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史略
西昌街因離河岸較遠,闢建晚於舊街(西園路一段),是續舊街以後所建的第二條大街路,因此有新街之稱。全街隨著乾隆中葉以後,大眾廟、福德宮(貴陽街口)、水仙宮(桂林路口)等廟宇陸續興建,一路由北而南拓展,這些古廟今日僅存大眾廟。大眾廟至水仙宮間稱作頂新街,往北至福德宮相對取名廈新街。頂新街上因有大眾廟並鄰近龍山寺,祭祀用品販賣順理成為特色。創立於光緒 6 年(1880 年)的黃和裕金紙行,是現今西昌街上開業最悠久的老店。商機蓬勃的廈新街在靠近直興市場處有家華宮戲院,艋舺老戲院雖多,還是放映洋片的華宮最吸引當時的年輕人。
今日提到西昌街最為人熟知的,只有大眾廟對面的青草巷,在醫療缺乏的年代,一旦身體有恙,依靠的就是口耳相傳的草藥和赤腳仙(草藥仙)。位於長沙街、內江街口及以北的西昌街尾,昔日屬於半路店街,是清代早期往來唐山旅人的客棧街,故名。日治初期仍有船頭行、染房等店面,如今則以住宅為主。
資料來源