筆就能將犛牛耕田的樣貌勾勒得維妙維肖,母親閒暇時則會帶著她到海邊畫畫,沙灘成了她們永遠用不完的圖畫紙,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嬰惠老師的藝術才華得以獲得滋養,日漸茁壯。

療癒之路我陪你

  40歲以前的嬰惠老師,完全沒有想過會專職創作,雖從小喜歡藝術,也曾夢想考上藝術專科學校(今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在未能如願的情況下,老師跟隨丈夫到日本學習藝術,走入了婚姻,開始全職家庭主婦的生活,28歲時的元宵節,正和兒子在外享受天倫之樂,一通無情的電話,打亂了她生活的步調。

  母親在車禍中不幸過世,父親則身受重傷,復健之路遙遙無期,自己身為家中唯一沒有上班的子女,所有重擔一夕之間落在她的身上,雪上加霜的事,丈夫的噴墨事業也遭逢危機,她一邊陪父親復健,還得一邊擔心家計,身心俱疲的她甚至在四個月之內暴瘦十公斤,也因此罹患了憂鬱症。

  一開始老師不知道自己患上憂鬱症,只知道自己的內心很悶,每天都覺得自己快瘋了,這些負面情緒也影響了生理上,心律不整、呼吸困難,一件件壞事挫折得令人想要自殺,但為母則強的她,為了自己的孩子只能勇敢活下去。在看了三年的心臟科後,老師被轉診到精神科,才發現這三年來令她如此難受的真相。

  接觸到精神科後,老師開始理解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甚至自學心理學長達六年,值得一提的是,在轉診精神科五個月後,老師便開始到醫院當志工,陪伴與她一樣有精神疾病困擾的病患,期望和他們一起走出人生的黑暗,此外也協助院長,成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成立之初的監事,幫助精神官能症患者,在之後也曾為憂鬱症患者開「向陽花木咖啡屋」。

  50歲那年,老師為了減輕丈夫的交通負擔,毅然決定去學習開車,對一位年屆半百的婦人而言,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母親因車禍過世的陰影仍在,老師自言,當時的她雙手經常顫抖到連方向盤也握不住,也分不清楚哪隻腳踩的是煞車哪隻腳踩的有是油門,也因此常被教練斥責,即使是這樣的壓力,老師仍然頑強的與自己內心的陰影搏鬥,乃至克服,對現在的老師而言,車子已然不是恐懼的象徵。

宗教是慰藉,創作是抒壓

  母親過世後,宗教成為老師精神的慰藉,也讓她時常回想起,過去母親總在緊張時默念觀世音菩薩,讓她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在朋友的帶領下老師佛光山普門寺皈依佛教,接觸佛法,透過信仰讓她發現生命的真相,接受人生無常,直到今日佛教仍然是老師重要的心靈寄託。

  對老師有相當大程度影響的則為「曼陀羅藝術」,曼陀羅藝術被全世界使用來做為自我探索、靈性蛻變、個人成長和沉思冥想的工具,一方面藉以獲得意義非凡的經驗,一方面可以讓日益失序的心靈逐漸獲得統整。老師說在畫曼陀羅時多使用左手,都是不假思索地進行,跟隨著內在的情緒,不限定任何的畫風,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有無限的可能性發生,曼陀羅藝術不僅療癒了老師疲乏的心,同時也開啟了她之後的創作之路。

囚禁40年,靈感傾瀉而出

  歷經了劇烈的變動,對未來哪敢有太多的想像,一時的情緒、一場畫展,卻讓她的人生再度翻轉。

  曾短暫住過關渡的嬰惠老師,每天都可以在家中眺望淡水河,某天在觀看淡水河時,回想起孩童時在海邊的時光,內心無比澎湃,便跑去拿丈夫的畫具,記錄下此時的河景與當下的情緒,一個突如其來的思緒,震盪了40歲婦人塵封已久的藝術夢,悄悄地為接下來的藝術人生揭開序幕。

  她參加藝術家侯俊明有關曼陀羅的個人畫展,除了體會他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處境外,畫廊裡的那些畫也震撼了她的內心,不僅使她心跳加速外,甚至無法看完整個展,最終哭著逃離畫廊。嬰惠老師突然發現當下的生活並非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認知到內心對自我實現的渴望,心中的那個「洞」正式被撞開來,再也沒什麼能抵擋她對藝術的追求。另外,當時在畫廊上班的她,終日與名畫為伍,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靈感無可抑制的不斷湧現,使得她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畫畫,那陣子她像著了魔似的,全身投入於創作之中,「畫到開心就跳舞,畫到悲傷就哭泣」,面對最誠實的自己,毫無遮掩,從此,她未曾離開創作。

  熱愛創作且全心投入創作中的她,不諱言自己在創作時,「時常忘記自己有兩個兒子,是位母親」,大兒子丁富佑更表示,有一次就連搬家,嬰惠老師也忘記跟他說,直到自己要回家時才被告知,相當錯愕。

大自然的贈禮

  從嬰惠老師的創作中,不難發現主題皆以大自然為主,這些不僅呼應到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更是她能回贈給大自然最棒的禮物,老師打從心底感謝大自然的無私,總是為她帶來無比的感動。

  大海則是對父親的思念。相對於母親,父親離開時,自己的情緒相對平淡,不僅是自己是知天命之年,人世一番磨練,已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死大事,也是因為她認為中風多年的父親也已受夠折磨,在最後幾年的相處時光裡,她與父親的關係已經好到無話不談,這些都已令她滿足。道別時,她帶著真摯的祝福到海邊大喊,「爸爸再見!爸爸再見!」,那時,她覺得在天上的父親彷彿也在雲上翻跟斗,所以只要思念父親時,嬰惠老師便會來到海邊,望著大海,述說想念。

  花是與母親的回憶。除了壯闊的山川河海外,「花」是嬰惠老師創作時很重要的元素,不僅從牧羊女的經典款服飾上、花燈上的鳶尾花,與陶盤上的三芝櫻花等多件作品中,皆可見她對花的熱愛,這份喜歡來自於母親對她的影響,小時候母親總說,女人就要像花一樣,默默吐露自己的芬芳,努力綻放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如同她喜愛鳶尾花,在一天中花開、花謝,好似女人敢愛敢恨的性格,大膽而細膩。

從心,出發

  對外「隨順因緣」,對內「牧心中的羊」,是嬰惠老師走過近六十載的歲月,嘗遍一切酸甜苦辣後的感觸,也藉此勉勵自己,關照自己,也懂得放過自己。

  「一切隨緣吧!過去的一切都成就現在的自己,就連昨日的種種也將變成今日的養分,任誰也無法預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誰知道上午還在跟你通電話的親人,晚上卻永遠天人永隔,又有誰知道原本只是十二天的展覽,卻變成無止盡的創作呢?」嬰惠老師有感而發的說道。   過度期待的後果,好比一位即將爬山的旅人,卻因為害怕天氣寒冷,帶了過多的禦寒衣物,反而加重了爬山時的負擔,這不是得不償失嗎?嬰惠老師如此舉例說道。所以她認為最重要的是放開心胸,坦然面對接下來的每件事,用探索的心態去認識這世界,即便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也會因為好奇,而不再害怕,因此她有著極高的行動力,帶著自己的心出發,哪裡都是自己的家,心才是自己的最終歸宿。

  嬰惠老師在創作時,化名為「牧羊女」,不僅是紀念父親為獸醫,孩提歲月在山間與上百頭羊群奔跑,更是警惕自己牧心中的羊,傾聽心中的每個小我,而非壓抑或置之不理,反倒造成心理與生理的傷害。她比喻自己拿起畫筆隨心揮灑,就如同別人悲傷時大聲放歌一般,都是情緒的紓解,情緒一旦有了出口,如同可樂開起時洩氣般,就恢復平靜。老師的畫作部份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所以可以從畫作中看見圖像的生命力與能量。已販售出的畫作《共舞》做了最佳的詮釋,此為兩個能量不斷在交融,她說明在畫的當下,自己感到十分的孤獨,她在畫完之後突然明白人本來就是孤獨的,一個人來一個人走,於是當下崩潰大哭,但哭過之後,她更能坦然接受並面對事實,且決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室,一個獨立於家庭,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

  最後,嬰惠老師祝福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初心」,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才能樂此不疲。她以自己為例,時常在冬天深夜染布,但卻一點也感受不到辛苦,反而享受這樣的辛勞,感受自己的付出。

  走過半世紀的嬰惠老師,已懂得將情緒和平共處,並將情緒化為創作時的能量,用藝術做為對大自然的回禮,緣份讓她經歷十多年的磨難,不願意看人受苦的她,未來也將成立「牧羊女心靈畫布」,分享她的經驗,陪伴更多好友,走出人生的低潮,相信在未來,老師一定能滋養心中的牧場,並用色彩讓人生的畫布更加耀眼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