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賓館
簡介[編輯]
臺北賓館位於臺北市博愛特區,地址為凱達格蘭大道1號。最初建於臺灣日治時期,作為總督官邸,現則成為中華民國的國賓館,並由外交部負責管理。主要用來接待國際貴賓或舉行各種官方慶典活動。其被列為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歷史背景[編輯]
早期背景(1895年)[編輯]
1895年乙未戰爭期間,日軍進駐台灣。日本初代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利用清朝基隆海關作為臨時總督官邸,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暫居於此。然而隨著日軍攻入臺北城,此官邸僅使用約10天後即停用。原址後來在1934年改建為基隆鄉土館,並在二戰後移交基隆海關,最終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在臺北城內,日軍攻入後佔用原福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作為臨時總督官邸與總督府,樺山資紀則居住於衙門西側的籌防局。至1895年8月,官邸遷往清朝時期設立的西學堂,此地成為日軍在台灣的正式據點,並因第三代總督乃木希典長期居住而被稱為「乃木館」。新總督官邸落成後,西學堂建築被改為旅團司令部,最終因都市規劃遭拆除,現址大致位於今日臺北市寶慶路與桃源街一帶。
日治時期(1895–1945)[編輯]
第一代總督官邸(1901年完工)[編輯]
1899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著手策劃正式總督官邸的建設,由建築師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設計,並動用拆除臺北城牆的石材興建,以顯示總督統治的威嚴與氣派。官邸於1901年落成,為兩層樓文藝復興式建築,內部裝飾豪華,採用英國進口磁磚與木地板,庭園則分為西式和日式風格,華麗的設計曾引發日本國內對於其高昂造價的批評。
第二代總督官邸(1913年完工)[編輯]
由於第一代官邸空間不足且結構受損,1911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擴建二樓及三樓,增建陽台、門廊及大食堂,並採用新巴洛克風格。建築整體變為更具華麗的法式宮廷風格,並配備英國進口的壁爐、地板、毛絨地毯、巴洛克式雕飾和水晶吊燈。改建後,總督官邸的主要功能轉向接待貴賓與皇室成員,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訪台時即在此宴請賓客。
戰後時期(1945–1997)[編輯]
二戰結束後,總督官邸隨著臺灣的政權轉移,由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並成為台灣省主席的官邸。1950年轉交中華民國總統府,並改稱為「臺北賓館」。1952年,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與日本政府代表河田烈在此簽訂《中日和約》。1963年起,臺北賓館改為外交部的國賓接待場所。由於長期未進行修繕,建築年久失修,直到1977年才開始逐步整修內部設施。1998年,臺北賓館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現代(1998至今)[編輯]
1998年臺北賓館被列為國定古蹟後,外交部開始著手修復工作,並於2001年因損害嚴重暫停使用。2002年至2006年間,臺北賓館進行了全面性修復,修復經費約新台幣4億元。自2006年6月4日起,臺北賓館在雙數月的首個週日對外開放參觀,並繼續用於國宴、國慶酒會等重要外交場合。
此外,臺北賓館逐漸成為文化活動的場地,並舉辦慈善園遊會、藝術展覽等活動。2012年,臺北賓館舉辦「中日和約生效60週年紀念特展」,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出席並提出「東海和平倡議」。2013年台日漁業會談於此舉行,並簽署《臺日漁業協議》,以避免兩國漁業衝突。
大門與圍牆[編輯]
臺北賓館之大門以及圍牆位置未變,變動最大的是圍牆部分,原本之圍為鏤空的低欄杆,現在已改成一般人視線無法穿透的高圍牆,圍牆之開口部除了現在的大門外,也因應警官二隊之出入口做調整,面東門之大門現則已封閉不用。大門上的兩隻蝙蝠象徵福氣,其兩側設有衛兵守衛室,現在則由憲兵隊駐守。
庭院[編輯]
臺北賓館有前庭與內庭兩處庭園。前庭是西洋式的庭園,內庭則為日式庭園,完工於1910年,兩者在臺灣庭園文化上均有重要價值。
前庭(南向)[編輯]
為前庭西式建物群的附屬空間,為法國式對稱幾何庭園,設有一巴洛克式噴泉。
內庭(北向)[編輯]
內庭是日本式迴遊式庭園(又稱築山式),而整修完成之和式屋庭園,則是為數寄屋(類似茶屋式茶亭)的規劃設計,為臺灣第一個日本式庭園,更是20 世紀初日本國外所建造日本庭園保存狀態良好的最古事例。 其規模比前庭大上不少,臺北賓館內庭講究「四相神獸」格局,左青龍(東方)會有流瀧式水流,右白虎基本是會有較平的礫石路,北玄武是三座山,而南朱雀會是草坪等較平之地,從平地看「山」應該是池泉迴遊式庭園的整體空間架構,即是完整的築山形式,並仿古代蓬萊仙島傳說,中央建造一「心」字池,而心的第一點就是涼亭的所在。
庭園內精心栽種了來自臺灣各處的植物,也有石燈籠、石橋與涼亭等造景。 日本庭園也會著重在「真、行、草」三種形式的探究,臺北賓館日式庭園主要保以「草」的形式表現,部份使用「行」的形式表現,「草」是自然「真」是較嚴謹,而「行」剛好介於自然與嚴謹之間。
洋館[編輯]
一樓[編輯]
空間配置[編輯]
入口處的天花板裝飾著日治時期代表日本皇室的十六瓣八重表菊,現已由16片改為19片。
進到玄關後,會看到廣間,廣間以一個十字形的走道把一樓空間分為東、西兩側與南、北兩角。
東側多是接待外賓的場域。走進入口室後會經過副官室,再被引導到接應室。會客室曾是日治時期總督總督的辦公室,用於接見重要國賓。
該會客室的裝潢典雅,通道拱門上的中華民國梅花國徽原為十六瓣八重表菊。
內部壁爐兩側掛有書法作品「日新無疆」與「美意延年」,由藝術家董陽孜以行草所寫。室內擺設的沙發椅,以代表著尊貴雅致的黃色做為此空間的主色調,地板上鋪設純手工編織的羊毛地毯,大量使用金、紫兩種顏色,具有高貴威權的貴族氣息,展現出大國風範。
西側的宴會廳原本用於招待賓客、舉辦宴會,有直通北側戶外庭園的階梯,可將接待與社交的活動,延伸到北側廣大的庭園空間。此地見證過兩段重要歷史,第一段為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訪台時,曾在此舉行大型晚宴,宴請過臺灣的總督府官員以及地方士紳。第二段為1952年中日和約簽訂。現在則作為國家宴客的重要地,目前可使用此地的五人分別為總統、副總統、秘書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開放民眾參觀時則作為展示廳,放映介紹臺北賓館歷史的影片。
建築與裝潢細節[編輯]
大廳裝飾極為精緻,天花板的線腳、灰泥雕塑,以及水晶吊燈都經過精心設計。
地上的地磚由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式地磚」鋪設,這種地磚為透心磚,其特色為從外表到內部皆為同一色,不會經過磨損而變色,能長時間保有原來的顏色。
一樓陽台(北側、東側、南側)位置使用維多利亞時代的鑲嵌磁磚(Encaustic Tile)有兩類,一是6”×6”厚度為0.5”的植物紋樣磁磚,其製法是以咖啡底再嵌入乳白色的花紋,在磁磚背後並沒有圖樣、標記或其他文字的顯現。這種鑲嵌磁磚與長方形的Quarries Tile(單色無紋的土質磁磚)組合而成為地板整體的邊緣外圍。
二是1 3/4”×1 3/4”的十字紋樣鑲嵌磁磚,其底是黑色再嵌入乳白色的十字紋樣,改建或修築時並無剩餘材料留下,無從得知磁磚背面的標記或是圖形,這類的磁磚與八角形咖啡色的Quarries Tile四隅搭配組合成為地板磁磚。
一樓入口大廳左邊階梯下,與一樓陽台使用同樣的1 3/4”見方的十字紋樣鑲嵌磁磚,以及各種Quarries Tile的幾何模樣,組合而成為大廳的地板。
整體以檜木作為牆壁的主要裝飾,牆面為漆喰壁,內部無磚為鐵絲網,由珊瑚石燒成的生石灰,再加上水、麻纖維和海藻類提煉出來的黏結劑一層一層糊上去,其優點為耐風雨、防火性能好,修復時由日本國寶級匠師小松七郎傳授此技術。
愛奧尼亞柱式的柱子和牆壁上則貼有金箔,整座建築內部總計使用了80多萬片。
階梯與照明器具[編輯]
一號主樓梯位於一樓入口大廳之左側,為臺北賓館內最重要、正式的一座樓梯,為1913年落成,樓梯連通二樓廣間均採鋼筋混凝土設計,特別是一號主樓梯屬大跨距空間,其結構體自成一獨立系統。
一樓主樓梯之主要結構體為鋼筋混凝土,表面材為白色大理石,因白色大理石為高級建材,所以將白色大理石切割成片狀鋪設於樓梯表面,台階處裝設有銅製桿狀五金用來固定地毯,掀開地毯可以發現地毯下方並未鋪設白色大理石,露出鋼筋混凝土構造,為節省石材,只在地毯未覆蓋之台階兩端鋪貼大理石,由混凝土表面也可以看出其為高密度混凝土,該部分之工程非常仔細,大理石材和鋼筋混凝土構造之間有榫接,同時混凝土表面也和大理石材有相同之線腳,並不因混凝土部分被地毯蓋住就簡單施工。
二號樓梯位於臺北賓館東側,用來連接二樓的起居空間,屬於私密性的動線,樓梯的尺度較一號主樓梯小,樓梯的表面全部採用較溫暖的木材作為樓梯之裝修材,但實際上樓梯之主要結構體部分和一號主樓梯同為鋼筋混凝土造,二後樓梯之造型較一號主樓梯之設計略為簡略。
日本二次大戰時,許多建築五金或金屬器皿、用具皆徵收成為戰略物資,因而照明器具也多隨之不保,然而臺北賓館當時為臺灣總督官邸,徵收五金之舉並未受波及,以致於許多燈具仍保存至今。光復以後臺北賓館加入現代的照明器具,有些許破損的舊燈具亦未被丟棄而保存起來。
目前的燈具、座椅皆為仿製品,僅有一號主樓梯上方的水晶吊燈為真品,該盞吊燈從1899年留存至今,其有將近200年的歷史。
二樓[編輯]
有大客室、婦人客室、廣間、安樂室、書齋等多種空間。
二樓功能區域[編輯]
大客廳:又稱「大客室」,是重要的會客場所,日本皇室貴族會在此台灣接受官民致敬。室內裝潢精緻,東西兩側的門楣上各有一個灰泥雕塑梅花鹿頭,梅花鹿作為台灣的象徵,顯示出其對台灣的特殊重要性。
第一寢室與化妝室:「第一寢室」和「化妝室」原是總督夫人的臥室。其中,「化妝室」一度改作「小兒室」作為總督子女的房間。現今此空間展示總督官邸時期的重要歷史與紀事。
第二起居室:原稱「第二居間」,是日治時期總督的臥室。屋頂挑高,並設有東西北三側直通陽台的門。南側原為「納戶」儲藏室,後改為盥洗室。每當日本皇室成員來台時,此房間會被用作他們的起居室。
第二寢室:原為客室,日治時期改為貴賓宿舍,設有衣櫥、五斗櫃、梳妝臺、明鏡等設施,並設有寬敞的盥洗室,適合接待女性貴賓。此房間之陽台可俯瞰後庭園。目前展出之家具為原駐韓國大使館的古董家具,於1992年與韓國斷交後運回後藏於此。
配膳室:配膳室是台北賓館二樓用來準備餐具、調理菜肴並分盤盛裝的地方。各式菜餚經過烹調後,會先由一樓運輸設備送到此處進行最後檢查與裝盤,隨後送至早餐室供貴賓用餐。
早餐室:原名「朝餐窒」或「食堂」,緊鄰第二寢室,是專門供貴賓用早餐的地方。日治時期,住宿在總督官邸的貴賓,不論皇室或貴族,還是高級官員 , 在臺灣的行程都很緊湊,早餐後通常便會離開,少有在官邸用午餐或晚餐。
書齋:是總督的私人辦公區域,兩側掛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墨寶。目前展出之墨寶皆是複製品。
在台北賓館的設計中,工作人員的房間(如配膳室)通常設置於南側,而貴賓房、總督書房和宴會廳則位於北側。這種布局反映了日本在當時的象徵意涵:北方代表著日本的方位,而將重要空間設置於北方,象徵即便身處台灣,仍忠誠於日本天皇。
建築細節[編輯]
二樓的設計將巴洛克風格與東西方元素巧妙融合。大客廳是核心區域,擁有華麗的水晶吊燈和細緻木雕,空間寬敞,牆面的壁爐由於當時東部尚未開發大理石,皆為歐洲進口,展現出奢華的風格。
第二寢室為了方便女賓使用,壁爐上的鏡子被特別設計成梳妝台。這個房間原本是會客室,並未設置壁爐。被改建為臥室時才特別添加了壁爐,因此也成為了臺北賓館中唯一的兩個木製壁爐之一。另外一旁也設有壁櫃供女賓放置衣服使用。
屋頂有經過特別挑高設計,加上三面環窗使環境明亮又通風,加上精緻的照明設備,營造出高貴、典雅的空間氛圍。
二樓整體風格典雅,具有濃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和館[編輯]
為典型日式建築。不同於洋館具備接待皇族、商談政事、接待賓客等各種功能,和館空間配置僅有起居室、寢室等生活空間,及隨從和僕役的房間,僅作為總督日常生活起居的住所。
之所以在洋館之外另建和館,是因為洋館除了用來接待用於日本皇族來台時居住,而初期臺灣總督為軍職,與皇族同住在一棟屋內並不合宜,因此另建和館,做為總督起居生活空間,其後的武官及文職總督皆居住於此,共經歷了16任臺灣總督。
和館建築風格雖不如洋館的華麗,和館做為總督的每日公餘休息居住的「住家」,由品質絕佳木材建造,採用榫柳等工藝,完全沒有使用金屬等其他建材,仍然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準。而為了在此居住的主人,和館的空間設計使起居室面對庭園的「心」字池,坐在室內便可一覽日式庭園的全景。
從功能上來看,和館與主樓洋館以一座木造廊道相通,從和館穿過狹長的廊道,可以直通主樓西廂宴會廳,方便總督在工作結束後返家更衣,以晚宴服裝接待賓客。宴會廳後方也留有副官、秘書及僕役使用的樓梯及通道。
建築風格[編輯]
臺灣自西元 1895 年起歷經長達 50 年之日治時期,這時期亦承接了日本國內當時崇尚西洋文明之思潮,故臺灣上流階級之建築物,亦喜歡採用導入西式設計風格之「和洋併置式」或「和洋折衷式」建築,洋館以巴洛克風格呈現,和館是日式風格建築。賓館裡面有兩處庭園,一座為歐式庭園,巴洛克風格的噴水池,週邊花圃以幾何配置方式呈現,展現濃濃的西洋花園風格,而另一邊的和風庭園,以水池為中心點,沿襲當時日本國內時興之設計風格,偏好借景式庭園,搭配涼亭、石橋、草皮等造景,充分符合日式庭園的風格特色。這樣揉合兩種風格的獨特性,為臺北賓館增添了更多魅力。
臺北賓館包括許多建築風格,建造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含有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也包括木屋架貼石板瓦、左右不對稱、外廊道等設計。後來改建及擴建,產生了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是在臺北賓館被使用了十年之後,其中木屋架的設計幾乎都被白蟻蛀壞,加上賓館的使用空間也已經不夠使用,所以才進行了此第二階段的修復、改建及擴建。
第二階段的臺北賓館,大致上就是現今的模樣。主要修改及擴建的內容包括將原有的木屋架改為當時相當罕見的鋼骨構造,以及增設車寄空間和陽台,另外還有三樓的擴建。除此之外也新增了許多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來做裝飾,如花葉及泥塑等。而負責第二階段改建的建築師就是總督府內的森山松之助。
噴泉[編輯]
噴泉為巴洛克式。
屋頂[編輯]
森山松之助將臺灣總督官邸的屋頂改成19世紀法國建築流行的「馬薩式屋頂」(又稱複折式屋頂),陽台立柱由單柱改成雙柱,並引入希臘山牆、羅馬列柱與仿巴洛克風格的華麗雕式,以強調第二代臺灣總督官邸的氣派。一旁會用石瓦作成魚鱗狀或六角狀,正中間會有一個老虎窗,旁邊還有幾個圓形的牛眼窗,主要作用是利於通風,防止白蟻。
車寄[編輯]
大門入口處可以看到在第二階段改建時所增設的「車寄」,相當於現今的屋簷,其主要的功能就是為了讓賓客下車時能夠暫時停留,避免賓客受到日曬雨淋。
柱式[編輯]
在二樓的外圍有五對柱子,是愛奧尼克式(又稱羊角柱)的柱頭配上凹槽柱身設計,巧妙地將兩種風格混合在一起卻不失美感。二樓「廣間」、大廳之柱式與二樓外圍同樣使用愛奧尼克式,與賓館外部不同的是,內部柱子的柱頭在2002年整修時,為了彰顯臺北賓館之價值而貼上金箔,館內使用的金箔數量多達80萬片。柱子上的裝飾多為葡萄等水果,代表台灣的物產豐饒,更深層的含意為「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涼場、旋轉樓梯[編輯]
類似現今的露天陽台,是臺北賓館最高的觀望處。除了能遮陽外,主要功能是讓總督能以最佳的位置,觀賞閱兵大典。二樓東側,因當時裕仁皇太子來臺時,要求站上更高樓層以跟民眾揮手,所以臨時從軍艦上拆下來的旋梯,可通往三樓的露天陽台「涼場」。
拱圈[編輯]
拱圈的運用,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發展成熟,一直是西方建築的重要特徵,傳到東方之後,更成為早期洋樓建築必備的元素。拱圈是一種高明的結構技巧,在未使用鋼筋水泥的時代,開口上部的重量必須有效的傳遞至柱子,否則會成為結構的弱點,精確的拱圈施工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洗石子[編輯]
臺北賓館外牆的修復以去漆、洗石子修復,以傳統工法恢復洋館舊有風貌。洗石子一般做為牆面外裝,將細石、石粉、水泥均勻混淆,加水抹上牆面,等表面稍為乾燥後,用水霧噴掉表層的水泥,讓石子露出來。缺點是乾溼不好控制,流下的水泥很容易堵塞水管。
外部走廊[編輯]
使用英國維多利亞式地面透心磚,臺北賓館的透心磚是一併入爐燒製,由內到外皆為同一顏色,且不會因時間磨損而改變顏色。
內庭[編輯]
日本庭園源於中國,傳統日本庭園以自然風景為臨摹對象,最大特色就是採用曲線及非對稱之造景樣式;而歐式庭園中,除了近代英國庭園開始採行自然風景式設計手法外,一般歐式庭園基本上採用左右對稱及幾何造型之樣式。 一般最常見之日式庭園有「池泉庭園」、「枯山水庭園」及「茶庭」等三大類。而在臺灣之日式庭園中,最常見的即為「池泉庭園」,這類庭園還因為賞玩方式不同可再細分成兩類,其一為可到庭園水池周邊散步賞玩的「池泉回遊式庭園」,如:臺北賓館後方附屬之大型日式庭園,即屬此類回遊式庭園;另一則是在建築之房間內或走廊上觀賞之「池泉鑑賞式庭園」,金瓜石太子賓館之庭園偏向此類鑑賞式庭園。
石獅子、抱鼓石[編輯]
賓館後側庭園露臺兩側的一對石獅子與涼亭旁的石橋橋端的抱鼓石,來自1900年被拆除的臺北天后宮,而抱鼓石曾宜度懸在臺北城北門門匾「巖疆鎖鑰」。兒玉源太郎總督興建臺灣總督官邸時刻意搬到日式庭院,成為八角亭的礎石。
女賓客室[編輯]
當時歐美日本上層社會的慣例,女主人接待女賓的地方,木地板四種不同木頭拼花而成。
大客廳[編輯]
皇室貴族的訪客被接待的地方,東、西二側門楣各有一灰泥雕塑的梅花鹿頭,響應「農業臺灣、工業日本」口號,採用臺灣特色水果蔬菜及梅花鹿作為題材。
壁爐[編輯]
館內擁17座壁爐,每個壁爐分為:大理石爐框、鑄鐵的爐身、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彩繪磁磚、爐上的鏡子、壁爐前的前擋。由於當時臺灣東部的大理石還未開發,因此壁爐使用的大理石都是從歐洲進口。第二居間的的爐身兩邊有四個凹槽,作用是為了放保溫瓶。壁爐前的前擋因為是木製的,大多已損毀,臺北賓館內只剩兩個。
收藏品雕刻裝飾櫃[編輯]
現場收藏品雕刻裝飾櫃四面,各刻有富士山、巖島神社、神橋、渡月橋象徵日本的山海景緻,櫃子內層繪了78個不同的飛禽圖案。
彩繪玻璃[編輯]
從大正時期留到現在,利用銅線描繪圖案的輪廓,再將玻璃一片片鑲嵌上去。
現況[編輯]
官邸的運用[編輯]
電影/電視劇/MV取景[編輯]
活動[編輯]
平常仍是舉辦國宴、招待外賓、國慶酒會的地方,每月僅開放民眾參觀1-2日
導覽解說時間:時間為8:30~11:30、13:00~15:00,每半小時導覽1次,於入口處附近大樹下集合
簡介影片播放時間:時間為09:00~15:00,每半小時播放1次,播放地點位於一樓西側展示廳
舉辦過的相關活動與會議:
接待外賓[編輯]
-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
- 前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
- 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 前韓國總統金泳三
-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 前菲律賓總統羅慕斯(Fidel Valdez Ramos)
- 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ás Maduro)
- 前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 Falla)
- 巴拉圭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
- 史瓦濟蘭王國恩史瓦帝三世(Mswati III)
- 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
- 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Viktorija Čmilytė-Nielsen)
- 捷克議長艾達莫娃(Marketa Pekarova Adamova)
-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
交通資訊[編輯]
- 大眾運輸
- 捷運:台北轉運站→前往台北車站→搭乘紅線捷運往大安站班車→於臺大醫院站下車後由二號出口步行前往約3~5分鐘。
- 公車:最近的公車站牌臺大醫院或仁愛中山路口
- 自行開車
- 國道一號至五股交流道出口下交流道→朝泰山/新莊前進→於新五路二段右轉→靠左上到匝道→走台1線→在忠孝橋(台北火車站)微靠左行→於公園路右轉即可抵達。
- 10048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號
-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源[編輯]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北賓館
- 「臺北賓館」文化遺產宅邸極致美感,開放時間、交通、參觀資訊
- 台北賓館(原台灣總督官邸)-台北駱駝
- 臺灣總督官邸(臺北賓館)內的日式庭園 - eTaiwan
- 臺北旅遊網-臺北賓館
相關頁面[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