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遺址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2年10月28日 (五) 11:32 由 吳學磊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簡介)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社子遺址又被稱為「社仔貝塚」,位於台北市士林市街對岸由基隆河與淡水河所圍繞的沙洲中,也就是現在的社子地區(即舊社子聚落),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於台北市士林區社子里,其所處經緯度為東經121度29分52秒,北緯25度5分27秒,海拔高度約為1到3公尺。

位置分布

這個遺址的南側完全被現代建築所破壞,北側則壓在基隆河南岸的堤防下,地表下不知道是否還有堆積層,只有部分遺址被保留在河濱第五號公園範圍內,遺址的狀況可以說是被破壞嚴重。

歷史沿革

 1933年在西岡英夫氏所著的<浮州部落社仔>中,首次提到社仔貝塚;1935年由平山勳、宮本延人及山中樵在這裡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器、陶器、石器、貝環破片等;1944年國分直一則於此做地表調查,發現了3x4平方公尺的殘留斷面,在舊社子聚落內地表下有厚20到30公分的貝層,並且發現了赤褐色及灰黑色的陶片。戰後幾乎沒有進行這個遺址的相關調查或發掘,一直到了1990年劉益昌、劉鵠雄在此採集貝類進行年代測定,1999年由劉益昌、劉鵠雄、郭素秋與戴瑞春到這裡進行調查,確定本遺址的分布範圍應該比之前所紀錄的更為廣大,為了進一步了解遺址內的層位堆積與文化內涵,因此在此進行試掘工作,出土遺物包括了陶片、凹石、石斧、大量貝殼等。

 社子遺址的年代大約在距今一千八百年至八百年前左右,其文化內涵是屬於十三行文化。此遺址出土了赤褐色與灰黑色的陶片、石斧、凹石、鐵鏃、鐵片、玉鐲、骨針、穿孔貝、瓷片等遺物,與以大蜆為主的大量貝殼遺留;遺跡方面則出現了火塘與貝塚現象。有關這個遺址的重要文獻,包括了<社仔貝塚>(平山勳1935)、<臺灣先史考古學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54)、《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史》(盛清沂1960)、《台北市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劉益昌、郭素秋2000)等。社子遺址雖然曾被後來漢人耕作、近代建築工程等活動破壞,保存範圍不大,不過它仍是台北盆地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遺址,其存在有助於了解台北地區的史前文化年代序列與內容,與十三行文化分布的情況。

參考資料

1.台灣大百科 2.劉益昌、郭素秋 《台北市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研究,台北市:民政局,2000 3.劉益昌等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台北縣、基隆市、台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台北市:內政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